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概念的争议

法的概念的争议

ID:34576229

大小:62.0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08

法的概念的争议_第1页
法的概念的争议_第2页
法的概念的争议_第3页
法的概念的争议_第4页
法的概念的争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法的概念的争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法的概念的争议1.实证主义:法和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联系;2.主要包括分析法学派(权威制定是首要要素)和社会法学派(社会实效是首要要素);研究“实际是这样的法”;3.认为“恶法亦法”(十分色)4.2.非实证主义:法与道德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主要包括自然法学派(内容正确是唯一要素)和综合法学派;研究“应该是这样的法”;认为“恶法非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5.1.法的正式性: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6.2.法的阶级性: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某些要求。7

2、.3.物质制约性:最深层次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根本区别。(本正街舞)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与社会物质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  法的特征8.1.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不能因思想绞死任何人”“法律不问琐碎之事”9.2.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依照交易习惯”类规定,属于法的默示认可。10.3.普遍性:(1)普遍有效性;(2)普遍平等对待;(3)普遍一致(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11.4.以权利义务为内容:近代法治,强调权利本位。12.5.以国家强制力

3、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6.具有可诉性:可以作为起诉、辩护和审理的依据(可争讼性、可裁判性)(特调制普乌魔人保护叔叔)  法的规范作用先有规范作用后有社会作用,有规范作用不一定有社会作用,有社会作用必有规范作用13.1.指引自己:规范指引包括确定的指引(设定义务)和不确定的指引(授予权利)——针对未发生之行动;14.2.评价他人——针对已发生之行动,结果为合法/违法;15.3.预测对方;16.4.强制违法犯罪人;17.5.教育一般人。(纸瓶遇交强)  法的局限性反对法律万能论18.1.法律是以社会为

4、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19.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20.3.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相对于其他社会规范而言,法的调整范围最小,要求最低21.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22.a存在立法空白和立法漏洞23.b法律的滞后性: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变化性之间的矛盾1.c法律的僵硬性:法律的抽象性与待决案件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2.d法律的模糊性:语言表达力上的局限。在实践活动中,法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作用。  法与秩序3.1.法律的根

5、本而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统治秩序的建立,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4.2.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5.3.秩序本身又必须以合乎人性、符合常理作为其目标。秩序难以涉及社会生活的实质,需要接受正义、自由的规制  法与自由6.1.法律最本质的价值和最高价值是“自由”。“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7.2.自由衡量国家的法律是否是“真正的法律”;但自由内在的需要限制。(“法律只是在自由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国家法律时,才成为真正的法律。哪里法律成为实际的法律,即成为自由的存在,哪里法律就成为人的实际的自由存在。

6、”)自由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  法与正义8.1.正义是法的基本价值。9.2.正义是法的评价体系。10.3.正义也极大地推动着法律的进化。  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11.1.价值位阶。一般而言,自由﹥正义﹥秩序12.2.个案平衡。综合考虑具体情况,予以平衡。例如“行使权利时,不得危害他人权利”。3.比例原则。“必要限度”“合理补偿”类规定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法律规则是指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并以规定权利义务和相应法律后果为内容的行为规范。1.三大逻辑结构:假定条件(主要包括行为条件和主体条件)+行为模式

7、(可为、勿为和应为)+法律后果(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2.三大逻辑结构在法律规则上缺一不可;但在法律条文中,上述结构则可省略。  法律规则与语言13.1.一切法律规范都必须以“法律语句”表达出来,具有语言依赖性。14.2.法律规则是通过特定语句表达的;法律人适用法律解决具体案件时适用的是语句所表达的意义。(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滂和诬告陷害。”)15.1.表达法律规则的往往是规范语句。(例如“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

8、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送养人不得以送养子女为由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再生育子女”;“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16.2.表述法律规则的还可能是陈述语句表达。(例如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该语句不仅仅描述事实,还可以改写为法律命令。)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1.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