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ID:34731216

大小:64.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10

上传者:U-25918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_第1页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_第2页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_第3页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主讲:本院专任教授、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  梅墨生我想先说明的是,我所说的艺术,仅限于中国书画,仅限于发展中的中国书画,它的下线基本截止到现代的已故的中国书画家。现在的中国书画名家多如牛毛,我无力去研究,也无兴趣去研究,不在我的事业之内,那我就不谈了。我谈已故的,他们已经做作为古代,成为历史了,那这个时候我们更明智,更客观,但也许我偶然会谈到某位现在的先生,但这不是我要说的,作为古代的中国书画部分,非我研究的重点,也不放在我的重点之中。  我再想说明的一点就是,我有什么样的方法呢?我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我的出发点是:我不知道我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专家,我只知道我就是我,一个热爱中国书画艺术的人,我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从我的知识积累,从我的一点艺术体验,从我的一点理论兴趣,综合的打造成了我的一点观念,仅此而已。所以呢,我的观点实在算不上什么,但是我很注重在别人能说服我之前,我一般不改变自己的原态。所以我有一点蔑视权威的性质,但我并不是一种反判的人,这是一点。我认同主旋律,认同正统思想,但是我不简单的认同;我赞同人类的自由精神,但是不因为这个而设席例外。再回到我所谓的方法,我是没方法的方法,先凭我的直觉,由于我的知识积累,有了一些我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我是一个庸学无根的人,所以我的观点,有兴趣的人可以听听;愿意指教的,我们找各种方式交流。   我今天要讲的是中国传统的书画,他究竟魅力何在?他在今天究竟还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传统的中国书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神气、就在于他的意境、就在于他的气语、就在于他的笔墨。这里边反映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所有基奠,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他们看世界的所有方法、态度,至于价值的判断,也就是中国人的活法,都在这个里面。比如说,"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或"十日画一树"都是中国文明的家业所造成的,它要有闲,不像现在人类这样匆忙。这里手机响,那里坐机响,都在赶场一样。若干年前,我受一个出版社邀请写一个系列的小说《闲话中国人》,我写的这篇中国人比较悠闲,我在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中国人都在忙,忙活儿,忙于生活,中国人已经被经济这个杠杆抬起来了。现代人类,都已经没有闲了,无暇去欣赏大自然,欣赏存在的那个伟大神妙的自然。"所在在北大的会上我说,在这个科学主义时尚的时代,艺术与艺术家,诗人已被冷落在街边。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何在?我今天上午跟北京的一位忘年交的老陈先生,还另约了一位中年人,去中华世纪坛看林散之先生的书法展。一起拜访了林散之,去朝拜了林散之,这是林散之的那一点魅力,如果他没这个魅力,到中华世纪坛要开一个小时十分钟的车,我绝对不去的。我们三个分手的时候在展厅里交流了一点体会的事,老先生说:"还是不太过瘾。"中年的这位先生说:"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有几张好,陈先生你觉得有几张还有印象吗?"陈先生说:"嗯,就有两三张吧。"我不禁涌上一股悲凉,林散之先生活了92岁,他是地地道道的诗人,从诗一生,从师于黄宾鸿先生,还有张立安先生,但是最后竟让我们这三个人物说了大概有三四张不错吧。陈先生在路上说,咱们得掌嘴三下,我说没关系,朝林先生的照片鞠三个躬吧,这是什么魅力?林散之不是什么官僚,林散之也不是什么大学者,也不是在世的哪位政界的要人领导,但我还是鞠躬,尽管有点失望。林散之主要是书法家,他的书法的魅力在哪呢,就在那个椎形的柔软的毛笔上,就通过这杆毛笔,他在纸面上,画出了、写出了一些痕迹,让我们在那里品头论足,让我们觉得这半天还可以、还值,虽然没有吃的太饱,但是觉得还不错。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我在十年前对他崇拜的不得了,我在五年前对他打了点折扣,我在今天对他有崇拜之心,但也还总觉得他有点遗憾,至少跟黄宾鸿,跟齐白石比还是有差距的,当然林先生在八十岁以后名声已经是很大了。他是真艺术家,真实的。我想说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这个笔墨,太难太难了,假若你只活到四十岁,那算坏了,假如你只活到五十岁,那也不够啊,活到一百岁就够了吗?不一定,我原来十年前崇拜朱子安先生,等到我到朱先生的故居看完以后,我是大失所望。但我反过来又一想,朱先生一百零五岁才能到美国去举办自己画展,参加开幕式,人活一百岁已经成仙了,成神了,我就再回头看他的作品,总还有一股老辣苍茫。所以我想说的一个小小的结论是,我以为中国的书画艺术,又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文化道路、生存方式的一个结论,古人称之为修养,那一点魅力就在于笔下博览。  可是有人问我,我是画家,我是艺术家,我是大写意画家,于是乎丈二、丈六、六尺整纸,八尺整纸,越画越大,大写意嘛。墨汁改成泼,脸盆都上来了,但写什么意呢?你有什么意可写呢?你胸中有多少意可写呀?你写的是哪一种的意呀?是诗经的意呀?还是离骚的意呀?还是汉赋的意呀?还是唐诗宋词的意呀?还是现代知识分子的那一点思想呢?你有吗?如你没有,你大写什么意呀?不过是王朔所谓的"无知者无畏"的那种大胆。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我的切身故事,小的时候我爱中国的武术。拜访了一位在我们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武师,跟他学长拳,学大刀,自以为耍的了得。大概两年以后,我在家陪一个退休隐居下棋的老先生,下了半年棋。忽然有一天,他托着一排我们北方包的水饺,夏天是竹帘子门帘,我在前面挑,硬不好挑,挑起来以后走的慢了,他从后面啪一下托我的腰,一下子就给我扔到屋里去了,一下子那惯力收不住,被冲到北方那种火炕上去了。从门口到火炕大概有一丈远,从炕边到炕里大概也有一丈远,我让他扔出去足有一丈五尺远以上。我回头吓的一缩脖,我说大伯,你这么大劲,他说这不是劲,这是功夫。我那时候崇拜侠客崇拜的不得了,我当时一听他说会武术,我说那好,我跟你学。他说,小子你这一生不是吃武术饭的,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一种玄虚你不知道,我说那我吃什么饭的呢?他说你是吃文化饭的,那我说我不能喜欢这个吗?他说你小子不是也练过两天吗?我说你怎么知道?我看出来了,你有时候不是还抖漏两下吗,那不中用,明天早上起早来吧。我于是第二天早上凌晨三、四点钟兴致勃勃的就去了,老头说给练两下看看什么叫功夫。他当时拿了一块建筑物用的红色的砖,啪,就像切菜一样,两半了,剩下这一半,又啪一下,又折了,一直到最后,切了六七下以后,剩了这么大一块,放在手心里,两手心就这样一碾,碾为细粉,都是碎渣。然后他说,小子,朝肚子这打,我一看他六十左右岁,我不敢往那打,就打了一、两下,到第三下,搂足了啪一下往那一打,扑哧我就感觉好像进去了,吓了我一跳,等我再用力要拔,我这个拳头被吸在那里,不管我怎么蹦我这拳头下不来了。老爷子说了一句,知道什么叫内功了吗?我说知道了,这个手被他肚皮吸在那里是非常疼的,他突然发了一声喊,我被他这个声一下弹出去了一丈多远,我于是起来,过去就给他磕头。他说 行了行了你起来吧,我告诉你,你这一生不会在这方面登峰造极,有所成就的,但是你不给我磕个头,我也不能教你,因为那我们没有师徒的缘分,我们老师说过不是师徒不聚缘,所以怎么办呢?你就当挂名的弟子吧,我于是磕了一个头,就是挂名的弟子了。他练的是道家武术,我在这里不是光给大家讲故事,我是在说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整体,如果当你从这一个领域钻不进去的时候,你不防左右试一下,如果说我对中国文化艺术还有一点点体悟,我在这里非常诚恳的跟诸位说,来自于我从小到今天的所有跟中国文化传统的吸附,如果我舍去了这些方面,我不会有对艺术的理解。  大概我跟他学了三四年,我考上了美校,我走了。大概六年以后,我分到秦皇岛工作,在北戴河,碰到了我第二个武术的仁师,中国著名太极拳家,我前一个老师是无名的,连我们城里的人没有人知道他会武术,他的三儿子,三个女儿,他一个都没教过,可是我第二个老师是鼎鼎大名的,那在中国的现代武术届,可以说听起来无人不知,那我拜在他的门下,三年他才收我,教我纯粹的吴式太极,我在这里跟大家讲的言外这意就是说,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的门类,或者说传统的学问,他是讲门派的,他是讲原由的,即便他同是高深的学问,他也是分门类的。解放前有一位大学者叫李常之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文化是一整个,那么就说中国的文化讲"通"才好,而西方学术和现代学术,更强调于分科,我想分与合各有其比,过分强调分,过分强调合,大概都不太好。   中国古代的书画有传统的鉴定望气法,据说徐邦达先生也用望气说鉴定书画,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小时候,学中医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第一诊就是望。活了这么多年见了不少人,我带着这种眼光鉴定,鉴定人。我忽然发现中国古代玄学中的相学就来源于中医的望气说,非常有道理,绝不能轻意的把他否掉了,现在我们的科学占领了所有领域以后,就讲这东西太玄妙了,没法掌握,荒诞不经。不然,名老中医,一看你的气色,一看你的五官,一看你的舌苔,基本上,就判定了你的脏腑盛衰,这是科学的依据。只不过这种科学的依据,不依赖于西方实验室的解剖学,西方的文化有实在性,我们的文化比较直觉,比较经验,是所谓的感悟,但是,因为科学就把所有的感悟否掉,这是人类对自己功能本能的否认。扁鹊见蔡桓公,发现他病入膏肓,你不信,不信你看七日后必死,七日以后病重了,再让他来治,他说,治不了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中国文化体现在医学这个领域,或玄念之术,中国古代鉴人要鉴相,那么与中国字画的鉴定的呢,有没有关系呢?我在这抖胆一说,我以为有,非常有关系。我们打开一张有历史岁月的画,扑面而来的一种东西,当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现在人造出来的一种气息,一种是他与生俱带的,这个东西需要再判别,所以这是有难度的,在书画界,盛赞张大千的造假技术,如何如何仿石涛、仿八大,但说实话,无论是在香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我见到张大千造的这个石涛、八大我可以抖胆说,我一眼就看的出来,他绝对没有八大和石涛的苍凉,他的笔要比他们笔圆润温馨多了,他的生活太滋润了,他画不来太苍凉的笔道,张大千的笔道是锦衣玉食,有珠圆玉润,干净明爽,没有石涛的狼籍苍茫,他也没有八大的圆浑,以后可以多看他们的画迹去比照,他得到了他们清气而没有得到他们的魂绪,不一样。说一样,那是神话故事,是夸大的,被艺术史夸大了的。那么我们回到我想说的那个话,就是每个人真的有气象吗?你说没有吗?我看过一个记录片,毛泽东在延河边上,走的那两步,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你看那小偷走的那两步,他绝对走不出毛泽东的那个形象,真的走不出来,长年的生活习惯,长年的精神状态,就会影响他的外在,这是肯定的,我们夸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出场,气度不凡,为什么?他的内在精神、修养不一样。  讲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最具代表的就是李可染先生,李先生是一个站在古今、中西、新旧之间的人,他的绘画具有特殊的意义。我曾经在写他的一本书里写过这样的一句话,李先生亲近了20世纪四位他的师长,林风眠(新派、留法派)、齐白石(传统里的新派)、黄宾鸿(传统里的正统派)、徐悲鸿(新派留法派,然而他的留法派、新派和林风眠的正相反),他亲近的这四个人,前三个是他的老师,后面的徐先生他可能不以老师称,但也尊为是他的长辈。那么这四位,都对他发生重要的影响,这四位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所以无论如何的跟时代结合,无论怎样想创新中国画,李先生不放弃是中国的笔墨,传统的笔墨,只不过,他是希望把传统的笔墨做现代的阐释,做他个人的演绎。这是他高明之处。李先生喜欢京剧,本人能操胡琴,他的太极拳也打的很好,据说他每天都打,而且每天都还做气功,他对中国传统的文化都非常的喜欢,我们看李先生画树的用笔,沉着、凝重、老练,他是内外两家兼有,记得当时他亲口跟我说了一句话,要想画好中国画,一定要写书法,中国书法一定要写北碑。他的思想在这方面受齐白石的影响。他在文革时期,不断的在写北碑,写了很多的书纸,先生说基本功是终生的,他的艺术除了前四位之外,还受一位人的影响,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他跟他的关系很好,他非常佩服盖叫天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这个说法。他说,他们在西湖边喝茶,盖叫天把这个袍子撩起来,在下面压腿,喝茶的同时还在练功。李可染的用笔,相比于张大千的飘逸,相比于八大山人的那种圆弧,相比于石涛的那种浪漫,他自有他的一种狠,他说过要动、拙、大、稳、准、狠,所以他用笔,宁重不轻,宁拙不乏,要非常肯定,李先生的素描画的一流,他画的风景素描很好,积累了几千张,松树、山、水、船、房子,没有一个国画家下过他那样对景写生的功夫,可惜的是,李先生没来的及把他这些所有的积奠,生活的积累,转化为作品艺术,这是很遗憾的事,李先生活到了八十二岁,李先生的画,他的书法,他的艺术用笔,用易经里的四象来说,"太阴"。过于阴,过于重,过于沉,齐白石是一辈子画光明,但他不是"太阳",是"少阳"。黄宾鸿是"少阴",在中国画里,"太阳"型的人物,是徐渭和吴昌硕。  我今天讲了这么多,心很虚:我不知道谈论的领域,是不是大家谈论的领域;我所爱好的心中理想的伟人,是不是在坐诸位心中理想的,肯定不全是,或者截然相反。如果相反,那抱歉;如果相同,那知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