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99486
大小:14.98 MB
页数:266页
时间:2019-03-08
《晚明居士群体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中央民族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本人完全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中央民族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1)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等服务;(3)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中央民族大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
2、文;(4)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作者暨授权人签字:苍多传’
3、20,乡年6月砂咱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慈移伟20/弓年6月2.o日内容摘要lIlllllll111111111111111111111JlllJlllllY2366680晚明居士群体是士大夫
4、阶层中奉持佛法、研究经典的那部分人群。这篇文章主要以社会史角度,考察居士群体与晚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首先对居士群体活动的历史舞台——晚明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观照,旨在探讨晚明社会的特定环境与居士群体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对居士群体给予由里及外三个不同层次的观照。第一,从居士群体自身的角度,纵向地观察其人格特性、学佛因缘、入佛路径、人生志趣以及最终归宿,从中可以看出晚明动荡的政局,尤其是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和明清鼎革的历史变故,对居士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影响。而对于居士群体内部,
5、即居士与同道之间关系的考察,也有助于理解晚明士人结社之风的实质;第二,跳出对居士群体自身的考察,而以其为中心,观照它与其他社会群体,如佛门僧侣、普通民众、耶稣会士的交往关系,通过对其交往关系的细化研究,可以从微观角度考量居士群体之触角触碰晚明社会的程度,由此从宏观上把握居士群体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力及其文化渗透力;第三,将眼光投向“晚明"以外的更广阔的时间范畴,通过对居士群体的两大类型给予考察,可以看出清代、民国居士佛教与晚明居士佛教之问的传承关系。本文主体内容共有五章。第一章讨论晚明社会环境与居士群体的形成问
6、题。明中叶以后,政治总体上处于下滑趋势。明朝虽主体上仍在君主专制政体下,但社会控制相对宽松,造就了晚明之人宽容开放的文化心态,他们秉持一种大文化观,浸淫于儒、佛、道三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世风变异,个体意识觉醒,使阳明心学获得广泛传播。由于阳明学与禅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以,阳明学的流行意味着有更多儒士走上佛学道路。同时,随着“四大高僧”的出现,晚明僧侣人才勃兴,在僧侣周围,聚集众多学佛护教的在家居士。在这种背景下,晚明居士群体形成。第二章探讨晚明居士学佛因缘和入佛路径。学佛因缘包括家庭奉佛传统的熏陶,兄弟
7、、亲友、老师的影响,这些属于个人成长因素。另有居士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而走上奉佛道路。至于居士的入佛路径,本文认为,有三种:其一,由心学而达佛学,如李贽、焦兹、管志道等人;其二,由道家长生术而入佛,如庄广还、朱白民等人;其三,由性命之学的探索而达佛学,如袁宏道、龚惟长、龚惟学等人。第三章的研究内容是晚明居士群体的人格特性、人生志趣及最终归宿。从人格特性来看,晚明居士具有天性淳厚、淡于声利、清正节俭、谦恭好学、虔诚求道等品质;而居士积极从政,致力于讲学,弘护佛法等等,构成其人生志趣的不同取向;
8、而由于居士身处晚明政治衰微和明清易代的特殊环境,受政治迫害、归隐求道、遁入空门、殉国留名、降清又复明构成其多元人生归宿。第四章关注的是居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四个子目。其一,居士与僧侣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师礼参学、皈依称弟子、受戒、外护、印可、临终助念等方面;其二,居士与同道的关系主要有同修论学、结社、临终助念等;其三,居士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而在晚明讲求个人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