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06728
大小:58.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3-09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计划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1.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含义。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课时安排6课时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时间:3月9日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
2、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 1×12=122×6=123×4=12 12×1=126×2=124×3=12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
3、像这样的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看书第12页。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
4、数?(使学生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就像同位两个人,不能单纯的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 4.讨论:0×30×100÷3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弄清楚倍数和倍的关系,倍数是指建立在整除关系上的两数之间的关系,倍所指的范围更广泛一些,可以指整数,也可以指小数,还可以指分数。还要弄清楚本单元的因数和乘法中因数的关系,前者建立在整除关系上,后者泛指乘
5、法中相乘的两个数,小数、整数、分数均可。)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是4的倍数 (2)()是60的因数 (3)()是5的倍数 (4)()是36的因数课后反思:《因数
6、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
7、,减缓难度,效果较好。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第二课时时间:3月10日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P13页例题1及P15练习题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2.通过求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根据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