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华附爱孩子绝不唯分是举育领袖已然第一要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华附爱孩子绝不唯分是举 育领袖已然第一要务2010年03月24日来源:南方都市报 穿上华附的校服,成为不少学生青春记忆里最亮丽的片段。 校园内春意正浓。 学生走路也在温习。 重视体育是华附的传统之一。 格致书院曾搬至广州四牌坊附近(资料图片)。在广州看见世界 让世界看见广州广州名片名牌学府系列 总第132期 侯选名片131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提名辞 走过122年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具有“以人为本,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把培养杰出人才、领袖人才作为教育目标,是广东省中学中的翘楚。索引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肇始于1888
2、年格致书院(即岭南大学附中前身)。1952年由岭南大学附中、中山大学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华南联大附中四所学校合并而成。 合并后毕业生已近2万,其中有两院院士7名,高考状元无数,所获国际奥赛金牌数量更是全国之冠。华附乃当之无愧的广东省中学中之翘楚,秉承的创新开放意识更是南粤近代之典范。唯心此地质朴依旧 华附将自己的历史回溯到1888年的格致书院,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牵强附会——在华附现在的校园里,你甚至很难寻觅到20多年以前的影子。那么,它的历史应该从何而来?只是现在又有多少人知晓,现在的中大校园、中山图书馆以及钟楼、省博物馆
3、,都曾经是这所学校的版图。在1952年以前的历史里,华附的前身曾经也名扬一时。也许人们为这所学校略显普通的名字而蒙蔽,而忘却了它本应该有的历史叙事。 漫步于校园,我竟常常有一种感动。在那个令人怀念并且激情澎湃的年代,东学西学之争,甚至持续到了现在。所幸的是南粤那种无可救药的务实精神,并没有深陷于传统与现代之争,而只是为我所用。所以我们在那个年代的岭南学校的课表里面,可以见到英语、商科,也可以见到三民主义、甚至经济独立这样具有超现实精神的课程。 建国后的院系调整,从1952年的华附合校开始,似乎这个时代的车轮便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4、。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官方的,有一段时间各种有着历史感的名字变成了从一到数十的代号。可以看到,这里面不少学校在香火上延续不断,没有被阻隔。一脉相承的是,无论这个社会处于怎样的变化,学校从来不应该有超然世外的自欺感。那个时候的教育工作者,肯定没有预见到,现在的历史,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他们的态度,更出自于质朴的理念。 及至三十年前,高考的恢复以及这个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变到近乎全方位的市场化,又是另外一种风气的转变。衡量一所中学,几乎与这个学校的高考状元或者名校生数量挂钩。教育又走向了另外一种令人担忧的路径。华附菁菁校园之外,是商贾云
5、集的岗顶商圈,就连旁边的华晟大厦,也几近成了补习学校的超市。这就是时代么? 值得庆幸的是,那些教育工作者,有着比这个时代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是承担着这个时代的精神的守夜人,以近乎西西弗斯的精神,将理念传承下去。远在学生接触到这个社会的现实和妥协之前,为他们树立一种信念。“以人为本”四个大字,说者轻松,践行者何难。与辉煌的成绩相比,吴校长认为几十年来华附没有大起大落,便是最大的成功,自有他的深意。五十年代的校友钟南山,除其医术为世人所敬重之外,人们更尊敬他乐观的性格,敢说敢作的品行。现场传真 人们很难从华附的名字上看到这所学校122
6、年的历史。其实,它的前半段包括格致书院、岭南学堂等等,牵扯到20多个名字,加上它建国后数次大大小小的改名,它的“家谱”显得异常丰实。这120多年的历史,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争从来没有这么激烈过。而华附最值得称道的是,它从来不曾远离时代。 历史,在人的记忆里 从岗顶地铁站出来往前走数百米,过了天桥便是华附的正门。学校位于这车水马龙的闹市,有些司机却不确定它的位置。这也难怪,前后左右越来越高的楼宇大厦加上绿树包围,这所学校俨然成了闹市中的世外桃源了。 进了校门,便忘却校外花花世界,只知道这是一所学校。抬眼望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7、、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十六个大字似乎在全国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找到。这所学校的历史在哪里?教学楼下的树荫里,谭天度老人的雕像容貌瘦削而慈祥。这位活了106岁的老人是中共历史上党龄最长的党员之一。他是这里的校友,或许可以说明,这所学校的历史有多长。 现在的华附其实是1956年华附成立后设立的石牌分校,几经变迁,这里成了华附的大本营。现在的省实、中山图书馆、钟楼和省博物馆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这所学校前身之一的中大附中的地盘。读书,最重要的是胸怀天下 左手边通往办公楼的地方,是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家的作品:“智慧之光”系列浮雕,从李白、苏轼到莎士
8、比亚、门捷列夫、达尔文,古拙的红土气息,不经意间提醒着,智慧来自于历史,来自于那些胸怀天下的人们。 不是么?翻开华附的校史,能够看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课表,却与现代的那么相似,不容忽略的是,那个时候的中学生有一门课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