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细解

关于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细解

ID:34742671

大小:64.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0

关于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细解_第1页
关于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细解_第2页
关于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细解_第3页
关于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细解_第4页
关于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细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细解活到一定的年龄,自认为已经久经人世,常会因世事不如意而产生“隐于世”的想法,似乎别人都想得不够明白,而自己已是活的大明白,不屑与世同舞了,就要找一个了无人迹的地方去隐上一隐了。这种人的真的能够在荒山野岭之中隐出一点什么名堂来吗?我常有些怀疑。我查了一个词典其中说:隐于世有各种说法,如隐辟(隐退回避)、隐静(避世隐居)、隐学(隐居避世,读书自娱)、隐吏(退隐的官吏)、隐相(深居简出,不露面)等等,但核心的意思是说隐要避世。那么避世又有什么含义呢?避世就是要绝俗,就是要离世隐居,不与外界来往,避免和外界接触。为什么不要与

2、外界接触呢?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有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然后还有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总括为十八界。这十八界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从根本上说,六内处是根,六外处是由,六识是结果,它们互为因果关系。只有有了六内处,才能去感觉六外处,感觉到了六外处,才能知道六内处需要什么样的感受,才能得到满足。比如说:没有眼睛就不能够看到大千世界,看不到大千世界,就不能知道自己想看见什么东西;只有看见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才能够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喜欢看到的东西,那些东西是自己不喜欢看到的东西。由此眼睛才能够去寻找喜欢看的

3、东西,而不去看那些不喜欢看的东西。这就是说:六内处这个根在六外处的环境中具有一个非常宽阔的外延,能够引出许许多多的六识。再拿眼做例子。有了眼就能够看,看就能够看到大千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和景致,使人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感识。这些各种各样的感识在人的意识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结果,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对于喜欢看到的颜色和景致,意识就指挥着人的其他器官去追逐,而对于那些自己不喜欢看到的颜色和景致,意识又指挥着人的其他器官去躲避。对所有这些喜欢的或不喜欢的感识都是通过人的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得到的,又是进一步通过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

4、识)来指挥行动的。再回到“隐世”的主题上来。隐世的人要想去隐世,去避世,去断绝与社会的联系,做什么呢?我想他们一定是想躲避什么,又极力想去得到什么。想通过与世隔绝的办法来得到某种结果,一定是因为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已经感觉到有什么东西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伤害,他们要想去躲避一下,休整休整。所以对于每一个人,如果他想去“隐世”,就一定有想避世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一定是各种各样的,有因为躲避不想看到的东西的,也有躲避不想身触的人或事,也有躲避不想听见的声音的等等。因此隐世者在隐世之前,六内处是否做好了准备,六识是否达到一种非常清楚的意识,使自己在某种环境中能够

5、做到六内处不为六外处所动,这才是能否“隐世”,或者说能否成功“隐世”的关键。我想只有对自己的需求得到清晰的结论,并且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六内处才能处于静的状态,才能够做到离世、隐居、绝俗。实际上从历史上记载的许许多多“隐者”的故事,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隐者”都能够成功“隐世”的。许多人根本就熬不住“绝俗”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那些“六内处”。比如说:有的人因为不想得到某种“眼触”而躲进深山隐世,但是他却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身触”之需要,所以不用几天他就会熬不住“身触”的需要而败出深山老林,一次“隐世”就这样失败了。现在就进

6、入“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主要论题了。老话为什么要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呢?我想那些自认为能够成为隐者的人,如果他是选择了“隐于野”,那么我想他对自己的“隐世”之念也不会有什么自信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并不能控制自己某一方面的“内处”,只好使用环境隔绝的办法来隐世。但是他也没想到尽管使用了环境隔绝的办法也还是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只能在实在不能控制自己的时候铩羽而归了。我以为对于自己“六内处”的欲望,永远不要自我估计得过于高,特别是那些不能选择“隐于市”的“隐者”,更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控制能力,也不要拿什么“隐世”来骗自己或者骗别人。其实

7、“大隐隐于市”的“大隐们”所以能够大隐,就是他们有足够的定力,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拒绝环境对自己的一切诱惑,能够抵制来自内心的所有欲望,这就是大隐们能够隐于市的能力所在。从另一方面讲,我认为凡是能够有定力的人都是有不凡经历的人,他们已经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过“六内处”的各种欲望能够给他们带来的生命体验。好的坏的,看似好的其实是坏的,看似坏的其实是好的,不好不坏的等等生命体验都已经知道的人才能够有足够的定力,应付环境和欲望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诱惑。我鄙视那些似懂非懂,经常拿一些看似看破红尘的大话来骗人或骗己的人的伎俩。…………2005年2月10日这几天我又

8、深入地想了一个问题,觉得很有意思。老话说的是“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我觉得这样说还不够,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