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ID:34751454

大小:1.34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9-03-10

上传者:U-56225
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_第1页
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_第2页
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_第3页
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_第4页
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货币分类号:G641密级:公开UDC:300编号:2013zl00305050942010级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StudyontheConstructionofCollegeCampusCultureinQinghaiProvince指导教师:冯彩莉教授学生姓名:武永亮论文类型:基础研究学科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研究论文起止时间:2011.10—2013.6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青海大学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论文属于:保密□不保密□(请在相应方框内打“√”),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QinghaiUniversityMasterDissertationStudyontheConstructionofCollegeCampusCultureinQinghaiProvinceSupervisor:Prof.CaiLiFengCandidate:YongliangWUAcademicMajorApplied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pecificMajor:ResearchonSocialThoughtsandYoungPeople’sIdeologyCollege(Department):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April,2013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集中体现,是一所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了40.63%,与内地高校相比,青海高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本研究从青海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与活动文化四大层次上通过应用对比和实证方法对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三所本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问卷、访谈方式进行调查。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通过对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加强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I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bstractCampuscultureincolleges,theconcentratedexpressionoftheconcept“teachingeducation,managementeducationandenvironmentaleducation”andtheschoolspirit,teachingandstudyingstyleforsomecertaincolleges,isthemostimportantpartofadvancedsocialistculture.Qinghaiprovinceisahistoricalhabitationformanynationalities.Minoritystudentsalmostoccupies40.63percentinQinghaicolleges,whichobviouslyappearsthedistinctiveterritorialityandnationalityofcollegesinQinghaicomparedwiththatinotherprovinces.Thestudy,emphasizingonfourlevelsofspiritualculture,academicculture,environmentalcultureandactivityculture,mainlydoessomeresearchesaboutcampuscultureinQinghaiUniversity,QinghaiNormalUniversityandQinghaiNationalUniversitybywaysofquestionnaireandinterview.Onbasisofresearchesandanalysisaboutthepresentsituationandproblemsin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incollegesinQinghai,thepaperpointsoutsomeefficientwaystostrengthenthebuildingofcollegecampuscultureinQinghaiprovinces,whichisgreatlymeaningfulbothfromtheorytorealityfor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inwesterncollegesandalsoprovidesconsultsandreferencesforcollegesaswellaseducationaloffices.KeyWords:Qinghai;colleges;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II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摘要...........................................................................................................................I第1章绪论...............................................................................................................11.1选题的意义......................................................................................................................11.1.1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1.1.2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校园文化提供理论支持....................................................21.1.3填补和加强了青海高校校园文化理论研究........................................................31.2国内外研究现状..............................................................................................................41.2.1国内研究现状.......................................................................................................41.2.2国外研究现状.......................................................................................................71.3研究内容与思路..............................................................................................................81.3.1研究内容...............................................................................................................81.3.2研究思路...............................................................................................................9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91.4.1研究方法...............................................................................................................91.4.2创新点..................................................................................................................10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112.1文化、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112.1.1文化.....................................................................................................................112.1.2大学文化.............................................................................................................122.1.3校园文化.............................................................................................................122.2校园文化的功能............................................................................................................152.2.1引领功能.............................................................................................................152.2.2陶冶功能.............................................................................................................152.2.3凝聚功能.............................................................................................................162.2.4规范功能.............................................................................................................162.2.5辐射功能.............................................................................................................172.2.6激励功能.............................................................................................................172.2.7整合功能.............................................................................................................172.2.8协调功能.............................................................................................................182.3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182.3.1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182.3.2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192.3.3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19III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2.3.4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192.3.5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202.3.6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20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213.1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213.1.1精神文化建设各显其彰.............................................................................................213.1.2学术文化建设氛围浓厚.............................................................................................223.1.3环境文化建设成效显著.............................................................................................243.1.4活动文化建设内容丰富.............................................................................................243.2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启示.............................................................................253.2.1先进与鲜明相结合.............................................................................................263.2.2传承与创新相结合.............................................................................................263.2.3坚守与避免相结合..............................................................................................273.2.4共性与个性相结合..............................................................................................27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294.1问卷设计及统计............................................................................................................294.1.1精神文化建设分析.............................................................................................294.1.2学术文化建设分析.............................................................................................304.1.3环境文化建设分析.............................................................................................314.1.4活动文化建设分析.............................................................................................324.1.5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分析.....................................................................334.2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344.2.1学校办学特色凸显,发展目标逐步明确..........................................................344.2.2凝练精神文化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品牌..........................................................364.2.3美化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384.2.4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内容丰富..........................................................404.3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424.3.1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够到位.............................................................................424.3.2校园文化建设定位有待清晰.............................................................................424.3.3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尚需明确.............................................................................434.3.4校园文化建设理解较为狭隘.............................................................................434.3.5师生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434.4.6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尚不健全.............................................................................44第5章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455.1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455.2理清建设思路是关键...........................................................................................455.3明确学校定位是目标...........................................................................................465.4合理规划方案是基础...........................................................................................46IV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5.5提升精神文化是核心...........................................................................................465.6打造文化品牌是特色............................................................................................475.7健全体制机制是保障............................................................................................47参考文献.....................................................................................................................49致谢.............................................................................................................................53附录A..........................................................................................................................54附录B..........................................................................................................................59作者简介.....................................................................................................................65V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选题的意义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的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全省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总面积的98%,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6%,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青海不仅拥有丰富的盐湖、藏药和矿藏等物质资源,还汇聚了我国藏传佛教文化、昆仑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同时,高海拔培育的坚忍不拔、执着追求的高原精神是青海文化最鲜亮的核心。青海意识和新青海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青海各族人民在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和高尚品格。树立青海意识、弘扬新青海精神对全力打造蕴含青藏高原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海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逐步、努力把这些资源凝结为高校的科学、人文精神,从而进一步形成发展青海高校独特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并形成一种传统弘扬和传承。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集中体现。由于历史原因,青海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窘迫,青海高校受地域环境、历史背景、特殊的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具有不同于内地高校的鲜明特点。建设“博大、坚韧、厚重、辽远”的校园精神,打造“高原学子”的人才品牌是青海高校大学精神的共性,而最终成为符合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明显青海文化烙印的独具各校特色的多元复合型人才。研究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1.1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1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论述将文化的重要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论断的提出,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也对大学引领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同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建设内容、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1.1.2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校园文化提供理论支持青海高校有不同于内地高校的鲜明特点,一是地域性强。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地位、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是青海高校办学与发展的根基。二是民族性强。全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了40.63%。青海高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集中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认同不但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倡导多元一体化教育,向学生传递主体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传递和交流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培养中体现多元一体的认同,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青海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忽略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是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一些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容易影响和波及到学校。当今世界上很多不安定因素都与人们的文化认同有关,由于认同所造成的偏差而产生了民族、文化上的歧视与冲突。高校是相对开放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又是一个思想活跃、充满激情、易受外界影响的群体,同时2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他们从思想上、文化上、价值取向上进行正确的教育,有利于抵御国际反华势力和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渗透。形势要求,大学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要及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要适应当代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目前来说,就是要适应多元文化对人发展的要求,而这样的适应在多元文化并存的青海高校尤为重要。本课题以青海地方高校研究为个案,通过对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使之在理念、定位、内容、途径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营造高品位的地域文化氛围,对构建和谐校园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先进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提供价值规范和推动力,不断引领社会文化发展。2010年青海省政府颁布的《青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优化层次和科类结构,凝练学科目标,明确各高校办学定位,形成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专业动态调整,各有特色、各有作为、各有贡献的办学格局。”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和新情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建设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不断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肩负起文化育人、引领社会的重任。1.1.3填补和加强了青海高校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特别是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又具有高原性和民族性的青海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研究是少之又少,部分研究也仅仅是局限在校园活动文化的经验总结上,研究层次底,文献相对较少,学理性不强,因此,本研究以青海高校为个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3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校园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和美国利物浦大学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提出的。而在中国大陆,一般认为校①园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还没有公认的、一致的观点。文化的定义众多,不同的文化观必然影响着对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校园文化指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所逐步营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指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全体人员创造的,具有新的内容和独特形式,以不同形态存在,由最小独立单位所组成的复合整体。”;“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貌,是一种寓教于活动的文化形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观点。这些文化观都把校园文化看作是同社会文化大系统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亚文化系统,都从某一角度或某些方面揭示了校园文化的部分内涵,拓宽了对校园文化认识的视野。综合上述学者对校园文化的论述,可以看出,近年来人们对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大体上是在三个层面意义上来使用的:第一个层面意义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育人环境中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一切文化现象,这是对校园文化的广义理解。按照这种理解,可以把校园文化划分为课堂教学文化系统和课外文化系统两人类。第二个层面意义为:校园文化是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学校文化现象,这是对校园文化的相对狭义理解。按照这种理解,通常可以把校园文化划分为校园物态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第三个层面意义为: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精神文化,具体是指在学校历史中形成的反映师生员工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意识和精神氛围。这是对校园文化的最狭义理解。从“课外活动”的角度:校园文化是指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其作用是娱乐和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从“第二课堂”的角度:①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4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校园文化是学生接受道德及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完善。从“文化氛围”的角度:校园文化既非课内活动,也非课外活动,而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从“学校准文化”的角度:校园文化是区别于学校主文化范畴,以学生为主体的亚文化。从“规范”的角度: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以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和群体行为规范。从“校园精神”的角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在物质上、意识上的具体化。上述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的界定分别从某个角度或侧面揭示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但是上述界定仍有不足之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研究者推出了一批校园文化总论性著作。1985年,上海高校教师、部分省市理论研究者和文化、教育干部开始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届学代会上,几位学生会主席候选人共同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课题。接着,上海其他高校纷纷举办“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建设月”,引起了高校内外的关注,于是,“校园文化”也成为重要的学理概念。基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扩大,共青团上海市委于1986年5月主持召开了“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于11月在上海交大举办了“上海市高校校园文化专题研讨会”,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校园文化理论集《文化·校园·人——“校园文化”研讨文集》。199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研究者们就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规律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途径,进行了学理上的交流与探讨。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标着这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进入到一个理论化、系统化与科学化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校园文化研究发展较快的时期,出版了几本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著作。这段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包括:高占祥著《论校园文化》(新华出版社,1991年),侯长林著《校园文化略论》(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史华楠等主编《校园文化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院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杨怀中、龚贻洲主编《象牙塔之谜一校园文化学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高长梅、吴玉红主编《校园文化建设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管风华编著《台湾校园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这些著作从总体上界定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结构,论述了校园文化与经济、政治、其他文化的关系,阐发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建设途径。5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进入新世纪的几年里,校园文化研究更具体、分析更深入、探讨更鲜活。在《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汪子为等指出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协调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趋向》(华东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中,于晓阳等结合新时代的具体与鲜活实践,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趋向与新特点。在校园文化总论研究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编写了更加专业、更富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著作。陶国富等编的《大学校园文化》(学林出版社,1997年),白同平著的《高校校园文化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王冀生著的《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主要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要素、功能特征、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对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理论上的建构。刘德宇著的《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主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着眼,对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行了剖析和阐述。寿韬著的《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则从多个角度阐述校园文化的设计思想和建设方法。根据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2005年红星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全书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落脚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环境卫生教育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社团组织工作等方面的建设,侧重于实例分析。杨承运编《古园纵横:北京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华夏出版社,1998年),关成华主编的《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黄延复著的《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尚德主编的《凝聚中大精神——“中大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分别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总结和论述。一些研究者还就某一类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展开研究。杨泉良、赵宗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论》,就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归纳出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应措施与解决方法。在研究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一些研究者也将国外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成果翻译进来。亨利·罗索夫斯基著的《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向国人6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介绍了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从而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总体性研究的同时,一些研究者根据某些高校的特色而撰写了针对这些高校的校园文化研究著作。衡阳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龙雪一、曾剑鸣、谢青)在《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第23期37页《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一文中指出,我们所研究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董萍在2010年8月下旬《中国校外教育》杂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51页中指出: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大学生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校纪及以学校教育为特色的文化生活、设施、社团组织的传统习惯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应制定包括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的全面的研究内容。韩树海、滕兆玮和闫方在《黑龙江教育》2011年第4期《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及启示》68页中指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里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系统,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具体是指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师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实现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由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校园文化从内部结构来看,应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个基本方面。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1.2.2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大学起源比较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十一世纪末意大利位于那不勒斯的萨勒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以及稍晚出现在法国的巴黎大学。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学校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校园,学生宿舍缺失,其他的配套建筑也十分有限,大学进行的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所以,当时的大学校园文化理论就是当时的大学教育理念。当然也就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20世纪80年代,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高校校园文化开始了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以美国高等教育以及文化为典型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和文化发展非常迅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美国学者亨利·罗索夫斯基的《美国校园文化》;哈罗德E·奇7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特汉姆的《校园里的多元文化》等,前者主要是从学生、教授和管理三个层面上来展开探讨,以此来探讨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现象。而后者则主要是以校园里的多元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为语言来表达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另外,①论文方面成果还有美国学者舍恩菲尔德的《校园文化的冲突》等文章。美国学者沃勒是西方第一位系统研究学校文化的学者。他认为:“学校中形成特别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一方面由不同年龄儿童将成人文化变为简单形态,或儿童游戏团体所保留的旧成人文化而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教师设计,以遇到某些年龄学生活动的文化所形成的。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所认为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则属于文化模式。年青一代的特殊文化非常真实,而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特殊文化的存在,可能是结合各种个体形成学校的最有效因素。”在美国,有学者把“文化”比做阿拉斯加印第安人创造的有关“雪”的词汇,其意义之多令人咋舌。但是,在对“文化”理解百花齐放的情况下,部分美国专家学者摆脱了“文化”多样性概念的困扰,而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对“校园文化”下了一个规范性的定义,以此统一人们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这个定义的最大特点是在形式上形成了一种大范围的统一界定,它是大学师生员工准则、价值观、观点、信仰、观念的总和,从而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它也使大学师生员工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决定着他们的生活和活动内涵。美国②的一些学生事务研究专家也比较认同这种界定。1.3研究内容与思路1.3.1研究内容本课题就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青海省高校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①孙照勇.《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8,第3页。②李振英.《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与借鉴》[D].广西师范大学,2005,第6页。8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从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与活动文化四大层次上通过应用对比和实证方法对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三所本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问卷、访谈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对我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青海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1.3.2研究思路研究思路见下图: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精神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对比研究:国内外其他实证研究:对青海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本科高校的调研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图1研究思路图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4.1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对已有的国内外有关校园文化建设和地方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对青海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构建本研究的基础;9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2)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展开对青海高校的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展开调研,广泛征集青海高校校园文化方面的各种文献资料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利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分析,获取有关信息。(3)访谈法。对个别调查者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以便在访问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思路和突破点,从而为研究寻找新的途径。(4)对比研究。吸取和借鉴国内著名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与建设经验,丰富青海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4.2创新点对青海三所高校(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办学特色、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等方面对比分析、总结和凝练了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突出了地域和民族特色,并结合各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和青海资源环境,融汇各自的办学特点,提出青海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10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大学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更要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对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1文化、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①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高校作为一个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在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思路、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校风教风学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需要校园文化的引导和支撑。所以,准确理解和界定“文化”和“校园文化”,对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2.1.1文化从词源上看,“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含义为耕种、培养、练习、教育等,说明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人类探索自然界的物质活动,后来逐渐引申到②精神领域。目前,在我国文化一词,已经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和概念。由于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不一样。文化可以归结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文化是指除了未改造的自然环境之外,凡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4—5页。②李道湘,于铭松:《全球化与中华文化》[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8页。11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和非物质产品,即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风俗等,即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在当今中国,先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助推器。2.1.2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逐步形成的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2.1.3校园文化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还没有公认的、一致的观点。校园文化作为一社会种亚文化,它的产生与学校的形成同步,它是人类社会长期累积的优秀文化的缩影,是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的文化,是展示高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校园人精神面貌的重要平台。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是全体校园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由全体校园人共同创造的,它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表现为一所学校的精神价值取向、又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校容、校貌和校风。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它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其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净化心灵,改善心志,陶冶情操,激发美感,拓宽视野,提升品位,对师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1.3.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体现大学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校园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由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它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个性、特色、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精神文化的灵魂在于它的传统精神,它通过校训、校风、校歌以及校园人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形12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成了独特的传统和精神。校风、教风、学风则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具体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又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要求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取则行远”;青岛大学的“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青海大学的“志比昆仑,学竞江河”;青海师范大学的“陶冶情操,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青海民族大学的“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吹拂”,哈佛大学的“让与真理与你为友”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使命、办学理念、现实发展以及大学精神的价值取向,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就像一张张文化名片,张扬出学校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2.1.3.2学术文化学术是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支柱。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园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熏陶,加强校园学术文化建设既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术文化建设中,对学术道德的规范、学术风气及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术交流的开展、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参与和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的发展与繁荣程度都直接影响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它是学校生命力之所在。没有学术,就无所谓大学,没有学者,也无所谓大学,因此,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学术文化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学校对育人的态度,二是学者对学术的态度,三是学者对大学的态度。学术性是每一所大学的现代性标志。学术是大学的一切,大学一切为了学术。学术自由是大学的内在使命,它既是学者们创造行为的根基,也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就是大学实现科学与文化原创的“源头活水”。高校通过组织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不仅使师生可以掌握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突破专业学习的局限,使师生从活动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营养,特别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教育以及科学作风、优13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良学风、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业品格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1.3.3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硬件”和以意识形态存在的“软件”所蕴涵的文化。“硬件”包括大学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文体活动等设施条件以及花卉、树木、草坪、园林、雕塑等自然人文景观,“软件”主要指大学校园内营造的学术氛围、育人氛围和舆论氛围等。校园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凝聚和体现着校园文化。清洁、优雅、美观、整齐、有序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和熏陶,不仅可以激发师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影响师生的行动及其人格的培养,从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2.1.3.4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其充满文化的韵味,特别是校园精品“主题活动”富有强烈的文化质感,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张扬,性情得到了陶冶,品位得到了提升。活动与文化教育、活动文化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更是互为表里、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活动,每个学校都有,但追求的文化价值有所不同。精彩丰富的活动使人增加体验、滋养感情、丰富人性、培育真人。将文化的元素融合在活动中,让活动充满健康文化的细胞,就是培育校园人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让每个校园人都能在校园这个时空中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使每个校园人得到全面发展,而活动正是联系动态的人和静态的文化之间的桥梁、纽带和载体,达到活动文化育人的目的。校园活动只有建立在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根深叶茂。以上四个方面,精神文化是核心,学术文化是方式,环境文化是基础,活动文化是载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14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2.2校园文化的功能功能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它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引领功能引领就是带领和引导。“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①界民族之林。”大学是精英汇聚之地,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之地,它引领着社会向更文明、更高尚、更先进的方向前行。当今时代,大学的引领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高校校园也是各种思想和文化汇集、交流和碰撞的地方,各种观念、思潮、热点、行为方式等,都会相互融合交汇到校园,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所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对师生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行为规范、生活目标、生活方式和人格构建等方面加以引导,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引领功能,进而激发师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这种引领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会对大学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对师生的人生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学士卓越、人品高尚的名教授,他们对校园文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如20世纪20年代清华大学四位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以及后来的闻一多、朱自清等教师,他们对对清华校园文②化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2.2.2陶冶功能陶冶,即烧造陶器、冶炼金属;比喻对人的性格和思想进行培养,给其以有益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精神的历史积淀,是经过了几代校园人长期营造、积淀而逐渐形成、发展和稳定下来的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氛围,它立足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7页。②董祥林:《秋实——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汇编》[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15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校情,面向全体校园人。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试想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曲径通幽的校园小路,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无不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校园人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校园人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2.3凝聚功能凝聚,就是聚合、聚集、积聚的意思。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上。当校园文化的一种价值观和核心被校园人认同后,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粘合剂,把校园人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他们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奋发进取的情感,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最终形成坚强有力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以它特有的这种方式,向人们潜在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某一行为,衡量某一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隐藏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在于时时刻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行为、生活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凝聚校园人的思想,激励校园人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校园人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和协作精神。2.2.4规范功能规是尺规,范是模具,这两者分别是对物和料的约束器具,合用为“规范”,之后拓展成为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约束力量。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大家怎么做,如何做,要求大家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高校在办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结合各自的具体实际,制定了校纪、校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凝练了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等,它们是校园人的行为规范。就校风本身而言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力量和精神因素,这种无形的力量可以促使校园人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特别是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全的规章制度、浓郁的学习氛围及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中的校园人,会感到心灵16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2.2.5辐射功能辐射是个科技名词,是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发射辐射能的过程,亦称“放射”,辐射之能量从辐射源向外所有方向直线放射。高校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社会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发挥着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这种辐射作用,就是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传播、道德责任、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广泛辐射。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它不仅对文化创造主体和高校本身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着眼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即它本能的具有引导社会前进的道德使命感、责任感,竭尽全力使自身的服务理念、作用范围和影响领域扩大化和辐射化。这是现代大学的在整个社会中的“焦点地位”和自身历史使命决定的。它不仅通过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合格的具有自己学校文化特质的学生来影响社会,更重要的是通过整个学校的文化品格,通过自身文化楷模形象的确立和社会整体的文化认同来影响和引导社会前进。2.2.6激励功能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鼓励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大学是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策源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大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和崇高使命,这就要求其具有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承担起重大的社会责任。为了实现这种责任,有必要以校园文化的形式来影响激励校园人,激起他们学习工作的热情,激发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又能够使他们结交深厚的友谊,还能使他们获取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感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关爱。2.2.7整合功能整合就是将分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整体。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这是青海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青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校也表现出多种文化状态,文化上的差异也17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常常导致文化冲突。校园文化便具有整合这些民族文化的功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渗入不断地进行着整合,尊重各民族宗教以及基于宗教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将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心理和感情维系于一种共同的文化精神之中,使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得到协调,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实现校园人之间的和谐。2.2.8协调功能协调就是和谐一致,配合恰当,能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要素和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协调校园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消除思想冲突。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各种社会思潮、思想在这里聚集和激荡。同时,高校在教学改革发展也难免会产生各种思想的冲突和碰撞,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校园人在情感上宣泄、思想上交流、认识上达到调整统一,从而潜移默化地协调校园人的认识偏差,引导校园人价值观的整合,获得个体和整体在发展目标上的一致,为缓和冲突提供软环境和机制,并为解决冲突提供理想渠道。2.3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青海高校具有重要的作用。2.3.1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青海是一个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多民族地区高校的稳定工作与全国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既面临相同的问题,也存在特殊的挑战。青海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群体,也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多的群体。他们是少数民族的精英,这一群体对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青海省教育厅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青海高校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已达19462人,比例为本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的40.63%。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青海高校读书,各民族大学生间的文18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化认同已成为青海高校引导大学生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侵蚀,构建和谐校园、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2.3.2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青海作为我国十分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长治久安对于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安全稳定意义重大。发展青海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校教育中,通过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与公民教育、民族理论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感恩法制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提高校园人的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民族观、宗教观,特别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使其成为在政治上立场坚定,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准确的判断力,能够在复杂的反分裂斗争中保持清醒,发挥自身的优势,并通过他们身体力行去影响周围的同学、影响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也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积极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这都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2.3.3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它对校园人进行的是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先进的校园文化通过其自身功能对校园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人格的完善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利于培养校园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交流,加强合作,提高校园人道德素养和审美意识,又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校园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既是对校园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又是促进校园人全面发展的过程,既有利于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又使校园人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2.3.4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校园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构建,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推动力、凝聚力和辐射力。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提高校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引领人的发展,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开发人的非智力因素。健康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19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综述动,是校园人学习生活的第二空间,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潜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认同的需要,有学者说,“一流的学校做文化,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无形资产,是学校的金名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既是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学内容优化和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品牌校园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3.5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大学的诞生,就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和创造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和灵魂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千年之精华和精髓,领悟其精神实质,发挥其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抵御消极、颓废文化对校园人的侵袭影响,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2.3.6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校园文化是维系校园人的精神纽带,也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既是一所大学软实力的体现,又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我们应该看到“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只有立足于提升学校水平,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努力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现代校园文化,学校才能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20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回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取得成功,无不得益于其科学定位,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形式多样,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和文化,虽然风格各异,文化不尽相同,都都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引领时代的进步,凝聚和培养着千千万万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曾经指出: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学校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成功的教育途径。而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就体现为一种个性,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①量,对学校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3.1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3.1.1精神文化建设各显其彰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灵魂,是高校师生行为价值取向的大本大源,决定着他们在学习、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中的价值立场、精神气质和品德涵养的特点。所以,大学精神的奠立,对一个高校来说至关重要,应该成为高校的自觉追求。它应该植根于民族的优良价值传统、社会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中,②承接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史和学校定位,并能够深深地濡染本校师生的心灵。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伴随着学校的历史而逐渐形成并积淀为学校不可割舍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同时十分重视校史的修撰和展示,都建有校史陈列馆等设施。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和学生面貌的集中体现,国内外著名高校虽然风格各异,但历来都十分注重自己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精心提炼校训,并积极倡导,大力践行,使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如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①董祥林:《秋实——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汇编》[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②程样国、詹世友、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江西社会科学》[J].2009年第12期,第223页。21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集中体现在校歌和校训中,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1914年11月初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以“君子”为题的讲演。粱启超引用了《周易》中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目的在于用中国古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训导莘莘学子。要他们象天地般运行不息地努力学习,要以大地般宽大的胸怀待人接物。百年来,清华人始终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励自勉,演绎出“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学风。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民主、科学、创新”;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也都有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职责、荣誉、国家”便是西点精神的独特体现,这种精神为美国培育了不少总统、将军和学者。剑桥大学的校训是“求知学习的理想圣地”;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从这些著名高校的校训中,都体现着一种共同的大学理念和精神,就是追求知识,崇尚真理,启迪智慧,引导人生,责任、奉献与敬业。这些校训也都包括了民族精神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使其成为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这些高校都有百年历史,校园风光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校风学风严谨,处处让你领略到校园文化的丰厚和深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拼搏向上的创新精神。特色文化决定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实践证明,一所大学拥有这种育人特色载体越多,这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就越显著、越久远。3.1.2学术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学术文化水平和氛围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直接体现,是一所大学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的集中反映。大学不但应该有“大楼”,更应该有“大师”,院士和著名学者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科研学术成果本身,对一所大学校园文化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是一所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而丰富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是其主要载体。高校学术文化活动主要形式有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学术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以及各种学术团体及其活动和与专业学习直接相关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等。22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比如北大和清华,是中国两所实力最强、声望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大学,也是两所特色鲜明、极具精神魅力的大学,在学术上非常注重研讨、争鸣、辩论和创新。很多人说北大是一首诗歌,清华是一篇论文。北大清华各有千秋,各具魅力,各领风骚。北大思想解放、思路活跃、务虚能力较强,清华则严谨务实,“育人,爱国,奉献,责任”是清华精神的精髓。再比如山东大学近年来重点打造覆盖全体研究生的“稷下风”、“海右”等学术讲坛和博士生学术论坛。两个研究生学术文化品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汇集了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博士生探讨学术前沿,加强学术交流,阐释独特思想,展示最新学术成果,为活跃校园人的学术思想,开拓其学术视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两个论坛已经系列化、品牌化,成为省内和校内校园文化的重要品牌,多次获评“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极大丰富和带动了校园人的学术文化生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聆听学术报告,领略大家风范,参加论坛,探讨理论前沿,已经成为山东大学校园人的一种习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不叫大学,叫学院,规模很小,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该校在建校时董事会就规定:“不管什么人做校长,都不能扩大他的规模”。正是在这种文化内涵影响下,注重学术研究,加州理工学院出现了3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一大批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的物理学元老周培源(192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奠基人赵忠尧(193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谈家桢(1936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39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所有这些大师奠定了加州理工学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它在航天航空、生命科学和物理学三个领域,是世界一流中的一流,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多年的发展史,校园文化已演变成为目前美国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严谨细致的学术观念、奋勇拼搏的竞争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都是美国高校试图通过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时至今日,美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已经和其学术氛围一样,成为吸引全球众多学①子最为重要的因素。①李好:《美国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75页。23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3.1.3环境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讲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大师与大楼是相互依存的,这些一流的大学,除了大师的层出不穷外,还在于它们有着举世闻名的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清华的西洋风格校景,北大的古典建筑风格,都营造出一种特有的高等学府的精神文化氛围。清华大学的清华园校门,“三一八”断碑,水木清华,朱自清塑像等都体现出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北京大学有朱漆大门、金字匾额、石雕雄狮的西校门,未名湖和博雅塔,还有蔡元培和李大钊的半身铜像等,无不暗含着历史的沧桑,凝结着文化的深沉与久远。武汉大学刻有“国立武汉大学”的传统牌坊式校门,李达、闻一多和李四光的塑像,珞珈山和樱园、桂园、梅园、枫园等校内区块名称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学习生活在其间的广大师生无时无刻不体会到优美的环境和深蕴其中的历史文化氛围,陶冶了情操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更易于与学校融为一体,催发爱校敬师、奋发向上的心理情怀。著名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设施及其他人文景观,也都十分重视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为什么当今高水平大学大部分集中在美国,主要不是因为美国的大学校长高明,也不是因为美国的大学教授天生水平高,而是因为美国具有更适于高水平大学成长的内部环境。美国高校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上政府的大力投入,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校园文化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校园里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各种学生活动场所一应俱全。教学楼一般都设有方便学生就餐的餐厅或者小超市,宿舍则有电视房、健身房、棋类室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设施,还有大学里最好的室内游泳馆,美国奥运代表队都曾经在这里集训。紧邻的一所规模不大的只有两三千人的私立高校,却拥有室内橄榄球馆、冰球馆、篮球馆、摔跤馆等各种体育①场所等。3.1.4活动文化建设内容丰富校园中的文体活动和学生社团是活动文化中的一种体现。活动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建设和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各高校立足于自身实际,抓住有力契机,①李好:《美国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76页。24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主体教育活动,使文化寓于活动之中,活动哺育文化成长。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人展示了崭新的精神风貌:坚强,奋进,向上,专业。诚信,关爱,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比如北京大学办好三大典礼,传承大学精神,该校自2004年启动“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以来,高度重视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和毕业典礼三项大规模典礼在塑造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积极探索典礼创新的新途径,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着力发挥大型典礼活动营造气氛、引导校园人情感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上海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是我国经济、金融发达、国际交流频繁、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地区之一。受所处地域的影响,上海高校的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高校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如同济大学的“枫林节”有着悠久的历史,风风雨雨,走过了28个春秋,还有复旦大学的“图书文化节”和“学术文化节”,华东师范大学的“华夏之光”文化艺术节等。此外,上海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走社会化、国际化的开放道路。邀请各界、各国杰出人士和团体举办讲座或开展交流,积极申报外国政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资助项目①等,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培养了学生市场化运作、国际化合作的意识。美国的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崇尚社团组织的国家,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代表的“笫二课堂”得到了空前发展,各种社团组织十分活跃。目前全国约有2.3万个全国性社团,10多万个地方性社团。比如最著名的“骷髅社”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载体,沿袭并完善了社会上社团组织的运行方式,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独特和亮丽的风景。②时至今日,美国高校社团组织五花八门,社团活动内容相当丰富。美国高校有着健全的社团管理制度,一是高校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时间、空间等各种便利条件;二是高校为学生社团运行提供指导以及财力支持。3.2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启示青海地方三所高校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和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相比,由于办学时间经历不长,经验不足,加之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的影响,分分合合。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人才流失严重,大①董祥林:《秋实——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汇编》[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②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0,(10),第35—37。25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缺乏,历史文化底蕴薄弱,时间最长的是青海民族大学也只有63年的历史。当下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对适合本校实际和校情的,且具备实施条件的可以大胆的尝试和推行,使之融入本校校园文化并尽快发挥其作用。尽管国外大学与中国高校存在着领导体制、管理模式与办学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但是通过对中外校园文化的比较,我们仍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3.2.1先进与鲜明相结合综观国内外所有著名院校无一例外地都有其先进的、鲜明的校园文化理念做支撑。大学作为育人的场所和培养人的摇篮,如何营造一个最佳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让校园的草木、砖瓦、墙壁等一切设施都会“说话”、“传情”和“启智”,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引领功能、德育功能、陶冶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辐射功能、激励功能、整合功能、协调功能等,让每一个学生在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都得到充分的人格陶冶,使思想境界不断升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净化。爱因斯坦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曾经多次提到他在阿劳州立中学所度过的一年的学习生活,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以及民主行为和自我负责的教育。阿劳州立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崇尚自由创造鲜明的办学特色正是爱因斯坦孕育狭义相对论思想的土壤。无疑地,学生的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文化氛围,因此学校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校园人的个性品质形成,职业定向和未来生活。3.2.2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的结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注重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成果,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更要学习和借鉴国内著名高校和本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要挖掘本校历史传统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和方面并加以继承好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本校区域特色的校①园文化。①韩树海等.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1,(4),第70页。26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创新之源。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曾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和思想文化基础,从而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在我国近代史上,北京大学因主张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并秉承“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终于成为新思想、新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正因为有了北京大学的“兼容并蓄、学术自由”,才会有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高校是创新的发源地,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判断力,激励创新,鼓励实践,不断成为创新文化的开拓者、学习型社会的倡导者,不断辐射、①影响、引领着社会生活的再创造,为社会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传承,更要创新。3.2.3坚守与避免相结合坚守大学使命,避免功利化。众所周知,大学有四个使命(或称之为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真正使命是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由于功利化倾向的影响,高等教育出现了如此怪象:盛产博士、教授、博导的中国却难产学术大师和学术精品。这也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本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说到底就是办学理念问题、大学精神问题。而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也正是因始终坚持大学本真使命而几百年长盛不衰。因此,大学要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使大学永远成为人类精神的一方圣土。“对当今的大学来讲,‘改革’固然重要,但对大学精神的‘回归’或许更加重要。一旦大学和社会之间必须保持的精神距离丧③失了,就会导致道德与学术精神的消解”。3.2.4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校园文化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着任何一个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共性,①贺才琼,邹树梁,李照.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轨迹与成就[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②韩树海等.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1,(4)。③杨玉良.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N].解放日报,2009-05-17。27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又有着与任何校园文化相区别的个性。由于一所学校所处的国度、地区不同,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和环境以及学科的设置不同,就会导致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也不相同。大学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即大学文化的一般内容和特点,个性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的文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知识沉淀等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风格、气质,因而大学文化又有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和特色是大学的生命。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够反映自身独有精神和文化特质、富有生机活力的个性文化。28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青海高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做了实践性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了解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青海省三所本科院校进行了调查。4.1问卷设计及统计问卷设计了46道题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专业和年级等;第二部分是客观选择题,针对调查对象就校园文化的整体性认识的调查和各高校在精神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方面的调查;第三部分为简答题,分别涉及学校象征性元素符号、学校形象在校园人心目中的位置、校园人对外宣传学校时使用的言语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基本服从随机抽样和平均分布的原则,选取了青海三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涉及到各年级、各专业、各民族等。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750份,其中教师卷150份、学生卷600份,有效问卷650份,有效率是86.7%;其中青海大学教师卷发50份,收回有效问卷44份,有效率是88.0%;学生卷发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是93.5%;青海师范大学教师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有效率是62.0%;学生卷发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是81.0%;青海民族大学教师卷发50份,收回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是86.0%;学生卷发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是91.5%。4.1.1精神文化建设分析29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表4-1精神文化建设调查问卷统计表您认为贵校的校训能您知道贵校的校训和校徽您对贵校的校训和校您认为贵校的校园文化和您理否体现出学校的精神是什么吗(%)徽有认同感吗(%)解的校园文化(%)院校文化吗(%)知道不知道不关心有无无所谓能不好说不能差不多距离较大没感觉青海大学86.411.42.272.79.118.263.631.74.645.543.111.4青海师范大学74.216.19.758.13.238.745.148.46.529.048.422.6青海民族大学90.79.3088.37.04.781.418.6060.520.918.6通过以上表1可知,知道学校校训和校徽的:青大为86.4%;师大为74.2%;而民大则高达90.7%。对学校的校训和校徽有认同感的:青大为72.7%;而师大为58.1%,无所谓的为38.7%;民大为88.4%。认为校训能体现出学校的精神文化的:青大为63.6%,认为不好说的为31.8%;师大认为能体现的为41.9%,认为不好说的为48.4%;民大认为能体现的为81.4%,只有18.6%认为不好说;对您认为贵校的校园文化和您理解的校园文化:青大认为差不多的占45.5%,距离较大的占43.2%,没感觉的占11.4%;师大认为差不多的占29%,距离较大的占48.4%,没感觉占22.6%。经对比发现,三所高校的师生基本上都知道本校的校训和校徽,而对认可度最高的是青海民族大学,四项比例都高于其他两所高校。师大所占比例都相对比较低,相比之下,校训略显大众化,凝练不够,特色不足,不易上口,加之宣传力度等因素,师生认可度不高。4.1.2学术文化建设分析表4-2学术文化建设调查问卷统计表学术论文您每学期在贵校为学生开展学术活动撰写中有论文形式您最了解最长看的是(%)的次数(%)学生参与度院校(%)一般性本专业前沿本专业的0次1-3次3-5次5次以上有无论文的会议论文EISCICSSCI论文青海大学20.547.718.213.663.636.429.538.631.9青海师范大学38.751.69.70.06.593.529.035.519.5青海民族大学4.751.230.114.046.553.525.653.520.9由表2可见,教师为本校学生开展学术活动次数,青大选择没有开展过的占20.5%,1-3次占47.7%,选择3次以上占31.8%;师大选择没有开展过的占38.7%,选择1-3次占51.6%,选择3次以上仅占9.7%;民大选择选择没有开展过的只有4.7%,1-3次占51.2%,选择3次以上的占44.2%,由此看来民大教师每学期为学30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生开展学术活动的次数还是相对比较多的,师大教师每学期为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次数相对比较少。在教师学术论文撰写中有无学生参与的选项中:青大选有参与的高达63.6%;师大选有参与的只有6.5%;民大选有参与的占46.5%。在这个选项中青海大学教师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学生参与度最高,这与近年来青海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的快速增长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意识是分不开的。在对论文形式最了解最长看的选项中:青大选择后两项的占70.4%;师大选择后两项的占54.9%;民大选择后两项的占74.4%。在这个选项中,可看出青大和民大的选择都在70%以上,注重本专业的前沿论文和专业期刊杂志。另外,三所高校的学生在结构上有差异,所导致的结果也大大不同,青大多以工、农、医的学生为主,从大一到大四的学习进程中就安排实习或跟老师做相关实验和进行科学研究;师大和民大有文史哲、艺术、法律、外语、数学、物理、体育等文理科学生比较多,他们多以学习理论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回答学术文化建设相关问题时也不一样,研究生的学习,本就以学术研究为主,对学术活动的要求自然也高。三所高校的师生们都有共同的建议:一是多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的讲座、学术成果展示、多给予指导和鼓励;二是增加创新性项目、学术论坛和科研交流会;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教工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4.1.3环境文化建设分析表4-3环境文化建设调查问卷统计表您认为目前贵校的您认为贵校的您认为贵校整体您认为贵校的休读点、校园建筑道路等校内建筑环境(%)绿化状况(%)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硬件建设和我们院校要建设的校园文化%基本越来有待相得很满意不满意一般能满足有些少极少较和谐不和谐满意越好改善益彰青海大学13.659.127.356.820.522.734.143.222.713.668.218.2青海师范大学0.048.451.612.961.325.83.251.645.20.054.845.2青海民族大学25.658.116.362.827.99.332.560.57.023.260.516.3由上表可见,在对学校的建筑环境满意度上,青大对本校的建筑环境很满意和基本满意两项占72.7%;师大对本校的建筑环境很满意的为零,不满意的占到51.6%;民大对本校的建筑环境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83.7%。在学校整体绿化状况:青大选择越来越好占56.8%;师大选择越来越好的只有12.9%,选择一般的占61.3%,选择有待改善的占25.8%;民大选择越来越好占62.8%。在对学校的31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休读点、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的需求度选项中:青大选择能满足占34.1%,选择有些少和极少两项的占到65.9%;师大选择能满足占3.2%,选择有些少和极少两项占到96.8%;民大选择能满足占32.6%,选择有些少和极少两项占到67.5%。在目前学校的校园建筑、道路等校内硬件建设和我们要建设的校园文化选项中:青大选择较相得益彰与较和谐的两项占81.8%;师大选择较和谐占54.8%,选不和谐的占45.2%;民大选择相得益彰和较和谐占83.8%。由此看出,青大和民大校园建设速度加快,投入加大,校园环境建设明显改善,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学校发展的空间也很大,青大和民大的满意度很高。而师大居于闹市区,校园面积小,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校园环境建设令人不满意。另外,三所高校的师生在对本校的休读点、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的需求度上都认为少,普遍认为学习文化场所与校园文化建设不相符,与外省有较大差距。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是要加强图书馆建设;二是加大网络建设力度;三是建设更多的文化广场和活动场所。4.1.4活动文化建设分析表4-4活动文化调查问卷统计表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您更您觉得学校的师生对校园文您对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有何看法(%)喜欢(%)化的态度(%)不受欢迎院校活动形式活动专家视频没参非常不太传统活动的传统活其他很积极不积极应该多其他形式讲座对讲加过积极积极要继续做大动应该取创新消青海大学18.238.69.131.82.39.131.854.54.620.59.152.318.1青海师范大学6.561.33.222.56.50.025.867.76.59.612.961.316.2青海民族大学7.025.64.755.77.027.941.927.92.325.625.646.52.3由上表可见,在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更喜欢的选项中:青大最多的是专家讲座占38.6%;师大占61.3%;民大选专家讲座的占25.6%,而55.7%的选择了其他多种形式。在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态度选项中:青大选择非常积极和很积极的占40.9%,选不太积极和不积极的占59.1%;师大选择非常积极的为零,选很积极得为25.8%,选不太积极和不积极为74.2%;民大选择非常积极和很积极的占69.8%,不太积极和不积极的占30.2%。在对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有何看法的选项中:青大选择传统活动要继续做大的为20.5%,选活动形式应该多创新的占52.3%;师大选活动形式应该多创新的占61.3%;民大选择传统活动要继续做大的为25.6%,选活动形式应该多创新的占46.5%。通过对比和调研,青大为理32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工科院校,实践类活动比较多,注重专家讲座。师大、民大有艺术及体育类学生,艺术类活动较多,特别是民大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喜欢多种形式,而且对传统活动要继续做大,体现了文化活动的多元性。由于活动实用性不够强,三所高校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性比较差,积极性不高。最明显的是师大,对校园文化的态度有74.2%的师生选择了太积极和不积极。由于活动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意,活动质量有待提高,所以我们应保留传统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是关键。这也是三所高校的心声。师生提出对于学校文化建设,一是要更多的师生参加,共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设置不同的文化场所;三是增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提高实效性。4.1.5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分析表4-5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分析图10080精神文化60学术文化环境文化40活动文化20其他0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由上图看出,青海民族大学无论在精神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还是在环境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方面,师生的总体评价都高于其他两所高校。这与它的发展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青海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已有64年的历史,这种与众不同的历史、环境和任务,造就了青海民族大学的特殊性。其经历的特殊历程,作出的特殊贡献,积淀的特殊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使学校奠基在源长肥沃、沉稳厚实的土壤之上,加之历届师生重视,传承创新,形成了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另外,学校于2010年批准成立了“青海民族大学大学文化传播社”,其目标是通过带动全校学生学习学校历史,了解学校贡献,明确责任使命,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学校精神文明建33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社团成员利用周三下午党团活动、周末班会时间,按照班级在校园内实地逐一讲解学校的校史、校训、校风、雕塑、景观等的内涵。至今,在校学生基本接受了大学校园文化教育,将民大精神铭记于心。这种宣传范围之广,宣传内容人数之多,宣传内容之丰富,使学校的精神文化深入人心,内化为青海民族大学学子永远的精神品格。青海大学虽然在硬件设施上发展较快,但师生们对其校园文化建设上还是寄予了很高的希望。青大的学生参与教师学术论文程度比较高,环境建设也有很大的提高,所处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民族大学的活动体现为多样性,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多,并富有多才多艺的天赋,所以活动形式也就更为突出民族特色;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它从校园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四个方面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志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在调查问卷中也有个别同学对自己的学校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在思想教育、文化形式等,着力用政治性、道德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4.2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通过对三所高校的问卷和访谈,师生们对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都给予了很高的认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特别是近年来,三所高校下大力气完善学科建设,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备,学科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学校特色逐步显现,将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维护安全稳定教育融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热爱祖国,热爱青海,感恩社会,奋发图强,让“三个离不开”思想深深植根于各民族师生的头脑中,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4.2.1学校办学特色凸显,发展目标逐步明确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高校办学有定位、有目标、创特色、有特色,实质上就是在创建校园文化上的自身特色。“办学目标与特色”只有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才能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青海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干,其它34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设、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科主要涵盖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设置与青海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密切相关,并在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藏药、盐湖化工、黄河水电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根据青海省建设“两新”目标和“三区”发展战略,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以“做强工科、做精医科、做优农科、提升经济和管理学科”的学科发展总体思路,学校坚持“自信、严谨、开放、有为”的办学理念,秉承“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立足高原,面向西部,服务青海,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产学研紧密结合,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支持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社会服务基地、文化传承基地和“有特色、高水平”的高原名校。青海师范大学建于1956年。学校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兼有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已成为文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教师教育特色、高原地域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坚持以“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多学科交叉渗透,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各民族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指导思想,加强双语教学研究,大力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师资,增强办学特色和优势,增强服务藏区的功能。学校是西部地区理科藏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重点院校、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院校、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教学、重视科研、发展特色、争创名校”的办学理念,恪守“陶冶情操、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的发展战略,制定了《青海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学校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文理为主,多学科并举,特色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建于1949年,是我省高等教育历史上最长的高校。经过几代民大人的奋斗,学校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民大人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通过实施《关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借助内地大学的对口支援,全力打造藏学、民族学、管理学、法学等品牌学科,强化民族医药、艺术设计、民族传统体育、蒙古语言文学等特色学科,实现了文、理、工学科布局。学校通过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结合专业学习、思政教育、能力培养,开展高品位、参与35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面广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为学生的人格养成、学业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与思路,制定了《青海民族大学关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学科建设、思政教育、师德建设60条意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把学校建成青藏高原一流大学。4.2.2凝练精神文化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品牌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三所高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进一步凝练了校训和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彰显特色,形成了各自的校园文化风格,特别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三所高校在继承和弘扬本校50多年优良校园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富有历史内涵、具有时代精神的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青海大学切青海地域特点,凝练了“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寓意为立德立志如莽莽昆仑,崇高俊逸、超凡脱俗;求知求学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百折不回、汇纳百川、源远流长。体现了一种坚韧塌实,敦厚朴实,博大辽远,深遂宽容的文化氛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信、严谨、开放、有为”的办学理念,“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严谨”是一种优秀的素质;“开放”是一种难得的胸怀;“有为”是一种进取的志向。制定了悦耳的校歌。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生态校园、文化校园、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和文明校园”,以校风建设为核心,连续三年开展了学风建设年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以学生会、社团联、大学生艺术团为主力军、以各年级学生组织举办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为支撑的良好格局。打造了社团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建设月、彩虹杯体育运动、科技作品竞赛、百科知识竞赛、青大之光才艺大比拼、迎新晚会、毕业歌等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以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打造校园精品文化,比如每年举办的“寝室文化节”,体现出了浓郁的宿舍文化氛围,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文化成果。2011年,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每年五月举办的“女生节”,秉承“关爱女生成长,提升女生素质,担当女性责任”的宗旨,以培养和展现具有“美丽之外表、智慧之头脑、优雅之风度、高尚之品格”的现代知识女性风范为目标,彰显当代女大学生健康、活泼、创新的精神面貌,目前“女生节”已打造成为具有品牌价值的广受36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在2012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这些精品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充分展示了青大校园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于2009年10月,在全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青海大学万联创业教育学院。学院的成立,为全省有志创业青年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填补了青海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空白。青海师范大学凝练了“陶冶情操、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和“以人为本、立足教学、重视科研、发展特色、争创名校”的办学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师大人体育文化周、大学生科技活动节、五项技能竞赛活动和大学生艺术节为龙头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还充分利用地区民族艺术和文化优势,积极组织大学生用书画艺术品展示自己的家乡、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启动了文化大讲堂,利用学校人文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社会传统文化环境,树立校园文化标志性品牌。师大人体育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亮点纷呈,每年一届的体育文化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学生田径运动会、教职工运动会、学生体育征文活动、院系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体育文化。在立足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田径、篮球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其中田径队运动员李春秀,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获1万米竞走铜牌;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东亚运动会,获1万米竞走金牌。2010级学生切阳什姐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获铜牌,成为中国首位藏族奥运奖牌得主。还有女篮不仅是师大人的骄傲,也是我省体育的一张“金名片”,在中国高校篮球圈内有“永不凋零的雪莲花”之称,先后在各类国内外大赛中屡建奇功,夺得多项殊荣,从1998年开始,举行了15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北赛区比赛,青海师大女篮共12次摘下西北赛区冠军,展现了当代女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青海民族大学也及时提炼、修订了校训、校徽和校歌,形成了“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校徽和校歌充分体现了青海民族大学的传统和时代精神。同时,在学校特制的笔记本、瓷杯等文化用品和纪念品中广泛使用,使其内涵深入人心。学校还从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以加强民族团结为主题,通过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涌现出了一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尤其学校组织开展的“党史知识竞赛”、“民族知识竞赛”,使各族学生具备了强烈的学校意识、团结意识和爱国意识。37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民大人着眼于新的形势,运用现代媒体手段,提升文化建设的品位和感染力和吸引力。几年来,加大了校园媒体建设力度,形成了立体式综合型校园媒体平台。投入近300万元,建成了校园电视台,是省内高校唯一的电视台,栏目丰富,除假期以外每周全天播出。改造更新了校园广播台,每天分四个时段用汉、藏、蒙、英四种语言播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在省内高校创办最久、覆盖面较广的校报,已加入中国高校校报联盟,实现了电子化。与此同时,充实校园网内容,更新校园网版面,建成思政网站“进德网”、3块单色宣传屏和阅报栏,做到主动占领主阵地,弘扬主旋律。经过多年的打造和积淀,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本身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涌现出了如“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品牌和“大学生广播电台”等精品社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国内门户网站、省内各大媒体也多次报道了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4.2.3美化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美化和优化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展现一个学校精神和文明形象的窗口。三所高校在积极改善校园环境的同时,加强学术文化建设,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开展了各类学术文化活动,使其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锦绣路上的参天白杨、棠梨路上的累累硕果,风景如画、绿树成荫、靓丽宽敞的校园使我初步认识了美丽的青大。”一位外校学生如是说。青海大学自2008年以来不断加大对校园绿化的投资力度,制订了《青海大学校园绿化及高原树木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加大生态校园建设,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建设高原文化名校”列为青海大学工作重点。经过5年重点建设,如今的青大校园已经成为绿树成荫、环境幽雅、陶怡情操、舒心工作的文化乐园。校园绿化面积达750000㎡,绿化苗木品种达到147个品种,绿化覆盖率达92%。建成了教学科研成果展室、校史馆、三江源——“211工程”三江源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学科人才教育基地、生态——“211工程”青藏高原冷凉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人才教育基地、盐湖化工——“211工程”盐湖化工学科人才教育基地和对口支援——“211工程”对口支援成果展六个展馆,成为教育青大人和对外交流学习、参观考察的示范基地。2009、2010连续两年获得你“全省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被省政府评为省内五个“庭院绿化先进单位”和7个全省“部门绿化目标责任完成先进单位”。学校在学术文化建设上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学科特色,加大学术研究和38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科研申报力度,整合校内资源组建了100个教学科研团队,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学校获批各类项目119项,经费2504.4万;2011年共获批各类项目215项,经费5596.2万元,比2009年增长123.45%,2012年科研经费达到7000万元;先后成立了青海大学-清华大学三江源研究院等10个院(中心)。2010、2011两年累计获批经费突破1亿元,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2010年度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高产优质抗病马铃薯品种青薯3号选育与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春小麦新品种青春38的选育及推广”和“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3项成果获二等奖;“国外良种肉牛改良青海牛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成果获三等奖。“草花结实生理及制种技术研究”成果获得西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1年度有5项科研成果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藏族高原低氧适应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获一等奖;“欧拉型藏羊繁育及生产技术推广”成果获二等奖;“高β-葡聚糖青稞品种昆仑12号选育与推广”和“青海省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人群防治的研究”两项成果获三等奖;另外,作为第二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与生态畜牧业技术及应用”成果获一等奖。2012年度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高产优质广适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青杂5号的选育与推广”、“藏羚羊高原适应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成果获二等奖;“油菜田草害治理综合配套新技术示范”、“青海花卉种球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获三等奖;另外,作为第四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青海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开发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成果获一等奖。自2008年以来,学生共申报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52项,参与人数达800余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有20件作品获得三等奖,连续四年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成为青海省参赛作品最多、成绩最好的高校。在第七届和第八届“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学校代表青海省高校连续2次获银奖。青海师范大学以打造“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为目标,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大力实施文化建设。校园内建有石景文化、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大学生文艺中心、标准塑胶运动场、综合体育训练馆等,营造出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青海省模范集体”、“省级精神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依托“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建立和完善了大学生创新工作体系。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99项,包括1项国家“863”39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项目,2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填补国内空白。“玛钦藏文平台、字库以及藏汉英电子词典”项目获2008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使我国继续保持在世界藏文信息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图的多项式理论研究》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青海民族大学建成“智慧之光”校园雕塑、磐石广场、音乐喷泉、民族团结林等文化设施,并精心命名校园建筑、景观和园区,请著名艺术家和科学家题写相关命名,在校园显要、醒目之处悬挂于墙、刻勒于石、印制于纸,对师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学校扩建了图书馆,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民族博物馆、校史馆、学科馆以及校档案馆,这种综合配套、相互补充的校园“五馆”,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承载,也成为参观学习、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目前,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6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36项。近5年以来,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2800篇,出版著作、教材176部,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00多项。近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总数以及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获奖数、获奖档次位居全省各单位前列。在两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中获奖9项,成为除北京地区以外获奖成果最多的单位。4.2.4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育人的载体,彰显校园特色文化。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在活动文化建设方面,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做得熠熠生辉,将思想性、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融于文化活动之中,形成了学校、院系、班级、社团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活动文化发展格局。三所高校一系列文化品牌的凝练和培植,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拓宽了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青海大学经过多年的校园文化实践积淀,学校致力打造了“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和“青海大学田径运动会”等校园文化品牌。除上述全校性大型文娱、科技、体育类活动外,各学院也结合专业40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特点,打造学院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医学院每年举办梦想舞台大型文艺晚会、“关注艾滋,反对歧视”系列宣传、大学生读书节、5·12护士节等系列活动;水利电力学院每年一届的“水工创新杯”竞赛,围绕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水生态的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注重人水和谐的理念,强调科学治理、节水优先、强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实物作品的创新设计与制作。还有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年华”大学生文化节,机械工程学院举办的“齿轮杯”篮球赛、化工学院的“化工杯”篮球赛和“学子杯”演讲比赛以及财经学院的“财院杯”篮球、排球赛和辩论赛、导游大赛、会计知识竞赛、《财苑》报纸等等,都是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给予冠名。学校目前有社团65个,在“社团文化艺术节”和“科技文化艺术节”两大品牌活动期间,各社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评优评奖,树立精品,学习典型,提高层次,从公益、科技、体育、文艺等多方面入手,扎实做好精品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推进了学校和各院优良学风的建设,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品味。青海师范大学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促进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节包括“流意印象”书画、摄影大赛、“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和教室壁报设计大赛”,举办体现“青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的迎新晚会、“迎新杯”篮球赛、“凝心聚力”拔河比赛、“品读电影文化,陶冶爱国情操”优秀电影展播活动、“传递图书,分享快乐”图书漂流活动、“校园歌手大赛”等多项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活动。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人文学院先后成立了11个学生社团,其中天风文学社、“我们”戏剧社、新闻学社等已发展和建设为优秀学生社团。另外,还有像电影爱好者协会、采薇书画社、风采演讲社、鹿鸣诗社、秘书学社、土族协会、黑白围棋学社、茶文化协会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社团,每学期都会开展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青海民族大学始终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原则,举办大学生社团艺术节,挑战杯系列活动,高雅文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星级宿舍、卫生食堂、文明大学生”评选以及“12.4”法制宣传周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现有学生社团58个,参与人数达4000多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0%。在23个文学艺术类社团中,《青海潮》、《河湟草》、《春燕》等刊物,从身边的人和事挖掘素材,紧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在英语爱好者协会、41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日语同好会、文体书院、大学生心里协会、3D动力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行动服务社等16个学术科技类社团中,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其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效果显著。还举办了“进德讲堂”、“西海讲堂”、“学科文化”、“从政之要”、“节日文化”等系列讲座,提升层次和品位。4.3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青海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取得一些可喜成果的基础上,就整体而言,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4.3.1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够到位学校及内部单位某些校园人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文化建设尚未形成共识,各类保障条件还不够有力。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片面性的认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理念和大学精神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个别校园人,包括领导、教师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内容和组织者主要是活跃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一些日常文体娱乐活动,认为它主要是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或各院系辅导员的工作。在整个学校层面则重视不够,规划不够。另外,我们知道,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的工作,但四个方面的关系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部分出问题或畸形发展都会对高校整体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我们也发现,目前高校把科学研究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人才引进、学科建设、提升成果数量、质量和科研申报数量及到账经费等来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这固然没错,但如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其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就容易导致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不利。4.3.2校园文化建设定位有待清晰高校的发展千差万别,各有千秋,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校园文化的涵义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或者随波逐流、任意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在校园文42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化建设中,有些高校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还是不够清晰,没有鲜明地体现出要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和展示什么,你有、我有、他也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特色文化展示不突出。因此高校内部要从自身整体全方位考虑,认真研究,统一认识,合理定位,充分考虑自身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中的优势和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弘扬主旋律,保持和传承自身特色。4.3.3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尚需明确高校缺乏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甚至未单独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影响了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同时也缺乏高层次文化建设平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水平还不相匹配,高校内部各院、系对校园文化建设也都缺乏近期和长远规划,存在诸多文化建设盲点和弱区,系统性不强,院系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4.3.4校园文化建设理解较为狭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上过于狭隘。调查与访谈发现,有的高校校园人把校园文化简单地认为是单纯的娱乐文化,认为只要把“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和“文化节”等活动搞好了,校园文化就建设好了。不能正确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环境文化建设和校园活动开展的效果,而把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放在了次要地位。只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化建设和学术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还存在。4.3.5师生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与学校其它建设的同步发展、协调发展上还有些割裂和迟缓,在内化为师生员工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从制度层面着力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校园人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根据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态度选项调查,青大选择非常积极和很积极的占40.9%,选不太积极和不积极的占59.1%;师大选择非常积极的为零,选很积极的为25.8%,选不太积极和不积极的为74.2%;民大选择非常积极和很积极的占69.8%,不太积极和不积极的占30.2%。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师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生这种情况的原43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因,我认为除了活动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意和活动质量不高外,还有校园人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就是认为校园文化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机构和学生自己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的想法有关。再有就是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次数较少,校园精神尚未物化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致使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缺乏感染力,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参与,特别是专业教师,校园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4.4.6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高校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校园精神培育是百年工程,包括学校定位、校园精神、制度建设、发展规划、机构设置、工作目标、责任落实、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持等内容。由于观念、制度、人员等原因,虽然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但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健全,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奖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等,由于机制不完善,职责分工不明确,事情互相推诿,相互扯皮,从而影响了有计划有组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44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第5章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思想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和指标,日益受到各界重视。找准定位,凸显特色,形成品牌,寻求差异化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发展和完善,逐步趋向明确和成熟。5.1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统一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把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员工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要进一步认识到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可以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科学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方法、途径都得到科学的规划和安排。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突出层次性,让性格不同、爱好迥异的学生和有个性的学生在各自爱好的领域里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5.2理清建设思路是关键“智慧带来机会,思路决定出路”。清晰正确的工作思路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高校在顶层设计和各院领导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时,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在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时要有切合本校实际的核心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能促进校园人的共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校园人共同参与的系统综合性工程,要理清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倾力打造特色学校。以中北大学为例,学校依托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孕育形成的“太行精神”,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使之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自觉自愿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成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说,在中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发45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3明确学校定位是目标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定位。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壮大,最重要的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化,而建设校园文化必须以学校的定位为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更均应符合自身的定位。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要以学校的目标定位和长远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思想。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传统和条件,发挥学校优势,形成特点,如有的学校有文艺体育传统,有的学校又以民族文化见长,有的学校校园活动蔚然成风等等。5.4合理规划方案是基础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规划要体现精品意识和时代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则和方案,促使各部门形成合力。不同的高校,由于其文化传统、历史地位、所在地域、所处环境、学科类型、专业设置等各有所不同,因而充分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特色,通过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师生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美好情操,使校园环境达到实用、审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各学校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时,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和院校办学的普遍规律,又要立足于高校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展现学校独特的个性追求,以特色培育人才,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求强盛。5.5提升精神文化是核心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是该学校的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存在形式之一,这种校园精神在其环境文化、学术文化中也同样地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某些学校的建筑物和校园规划,就其风格而言正是该校校园精神的体现;而一所学校的学术氛围也是以某种校园精神为精神支柱的。因此,校园精神的培育、发扬和提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激励、塑造、导线等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而校风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校风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作用是关键。良好的46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师德师风,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灵魂,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础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师生对学校精神价值的认同感,研究办学理念、治校方针、师德师风建设内容、凝练校园精神等,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把学校的中心任务落实到每个校园人身上,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个成员的行为准则。5.6打造文化品牌是特色品牌是校园文化的标识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向外扩散的一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具有青海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作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主旋律、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地开展,既要彰显地域特色、本校特色,又要以实现良好的、安定有序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在办学治校、专业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凝炼特色,形成校园文化品牌。打造高品位的具有高原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特别是要深入挖掘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文化成果,将青海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在校园人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使各民族同胞建立起互包互容、互相借鉴、和睦相处的亲密关系,丰富和发展我省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5.7健全体制机制是保障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是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长远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全校共同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领导,组建以党委宣传部门为龙头,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团基层组织为主导,学生干部为骨干,学术社团共同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共同推进和加强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要明确党委宣传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职能和定向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制订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要完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等。47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办学思想和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综观国内外著名高校无一例外地都有其先进的、鲜明的校园文化理念做支撑。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和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每个校园人都应站在提升高等教育工作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理清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积极参与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加强民族团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壁等设施都会“说话”,每个景点都在“启智”,每个角落都在“传情”。48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著作:[1]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一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2]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5]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6]于晓阳,,徐淑红,周芳.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7]白同平.大学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6.[8]刘鸿麻.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9]史华楠,周文健,张成铭.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3.[10]本书编委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M].北京:红星电子出版社,2005.[11]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2]董祥林.秋实——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汇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1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黄俊杰.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M].台北:通识教育学会,1999.[1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周运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9.[1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18]施洪甲,钱润光.西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新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2008.12.[19]李道湘,于铭松.全球化与中华文化[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12.[20]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上、下)[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01.[21]王爱华,杨文武.高校德育与校园和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07.[22]董云川,张建新.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云南大学个案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1.49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1]冯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05.[2]戴毅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3]周琳.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4]刘清香.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D].山东大学,2008.[5]孙照勇.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8.[6]郑文慧.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8.[7]梁建忠.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8]李振英.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与借鉴[D].广西师范大学,2005.[8]孔祥云.大学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的实例研究——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D].东南大学,2007.学术期刊:[1]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0,(10)[2]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3).[3]锁茜.刍议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几个核心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2).[4]许国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探索,2006,(03).[5]覃柳云.中国大学文化的缺陷与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6]辛丽君,辛天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03).[7]邓和秋.论校园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8,(14).[8]衡阳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龙雪一、曾剑鸣、谢青).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J].政工研究动态,2008,(23).[9]王冬艳,沈进.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J].文教资料,2008,(5月下旬).[10]张爱琴.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1]于普选.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8,(04).[12]唐梅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6).[13]陈泳.论和谐高校构建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鸡西大学学报,2009,(03).[14]龚丽萍,郑予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50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报,2009,(12).[15]杨玉良.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N].解放日报,2009-05-17.[16]范爱菊.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调查报告[J].实践一探索,2009,(5).[17]王新伟、王珊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0,(4).[18]董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8).[19]程样国,詹世友,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江西社会科学》[J].2009年第12期.[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7-29.[21]贺才琼,邹树梁,李照.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轨迹与成就[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韩树海等.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1,(4).51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时间如梭,光阴似箭,三年高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即将结束,但在人生的长河中,学习仍未结束,脚步仍未停留。三年的学习,付出很多,收获颇多。本文从选题到定稿经过数次修改,首先要感谢冯彩莉教授,她既是我的同事,又是我的导师,在我学习与撰写论文期间,占用了她大量宝贵时间,给予了悉心的指导。“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在此也要一并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传经送宝的任课教师,名字就不一一罗列了,他(她)们同样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老师。感谢邢建民教授和邱翊教授在论文中期检查时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感谢社科系全体教师给我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帮助、支持和鼓励!感谢我的爱人、女儿和家人对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感谢亲朋好友对我的关爱与祝福!53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A附录A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问卷(教师卷)尊敬的老师: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魂之所在,为了把贵校校园文化的优点发挥出来,共同促进我省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希望您支持我。一、关于您的基本情况1.您的学校:()A.理工院校B.综合院校C.文科院校D师范院校E民族院校2.您所在所从事的专业是:()3.您现在是:()A助教B讲师C副教授D教授E辅导员F行政人员G其他二、您对校园文化的整体认识4.如果您给校园文化定义,您会选()A校园网络,网络文化B校风学风,校园精神C精神文化,物质文化D校园特色,品味风格E其他____5.校园文化传播媒介是(可多选)()A学校贴吧B学校主页C校园广播电台D校报、宣传栏6.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有什么作用(可多选)()A凝聚师生人心B丰富校园文化底蕴C导向和激励D熏陶E不清楚7.您认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校风校训B办学理念C校园环境D大学精神E其他____8.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可多选)()A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与完善B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C有利于学生实现人格的现代化D有利于师生融洽教学关系E其他____9.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可多选)()A党政机构B思想宣传机构C文化体育机构D学生工作机构10.如果是贵校为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否体现民族特色?如何体现?54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A三、关于精神文化建设11.您知道贵校的校训和校徽是什么吗?()A.知道B.不知道C.不关心12.您对贵校的校训和校徽有认同感吗?()A.有B.无C.无所谓13.您认为贵校的校训能否体现出学校的精神文化吗?()A.能B.不好说C.不能14.您认同“文化立校”这种说法吗?()A.认同B.不认同C.不关心15.您认为贵校的校园文化和您理解的校园文化:()A.差不多B.距离较大C.没感觉16.您认为贵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在哪?17.与我省兄弟院校相比,学校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最具魅力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四、关于学术文化建设18.您每学期在贵校为学生课外开展学术活动的次数()A0次B1—3次C3—5次D5次以上19.您是否帮助本科生或研究生申报或者指导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A是B否20.以下论文形式您最了解、最常看的是()A一般性论文B本专业前沿的会议论文C本专业的EISCICSSCI论文21.您的学术论文撰写中有学生参与吗()A有B没有22.学术活动对您和学生有哪些帮助(可多选)()A拓宽专业知识面B了解专业发展前景C人的全面发展D有机会与名师交流E有机会得到学术实践锻炼F没思考过23.您认为贵校的本科生一学期至少参加课外的学术活动次数是()A0次B1—3次C3—5次D5次以上24.您认为贵校的研究生一学期至少参加课外的学术活动次数是()55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AA0次B1—3次C3—5次D5次以上25.您认为在学术文化建设方面对自己的学校有哪些建议?五、关于环境文化建设26.您认为贵校的建筑环境:()A.很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27.您认为贵校整体绿化状况:()A.越来越好B.一般C.有待改善28.您认为贵校的休读点、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A.能满足师生需要B.有些少,不能满足师生需要C.极少29.学校公共场所的布置:()A.美观大方B.一般C.有待改善30.您认为目前贵校的校园建筑、道路等校内硬件建设和我们要建设的校园文化:()A.相得益彰B.较和谐C.不和谐31.您认为贵校的校园环境和氛围:()A.干净、卫生、和谐、文明B.有待改善C.无所谓32.您认为贵校目前的图书馆阅览室和自习室等学习场所能否满足师生的所需吗()A.能B.不能C.不关心33.您认为学校更应该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加强哪方面的建设?六、关于活动文化建设34.您参与哪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多选)()A学术类B艺术类C实践类D其他____E不参与35.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您参加过()A活动形式B专家讲座C视频对讲D其他____E没参加过36.您参与的学校学生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有(可多选,没参与可不填)()A活动缺乏创意B活动的参与性差C活动的实用性不够强D活动宣传不到位E活动质量有待提高F不存在问题G其他____37.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可多选)()A学生B教师C教育职员D其他工作人员56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A38.您觉得学校的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态度()A非常积极B很积极C不太积极D不积极39.您对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活动有何看法()A传统活动要继续做大B不受欢迎的传统活动应该取消C活动形式应该多创新D其他____40.您认为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可多选)()A观念落后,必须在思想上与时俱进B经费不足,必须加强资金投入力度C组织不力,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D设施陈旧,必须增加各种必要先进设施E不存在障碍F其他____41.您觉得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如何体现的(可多选)()A学术氛围B学校管理制度C教师的教风D校园的建筑风格E人文气息F其他____42.您认为大学生文化活动中有效的发展平台是(可多选)()A竞争平台(各种考试、比赛等)B学生组织(学生会、社团等)C网络平台(BBS、论坛等)D社会平台(兼职、中介等)E其他____43.您认为什么样的具体形象元素能代表您的学校?(请任填三个关键词,例如某个具体的地标建筑或特别符号等。)44.请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您所在学校在您心中的形象:如:45.若用一句话向亲朋好友介绍您的学校,您会这样说:46.对于贵校文化建设,若您还有其他宝贵意见,敬请告诉我们:(如针对校徽、校园文化氛围、新校区景点建设命名等方面。)57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B附录B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问卷(学生卷)亲爱的同学:您好,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魂之所在,为了把贵校大学文化的优点发挥出来,共同促进我省高校大学文化的发展,希望您支持我。一、关于您的基本情况1.您的学校:()A.理工院校B.综合院校C.文科院校D师范院校E民族院校2.您所在的专业是:()3.您现在是:()A大一学生B大二学生C大三学生D大四学生E研一学生F研二学生G研三学生二、您对校园文化的整体认识4.如果您给校园文化定义,您会选()A校园网络,网络文化B校风学风,校园精神C精神文化,物质文化D校园特色,品味风格E其他____5.校园文化传播媒介是(可多选)()A学校贴吧B学校主页C校园广播电台D校报、宣传栏6.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有什么作用(可多选)()A凝聚师生人心B丰富校园文化底蕴C导向和激励D熏陶E不清楚7.您认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校风校训B办学理念C校园环境D大学精神E其他____8.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可多选)()A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与完善B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C有利于学生实现人格的现代化D有利于师生融洽教学关系E其他____9.如果是贵校为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否体现民族特色?如何体现?59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B三、关于精神文化建设10.您知道贵校的校训和校徽是什么吗?()A.知道B.不知道C.不关心11.您对贵校校训、校徽有认同感吗?()A.有B.无C.无所谓12.您认为贵校的校训能否体现出学校的精神文化吗?()A.能B.不好说C.不能13.您认为贵校的校园文化和您理解的校园文化:()A.差不多B.距离较大C.没感觉14.您认为贵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在哪?15.与我省兄弟院校相比,贵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最具魅力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四、关于学术文化建设16.您是否发表过学术论文()A是B否17.您是否申报或者参与过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A是B否18.以下论文形式您最了解、最常看的是()A一般性论文B本专业前沿的会议论文C本专业的EISCICSSCI论文19.您对学校举办的什么形式的报告或讲座比较感兴趣()A专业性强的报告B高层次、高水平的报告C主讲人知名度高的报告D其他____20.哪样的学术形式最吸引您()A省外高校的名师讲座B本校教师的专业性讲座C院系中的师生学术交流D图书资料学术研究成果21.学术活动对您有哪些帮助(可多选)()60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BA拓宽专业知识面B了解专业发展前景C人的的全面发展D有机会与名师交流E有机会得到学术实践锻炼F没思考过22.您认为在学术文化建设方面对自己的学校有哪些建议?五、关于环境文化建设23.您认为贵校的建筑环境:()A.很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24.您认为贵校整体绿化状况:()A.越来越好B.一般C.有待改善25.您认为贵校的休读点、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A.能满足师生需要B.有些少,不能满足师生需要C.极少26.学校公共场所的布置:()A.美观大方B.一般C.有待改善27.您认为目前贵校的校园建筑、道路等校内硬件建设和我们要建设的校园文化:()A.相得益彰B.较和谐C.不和谐28.您认为贵校的校园环境和氛围:()A.干净、卫生、和谐、文明B.有待改善C.无所谓29.您认为贵校目前的图书馆阅览室和自习室等学习场所能否满足师生的所需吗:()A.能B.不能C.不关心30.您认为贵校更应该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加强哪方面的建设?六、关于活动文化建设31.您最感兴趣哪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多选)()A学术类B艺术类C实践类D其他____32.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您更喜欢()A活动形式B专家讲座C视频对讲D其他____33.您认为学校的学生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有(可多选)()A活动缺乏创意B活动的参与性差C活动的实用性不够强D活动宣传不到位E活动质量有待提高F不存在问题G其他____34.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可多选)()61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BA学生B教师C教育职员D其他工作人员35.您觉得学校的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态度()A非常积极B很积极C不太积极D不积极36.您对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有何看法()A传统活动要继续做大B不受欢迎的传统活动应该取消C活动形式应该多创新D其他____37.您认为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可多选)()A观念落后,必须在思想上与时俱进B经费不足,必须加强资金投入力度C组织不力,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D设施陈旧,必须增加各种必要先进设施E不存在障碍F其他____38.您觉得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如何体现的(可多选)()A学术氛围B学校管理制度C教师的教风D校园的建筑风格E人文气息F其他____39.您认为大学生文化活动中有效的发展平台是(可多选)()A竞争平台(各种考试、比赛等)B学生组织(学生会、社团等)C网络平台(BBS、论坛等)D社会平台(兼职、中介等)E其他____40.您认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学校发展之间有什么联系()A学校的发展决定校园文化的发展B没任何关系,两者是相互独立的C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D其他____41.您有兴趣阅读的校园文化网络产品是()A动态信息(新闻、通知、公告等)B文艺原创(小说、随笔、摄影、动漫等)C影视作品(新闻校园视频等)D高教集萃(大学论坛,名家新论、高教研究等)E师生论著(人物专访、成果推介、科创心得、博客播客等)F其他__42.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可多选)()A兴趣所致B争取荣誉C可以加学分D丰富大学生活E其他____43.您认为什么样的具体形象元素能代表您的学校?(请任填三个关键词,例如某个具体的地标建筑或特别符号等。)44.请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您所在学校在您心中的形象:62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B45.若用一句话向亲朋好友介绍您的学校,您会这样说:46.对于贵校校园文化建设,若您还有其他宝贵意见,敬请告诉我们:(如针对校徽、校园文化氛围、新校区景点建设命名等方面。)63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一、基本情况:武永亮,男,1965年01月出生,河南许昌人。二、学习工作经历:1984年09月—1986年07月河北邯郸师专政教系政治教育专业学习1986年07月—2001年09月青海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991年09月—1994年06月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本科学习2001年10月—2004年01月青海大学组织人事部工作2000年07月—2002年08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4年01月—2008年07月青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2008年07月至今青海大学社科系工作2010年06月和2012年03月先后参加了教育部第21期高校思政理论课和中央党校等六部委第44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三、发表文章:2010年09月至今论文发表和获奖情况如下.1、2010年11月《青海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在第六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2、2011年06月《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一文获青海省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3、2010年10月《以长征精神弘扬理想信念》发表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4、2011年07月《青海省高校大学文化的缺失与建设》发表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5、2011年06月《青海高校大学文化研究》收录在《探索创新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6、2011年12月《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收录在《辉煌的历程——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6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