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633626
大小:328.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08
《精校 Word版含答案---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十次双周考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第十次双周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官制度由韦伯正式提出成为课题,并被当作一种合理的、理性的制度。他标志出来的文官制度,当是工具性的理性运作。中国的文官组织来源非常久远,而且最完备、最复杂的文官体系理论早在《韩非子》时代就出现了,但是文官体系却不是中国所独创的,很多古代文明都有过文官体系,只是文官体系理论基础的出现以中国为最早。中国文官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并不仅是工具性的合理制度,而且有儒家意念掺和其中,这是韦伯在讨论西欧16世纪以来的文官制度中缺少的一环。儒家意念如果当
2、作意念系统,可能会成为教条。任何东西若变成教条就会神秘化,走上信仰的途径,而不走理性辩论的途径。儒家意念之作为目的而论,也可以相当于基督教意念,是一种信仰;可是倒过来讲,儒家意念并不是上天的神谕,而是经世的使命。在这一点上,儒家意念的神秘性并不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的的理性和工具的理性相配合,使中国文官体系在国家与社会的拉锯战中,不但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而且也成为国家和社会之间联系的力量。这个特色是中国以外的史学家在讨论文官制度时未能理解到的地方。文官体系萌芽于西周时代,秦始皇时代的文官制度已极为庞大,极有效率,不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秦代文官制度终究只是工具性的。汉朝尤其汉武帝时大力打
3、击社会势力,国家得胜的结果是发展出察举制度,过了一段时候,察举制度变成了联系国家和社会的桥梁,使各地的俊杰之士经过察举而进入政府;政府的政令也经由各地俊杰之士达到各地,而文官体系也同时获得了儒家意念。于是文官体系在由纯工具性蜕变成兼顾工具性和目的性的过程中,竟蜕变为自成一格的合理制度。文官体系所具目的性又造成另一种形势:文官体系与王权的对抗。照理说,文官体系应该与国家互补,但因为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的目的论,所以与王权实际上不断有对峙的紧张。专业的官员总是怀有儒家的理想,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国家的文官体系就会用社会的后援力来与王权对抗,这也是韦伯的工具性文官制度所缺少的成分。文官体系
4、在国家与社会的对抗过程中,是主要的抗衡力量,具有特别的功能。又因为文官制度选拔的背后有一大群社会精英,他们受过专业训练,等着出仕,但能够出仕者往往只是其中少数,而未出仕的人仍留在社会的一端,站在儒家意念的立场,监督政府的作为。为了培养文官制度,中国也同时培养了一大群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带动社会来抗衡国家。中国文官体系固然有制衡的作用,但也会造成社会上的特权阶级,享有比他们人数比例更为巨大的社会权力。他们既是社会上的精英,同时也是过分享受权力和机会的人群。(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官组织是最完备、最复杂的,文
5、官体系理论基础的出现也以中国为最早。B.察举制度产生后,中国的文官体系逐渐蜕变为一种工具性和目的性共存的合理制度C.中国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文官体系会直接与王权对抗。D.在文官制度选拔的背景下,社会精英过分享受权力和机会,成为社会上的特权阶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文官制度展开论述,通过与西方工具性文官制度的比较,强调了中国文官制度的个性特点。B.文章从文官制度的概念切入,接着重点阐述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功能,最后也提及这一体系的弊端。C.文章通过介绍中国文官体系从西周到汉代的发展演变过程,重点论证了中国文官制度工具性
6、的特点。D.文章分析了文官制度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地位与影响,突出了它的制衡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辩证思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官制度之所以具有目的性,与具有经世使命的儒家意念掺和其中这一因素有着必然联系。B中国文官体系如能将目的性和工具性配合好,就可以在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发挥重大作用。C.中国的文官体系与国家之间既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又因其具有儒家意念而与王权形成对抗关系D与西方以工具性为特点的文官制度相比,工具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的中国文官制度显得更为完备。(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大账簿丰子恺我幼年时
7、,有一次坐了船到乡间去扫墓。正靠在船窗口出神,手中拿着的不倒翁一刹那间形影俱杳。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层出不穷的波浪,再向船后面的茫茫白水怅望了一会,心中黯然地起了疑惑与悲哀。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与结果究竟如何,又悲哀这永远不可知的命运。它也许随了波浪流去,搁住在岸滩上,落入于某村童的手中;也许被鱼网打去,从此做了渔船上的不倒翁;又或永远沉沦在幽暗的河底,岁久化为泥土,世间从此不再见这个不倒翁。我晓得这不倒翁现在一定有个下落,将来也一定有个结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