如何认识人之初性本善

如何认识人之初性本善

ID:34758299

大小:188.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0

如何认识人之初性本善_第1页
如何认识人之初性本善_第2页
如何认识人之初性本善_第3页
如何认识人之初性本善_第4页
如何认识人之初性本善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认识人之初性本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字经》书中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时间警示)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

2、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孟子对,原因是他们在暗中全面或片面地回答了相同的问题;荀子说性本恶是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号召人们用教育来去

3、除人性之“恶”;而孟子之所以说性本善是因为他想说明后天生活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注意后天生活对人的影响,其中包括教育的好坏!善与恶本身就没有界限,何为善,何为恶,本就没有定义,所以善恶本一体孟子主张性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恶之分“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如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董仲舒则持“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宵之性”三等。杨雄则持善恶相混说,认为“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关键要你怎么看待呢,说谁对谁错没什么意义。孟子认为人初性善:一个人总是有善

4、心的,万恶的人还没出生呢,就算做了什么坏事,很多是被逼的,什么都好,谁会做坏事;荀子认为人初性恶:人要有自制力,有很多道德和法律,人必须学习和遵守,以此来规范自身。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他们都是儒家学说的巅峰级大师,只不过荀子后来对儒学提出了一些发展并且进行修改,其实我个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也很靠近“性善论”。在理论上讲,各自独领风骚,所以应该看一下实际效果。先说“性恶论”吧,那是在荀子去楚国的兰陵之后提出的,后来荀子教出了两位高足,秦相李斯,与公子韩非!这都是法家学说的代表性人物(至于荀子是儒家导师,为什么教出法

5、家弟子,暂不解释)。那么我们在看法家的代表人物,除了李斯与韩非,还有“超级变法”的商鞅!你看,法家出来的都是大政治家!权术家!甚至可以匹敌诸侯!这也算是“性恶论”的产物。再说“性善论”吧,那就应该再看孟子的弟子了。像万章、公孙丑、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这都是什么人?这都可以说的超凡脱俗的大思想家。有的一生很穷苦,但是依然过的很开心、刻苦著书,食用的是精神食粮,那都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境界,这也可以说是“性善论”的产物。人之初,性本善是孔子对人性的认识。认为人生下来本是善良的。而询子认为人性本恶。而他们有共同之处,

6、就是跟后天收到的教育有关。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也证实这一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管是人性本善还是恶,都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后天教育很重要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其中初的意思是刚出生的婴儿,人生命的开端。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质好,心质良好。在三字经中: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会有善的行动。善是指人性的光辉点,人心的美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刚出生的婴儿上说,是无分善恶的。“善”其实并不是指空和无知。因为它的儒学含义并不

7、在此。在儒学和哲学上说。“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中国的《三字经》流传到德国,并且有学者对其内容进行研究。《三字经》首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已得到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证实。  负责这项专题研究的人类学与心理学教授普朗克确认: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和善举的心理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8、:第一是婴儿大脑的发育到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他人行为的真实意图;第二是婴儿逐渐成长发育到有亲社会倾向,有渴望融入社会的心理。婴儿到1岁半甚至早些便具备这两个条件。这时他幼小的心灵和幼稚的行动上便有了助人为乐的意识和品德  研究人员说,人所共识:吸乳是婴儿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