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627301
大小:3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8
《五失本三不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译界之大恩人”道安翻译思想新探作者:潘佳宁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10-4-24 被梁启超推崇为“译界之大恩人”的东晋佛经翻译大师道安,在翻译界一直被归入直译派风格的翻译家;但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及分析其“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其译风应该是意译。作为高僧的道安,广布佛法,制定戒律,梳理典籍,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推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佛经翻译家,道安组织、参与大量译经活动,首倡“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其译著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深远,其“五失本,三不易”翻译理论对后来译经具有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之功绩,故梁启超在其
2、《翻译文学与佛典》中说:“虽未尝自有所译述,然苻坚时代之译业,实由彼组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云》之创作,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正。故安实译界之大恩人也。”可见,道安翻译思想及其译著对中国翻译理论影响之大。但是纵观国内翻译界对其译风的评价,绝大多数认为道安译经基本采用直译,以致于很多人误认为之所以鸠摩罗什的译风为“新译”,是因为道安仍属于译经第一阶段的直译。虽然单根据有限材料便断定其译风犹如“窥一斑以见全豹”,难避片面之嫌,但我们还应首先弄清楚为什么有那么多推断道安属于直译的论述呢?可能原因有二:在慧皎的《高僧传》和僧的《出三藏记集》中,有关道安译经方面的
3、记载很多。而由于《高僧传》是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分别介绍诸位高僧,个人的、片面的、武断的观点在所难免;而《出三藏记集》是介绍佛经典籍的经录,同时也收录了许多经籍的序,自然也会流露出作序者某一特定时期的观点。恰恰是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我们。误导一:在《阿毗昙序第九》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其人检校译人,颇杂义辞,龙蛇同渊,金共肆者,彬彬如也。和怫然恨之,余亦深谓不可,随令更出。”根据这段记载,《阿毗昙》是由僧伽提婆背诵,佛念翻译,慧力、僧茂记录的,但是在翻译结束后校稿时发现其中夹杂了不少僧伽提婆的解释。法和“怫然恨之”,余“亦深谓不可”,于是又经过四十六天的修改,删除了其中的解释。后人
4、认为由于道安主持译场,所以应该是由道安首先反对掺杂个人解释,因此推断道安属于直译。尽管这段文字中没有明确提及道安,但是道安当时确在译场。根据《出三藏记集》记载,此事发生在建元十九年,即公元383年,正符合道安长安译经的时间段(建元十五年道安到达长安———建元二十一年道安在五级寺逝世);且文中提到道安的同学法和,是在道安在建元十八年(382)去邺都祭拜先师佛图澄时,与道安会合,并同回长安的,所以当时道安确实在译场。但即便道安在译场,他是否真正主持、决定场内一切事务呢?我们从《高僧传·晋长安昙摩难提》中的几句话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坚臣武威太守赵正,欲请出经”;“其时也,苻坚初败,群锋互起
5、,戎妖纵暴,民流四出,而独得传译大部,盖由赵正之力”;“(正)乃愿欲出家,坚惜而未许”。可见,当时受统治者信任、首肯的,且主持译场的是太守赵正,而非道安,加之当时被修改删除的是僧伽提婆解释部分,与直译意译范畴相距甚远,所以不能以此片面地判断道安反对意译。误导二:《出三藏记集——鞞婆沙序第十五》中还有一段关于译场的记载也可能误导我们:“赵郎谓译人曰:‘尔雅有释古、释言者,明古今不同也。昔来出经者,多嫌胡言方质,而改适今俗,此政所不取也。何者?传胡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经之巧质,有自来矣。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赵正认为只要让读者明白佛经中的内容
6、,就没必要嫌弃译文没有文采,属于主张“质直”的观点,而道安就此也表示赞成“斯真实言也。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出三藏记集》于是按照原本逐字翻译,力争不遗漏只字片句,除了个别倒装句调整语序外,其他皆按照原文一字一板地翻译。因此后人根据“遂案本而传”,认为道安支持赵正的直译主张,也就自然将道安归为直译了。其实道安并非毫无保留地苟同直译,而是“时改倒句”,保留了译文需要符合汉语习惯的独自见解。除以上两段引证外,还有很多此类史料,如“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葡萄酒之被水者也”,《出三藏记集·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四》中“光赞,护公执胡本,聂承远笔受,言准天竺,事不
7、加饰。悉则悉亦,而辞质胜文也。”不再赘述。后人根据诸如此类片面的看法,便将道安译经归为直译显然不妥。先于道安的佛经翻译,属于佛经翻译第一阶段。由于此阶段译经僧人大多来自西域,入华后才开始学习汉语,如安世高等人,未谙华语之质,且对本土文化了解有限,译经又诚惶诚恐,唯恐读者误解佛旨,有悖经意;加之翻译经验不足,对梵华语言句式、文法方面各自特点了解匮乏,翻译中自然捉襟见肘,不能兼顾达意和文采,只能采用逐字译,导致大量直译译本流传。如对道安影响深远的安世高,其译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