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

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

ID:34628551

大小:6.56 MB

页数:89页

时间:2019-03-08

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_第1页
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_第2页
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_第3页
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_第4页
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密级:公开中图分类号:F328硕士学位论文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作者姓名:李通导师姓名及职称:向国成教授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学院名称: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6月2日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作者姓名:李通作者学号:10011503003导师姓名及职称:向国成教授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学院名称: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6月2日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EmploymentCapaci

2、ty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ForceinPrefecture-levelCityTypeofDegreeAcademicDegreeDiscipline(TypeofProfessionalDegree)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CandidateLitongStudentNumber10011503003SupervisorandProfessionalTitleXiangGuo-chengprofessorPracticeMentorandProfe

3、ssionalTitleSchoolBusinessSchoolDateJun,2,2013UniversityHun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onology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

4、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伴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正从有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农村劳动力市场正从“需求主导型”向“供给主导型”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两栖型”“

5、民工潮”向“长居型”“民工荒”转变、从自发无序向有序平稳与周期性“返乡潮”混合发展演变,全国范围内农村劳动力“存量”转移就业和“流量”转移就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以此同时,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承载压力日趋严重,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城市承载能力为前提,因此,研究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截至2012年,我国地级市共有285座,其中非省会地级市达251座,约占总数的88%,非省会地级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单元,在大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度承载或趋于饱

6、和的状态下,通过完善自身功能,必将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本文旨在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非省会地级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并以株洲市为例,预测了2011-202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水平,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以空间区位和发展趋势为视角对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首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构建涵盖资源环境、经济活动、社会发展三个层面的承载力指标体系;并通过对现有评价方法的比较,确定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以此作为接下来研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7、基础。其次,采用PCA方法对全国251座非省会地级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因子得分及其权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城市分为高、中、低三大类十小类。再次,在PCA方法和聚类方法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非省会地级市的空间区位和发展趋势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空间区位视角来看,东部非省会地级市的承载力水平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城市,沿海城市普遍高于内陆城市;从发展趋势视角来看,高承载力区城市的承载力水平近十年来不断上升,中承载力区城市相对稳定,低承载力区城市承载力水平不断下降,区域之间差距越来越

8、明显。再次,以2001-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序为基础,同时选取某个代表城市,构建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转移人数与该地区某些指标的相关性程度,同时,通过情景分析,构建高、低、中三种方案,预测出该地区未来10年所能够承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研究其他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水平提供借鉴,本文选取的城市为湖南省株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