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风险_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间目标(1)

分风险_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间目标(1)

ID:34551995

大小:127.0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7

分风险_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间目标(1)_第1页
分风险_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间目标(1)_第2页
分风险_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间目标(1)_第3页
资源描述:

《分风险_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间目标(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分风险: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间目标12杨继瑞,祝志勇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情况下,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淡出?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近期不能淡出,其政策取向又如何定位?本文就如何让财政政策更积极,如何进一步强化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谈谈我们的看法。一、积极财政政策不等于集中财政和直接投资支出(一)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的争论目前,学术界对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争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主张应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二,主张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逐步

2、淡出。我们以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之争,关键的问题是对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较弱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之间谁是因、谁是果的判断。如果市场自主性因素增长较弱是因,积极财政政策是果,则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政府有所作为的表现;如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因,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较弱是果,那么政府的行为就是越位的表现。从1997年下半年,我国经济遭遇通货紧缩,出现过剩经济新问题;从世界经济的层面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的9.11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时期。从经济全球化和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内需不足,是多

3、个深层次原因的综合性并发症,如体制性、结构性、经济周期性、国际性、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中的困难等多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我国内需不足的内核,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综合性并发症最明显的领域,表现为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城市中的下岗再就业、养老失业保险等问题。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只能是中国式的方法,不能在标准的阿罗!!!德布鲁范式新古典经济学中寻求答案。(二)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考虑更有效的实施策略积极财政政策是与发行国债相联系的,但毕竟不是一回事。积极财政政策我们只能从功能上理解,而不能理解为单一手

4、段。其手段有多种可供选择,我们不能一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等于发国债,搞基建。近几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度依赖国债,占60%。如果经济增长对于行政体系存在高度依赖,那么这种依赖必将对制度改革产生极大的阻碍和拖延,从而会衍生新的经济风险。我们以为,集中财政并不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策略:一方面,资源过于集中于政府,削弱了民间资本的生长能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加上地方政府税种不断被列为共享税,从而使地方政府在国债投资中的配套资金和地方建设资金不足,进而求助于银行信贷。有资料显示,目前地方政府已取代国有企业成为商业银行最大的债务

5、主体,财政金融风险依然存在,只不过是主体发生了变化而已。所以,我们以为,分风险是目前积极财政政策最大、最有效的中间目标。财政政策只有优化财政收入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政策质量,稳定社会公众的预期,提高公众的边际消费倾向,激活消费需求,从而才能实现扩大社会总需求为最终目标。这样的财政政策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益。顾名思义,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发挥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政府支出乘数的功能,以及反经济衰退周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内在稳定器功能是依靠所得税累进制和政府转移支付来发挥作用的,政府支出乘数效应是依靠消费函数中边际消费倾向(MPC)的高

6、低来发挥作用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反经济衰退周期功能的实现,关键点是政府转移支付必须发挥作用,以提高社会公众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按照凯恩斯理论的描述,取决于当期收入及其变动,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持久性收入;消费信贷理论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消费信用。在简单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中,政府支出乘数Y=(1/1-MPC)G,政府支出乘数效应要大,关键在于提高公众的边际消费倾向。政府投资支出于公众消费之间存在替代和互补关系。1971年,J.Bailey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假设代表性消费者

7、的效用函数U=u+(c+g),u∀>0,u#<0;表示政府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当于单位的私人消费,g表示政府支出,c表示私人消费。如果>0,表示政府支出的扩大引起私人消费边际效用的下降,从而引起私人消费的减少;反之亦然。胡书东建立了我国政府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模型:假设一个代表性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生产单一产品,该产品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再生产或纳税。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条件下建立了生产函数,推导出了*政府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模型c=c+g。不可否认,计量模型在解读经济现象背后的联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计量模型却不能解

8、读经济现象背后的人与人之间利益结构关系。在J.Bailey和胡书东模型中,消费函数中的代表性消费者是中性、同质的,从而忽视了消费者作为生产者存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占有的差异,进而忽视了这种差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