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630017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8
《闽台南音一脉相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闽台南音 一脉相承作者:王丹丹字数:4660选自:《人民音乐》2008第7期闽台南音,源远流长,南音早又称“南管”、“南曲”、“弦管”。而“弦管”一词最早出现是唐贞元八年(793年)泉州的第一个进士欧阳詹写的《泉州泛东湖饯裴参知南游序》①,其中有“指方舟以直上,绕长河而屡回,弦管铙拍,出没花柳”。而“管弦”之词则更早见于《淮南子·原道训》:“夫建钟鼓,列管弦”(管即箫,弦即琴瑟)。晋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后来如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曾有“千家绮罗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的诗句(由于詹敦仁为北方人,以官话仍称为“管弦”
2、)。泉州人为何把“管弦”称为“弦管”,这是由于泉州方言与普通话有一种“同义移序”的关系,如“客人”泉语为“人客”,“热闹”为“闹热”,“蔬菜”为“菜蔬”等。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泉州民间对南音艺人也都称为弦管先生(不叫师父,以示尊敬),学南音也叫学弦管,“唱南曲”的说法也有,但“南曲”更多仅是指散曲,而“弦管”则包括“曲”、“指”、“谱”。台湾地区至今还是把南音称为“南管”者为多,而大陆把“弦管”、“南乐”、“南管”、“南曲”统一称为“南音”应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事,但到目前民间仍还有“南音”、“南曲”、“南管”、“弦管”、“郎君唱”等的称谓。 南音发祥地泉州传承
3、历千年 南音之称为“晋唐遗音”,即是由于晋“永嘉之乱”,中原衣冠南渡,晋人南迁在带来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中原优秀文化。中原古乐的许多音乐遗响,如先秦五音之乐,音阶与宫调理论以及旋法特点,汉代相和歌之“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演奏形式,魏晋时期的古曲谱等,都能在南音中找到印证或得以诠释②,南音乐器中的拍板与南唐《韩熙载夜宴图》中歌者所执之“节”基本相同,连执琵琶的姿势也几乎一样。而“泉州南音所使用的主要乐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沉积,如先秦时期的洞箫、西汉时期的笛、魏晋时期的曲项琵琶、隋唐时期的拍板、宋代的奚琴与三弦等,同时它又是
4、多元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等的融合,其历史衍变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③ 泉州南音被海内外专家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对南音的评价,田青在《清刻本文焕堂指谱》一书中的序中这样写道:“曾经有人概括泉州南音特点是古、多、广、强、美。其所谓古,是指南音有千年的历史;其所谓多,是南音有大谱、散曲和套曲达二千首以上;其所谓广,是南音不只活跃在闽南地区,而且扩展到南洋群岛和台、港、澳以及欧美的一些地方;其所谓强,是南音历经无数的天灾人祸和漫长岁月的磨汰,还能够顽强地存活下来;其所谓美,是南音既有如怨如慕
5、、如泣如诉的长撩曲,又有慷慨悲歌、一唱三叹的叠拍声。”台湾学者王镇华把南音称为“大生命的音乐”。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传承脉络与方式,通过艺人春秋二祭的崇奉孟昶乐神祭祀乐事、拜馆等仪式活动,世代传承,薪传不息。泉州南音的传承,历代多是口传心授为主,附以手抄曲本传承,明才有木版印刷的《明刊三种》,清才有《文焕堂指谱》,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才有一些铅印的南音曲选、南音指谱大全等曲本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泉州开发了南音电脑软件,使古老的南音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更有利于南音的传承。 泉州市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也是2007年6月文化部批准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
6、验区”的核心区之一。据2006年《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简报》④刊载,现全市11个县、区、市共有南音社团230个,成员7425人。其中晋江市有南音社团48个,成员1704人;惠安县有南音社团16个,成员563人;永春县有南音社团11个,成员360人;鲤城区有南音社团17个,成员570人;丰泽区有南音社团23个,成员652人;安溪县有南音社团22个,成员485人:南安市有南音社团33个,成员有927人;石狮市有南音社团24个,成员有841人;德化县有南音社团22个,成员有326人;泉港区有南音社团4个,成员有392人;洛江区有南音社团10个,成员605人。以上成员人数
7、是指登记在册参加南音馆社的乐员,实际上习乐者、爱好者远不止其统计之数字。从以上的调查统计,充分凸显了泉州市各级政府和文化宣传部门这几年来对南音的保护、扶植的力度,也充分显示了南音在泉州这片故土上的强大人文积淀与生命力。 台湾南管(音)馆阁知多少 说到台湾,我们的话题自然会说到“开台圣王”郑成功和统一台湾的施琅将军。1624年7月郑成功在日本平户一个僻静渔村出生,1662年由于积劳成疾卒于台湾,享年才三十有九。22年后的1683年施琅(1621—1696)率兵入台。施琅统一台湾后,采取一系列稳定民心、鼓励经济发展的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