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张澄基

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张澄基

ID:34739354

大小:89.7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3-10

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张澄基_第1页
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张澄基_第2页
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张澄基_第3页
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张澄基_第4页
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张澄基_第5页
资源描述:

《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张澄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净土今说《佛学今诠》第九章张澄基23《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佛学今诠》第九章净土今说张澄基著  这是佛学今诠的最后一章了,回忆几年前在写上册时,自己曾想,除了大小乘的基本教义外,还应讨论一些大乘的主要宗派,如唯识、中观、禅宗和密宗等。但经过几番严重的疾病,这个残体已不容许我这样去做了。在写毕般若之后,本书原可收场,但想来想去还是不能不说几句关于净土宗的话,因为净土宗在中国佛教中,可算是一个最普及、最实用亦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了。净土宗的道理浅实深,其行持似显实密,其成果似迟缓实疾速;其目的虽像是死后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却是现享法乐和济世益人的二利庄严。中国净土宗的历史有力的证实

2、了这几点。但在讨论净土以前,我有几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写这篇“净土今说”,感情的成份远过于理智,主观的成份远过于客观。坦白的说,我对净土的看法大部份都是受了个人的经验和心情所左右的;因此说出来的话,私见的成份很重,学术的成份极少,这是先要向读者声明的。经过几乎半世纪的“学佛”生涯,回顾以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我的感想是:在菩提道上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得到成佛作祖的成就,又有几人呢?无论你如何努力,但限于天分及共业,今天你在菩提道上所能得到的成就多半是极有限的。这种学道不成的苦痛实百千倍于世事之挫败,亦惟有亲身经历者才能深知其痛的。其实,一个人是否能在“道”上有成就,大概皆是命中

3、早就注定了吧!白居易有诗云:  “人生何所欲,所欲惟两端,中人爱富贵,高士慕神仙,神仙需有籍,富贵亦在天……”  所以一个是否能“成仙得道”,要看你是否生而有“籍”而定了。原来求道者如毛,悟道者如角,此自古皆然,亦何足怪?在世事上失败了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到希望和慰藉;但是,在佛法中失败了的人,却又如之何呢?幸亏有一个净土宗,因为任何人都能在净土宗里找到他最后的希望和凭仗!23《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  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人生的终极问题决不是人的智识或任何努力所能解决的。这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哀,在学佛的人来说,会冲淡许多,也许只有一点薄薄的影子。这一些薄哀,有时也会在法乐和佛力的加持中融化净尽,

4、诚心念佛的人,我想至少都有这种受用吧!  不谈成佛作祖,不谈往生极乐,不谈念佛三昧,仅凭一股信心和不断的努力念佛,就能在现世中得到佛力加被下所产生的祥和、安全和悦乐感。自己切切实实的感到时常在佛力的笼罩及护导之下,人生的一切困难和苦恼都能获得适当的解决,这样的收获还不值得吾人努力去争取吗?  现代人对死后往生之说可以抱怀疑的态度;但是,修净土的人现世就能得到广大利益的事实却自古皆然,如今亦在在皆是,我想这是任何公正的人所难以否认的。因此,即使站在现世的立场来讨论净土宗,其宗教价值亦巍巍大观,难可忽视的。  站在佛教的立场来看,净土宗的重要性在多方面都超过其他各宗,因为它是一个浅显、易行,不论禀

5、赋环境和教育程度,人人皆能行持的教法。  大乘佛法中,能实际派上用场,可以实际起修的宗派实在不多。历史证明只有禅、密、净三宗能开花结果。但禅宗和密宗都需要过人的禀赋才行,明师、机缘和充足的福慧资粮准备,缺一不可,所以皆是“难行道”,而不是像净土般的“易行道”。大乘正轨的菩萨道亦是难行道而不是易行道。就迫切的宗教需要来看,人命在呼吸间,随时可死,没有得到生死自在和明知去处的人,对死亡之一关,云何处理?此心云何安排?有大勇气大担当的菩萨们可以不惧娑婆之恶浊和痛苦,乘愿再来,为众生服务。对这种人来说,当然也没有什么需要安排的,一切乘愿而已。但身受娑婆种种极苦,深知自己“受不了”和“不够格”的人,则必

6、须要安排一个去处,对这些人来说,那里还有比净土宗更好的呢?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中,能行通“难行道”的人都十分稀少,在今天这样一个混乱、紧张、忙迫的工业社会中,除了净土的“易行道”尚能为多数人实修外,其他大乘的各种“难行道”岂非比以往更是难上加难么?有勇气有根基的人不应当舍弃菩萨之“难行道”,因为那是佛法的根本,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净土之方便易行道才是实际能派上用场的。23《佛学今诠》之净土今说  净土宗的基本贡献,我想有四个重点:  (一)对人生之去处及归宿提出了回归净土的明确指示。  (二)在宗教的修持上,提出了“依佛力”和“自他共愿力”的教法。  (三)以“易行道”来解决一切宗教问题,不依显密二

7、教之常轨,因此摆脱了种种困难,以方便道而直超觉地。  (四)生前修大乘悲智之教为众生服条,死后则期生净土,伴上圣学而究竟菩提,因此是一个现、未皆能圆满的教法。  以上对净土宗作了一些不成系统的漫言,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净土宗的三个根本典籍,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为了便利读者能较容易的吸取此三经之要点,此处未载三经之原文,只节录了一些原经之精要处。这种把印度繁复文学体裁之经文予以选节,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