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

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

ID:34713650

大小:53.3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9

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_第1页
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_第2页
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_第3页
资源描述:

《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忧伤与孤独试论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绪论中国文人的“情结”是指文人在个人和集体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在历经几千年的衣钵传承后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价值取向等等。由于文人情结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从纵向上来说,它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国文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文化情结。当同一种人生境遇和审美情景在历史文化中不断的重现,到后来慢慢地沉淀下来,成为后世文人心灵上的情结。这些情结一旦遇到合适的情境,便又会在这些人身上显现出来。在古文的学习中,我们常见的有胸怀大志和功成难就的漂泊情结;背井离乡或贬谪离乡的乡土

2、情结;无奈现实和终世脱俗的归隐情结;借酒消愁或是寄情于山水的诗酒情结;万木萧条的悲凉和天涯共月明的悲秋情结;以及壮志未酬与志存高远的登高情结等等。登高望远,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文人爱穿行于山水之间,一来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壮阔,二来是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因此,登高也就成了文人最为常见的行为表现艺术和最爱表现的主题。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到“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我觉

3、得古代文人的登高情结里也有这三个方面的体现。第一种境界,“西风凋碧树”,而“独上高楼”,已有孤独寂寞感。上楼可视作对理想的希望。“望尽天涯路”可视作摆脱了一切世俗杂念,对更高更远的境界的寻觅与期待。意思是指要有勇于攀登、登高望远的精神,做一个志存高远、视野开阔,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乐观的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选自曹操的《观沧海》。诗人站在碣石山上观海,他所看到的是水波动荡的大海的远景、山岛耸立及草木繁茂的近景。通过写大海广阔无边的恢弘气势,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无比开阔的意境。同时,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比作沧海,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我记起了我们小学时候学的杜

4、牧的《山行》,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在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这首有关“登高”的诗,不同于其他的诗人那般,登高望远,来不来就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或者是宽阔胸襟,亦或是壮志未酬。杜牧在山间行走通过对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的描写,最为突出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感情。读起来清新自然,回味无穷。杜甫的《登高》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代之作”。不登高,怎么能感受到风急天高的壮阔?不登高,怎么能听见远处猿的啼叫?不登高,怎么能俯瞰渚清沙白?不登高,又怎么能将鸥鸟的盘旋劲飞,

5、尽收眼底?你看到的所有美好景象,从而抒发的所有感情,这一切都是因登高而起的。登高,开阔视野;登高,放开胸怀。像诗人杜甫,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才能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叹。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是诗人一种无止境的探求的愿望和感受:要想看的更远、更广,就要站得更高。诗中的“”千里、“一层”,象征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无限空间。“欲穷”、“更上”使用上的连贯通畅,包含着明确的条件关系,形象地启示人们: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还有就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同样也是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第

6、二种境界,概括了一种为理想的实现而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表现执着和为此殉身而无悔的精神。尽管成败与否尚无法预料,但任然坚持到底,衣带宽、人憔悴正体现了追求与过程中的艰苦。说到体现追求过程中的艰苦,跳入我脑海里的是《蒹葭》里寻者的形象。在寻者眼里,伊人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中的形象。“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对寻者逆流追寻时困境的描写: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暗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对顺溜追寻时的幻象的描写: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最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体现执著之意。不是困难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之深

7、,追寻之途之苦,可见矣。在这里,我们还是不得不提到杜甫与他的《登高》。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一般都是表现人们生活的疾苦,很有现实写照意义。《登高》体现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它讲述了诗人远离故乡的羁旅之苦,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独自登高的悲凉。杜甫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与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结合在一起。虽然一生坎坷,遭遇到过很多的不幸,但是他至始至终还是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他看来,个人的忧愁与痛苦跟国家的危亡和百姓的苦难比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