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50864
大小:1.85 MB
页数:185页
时间:2019-03-07
《心的突破——轴心时代背景下的庄子哲学及其特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灵与存在——庄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摘要本文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材料,以先秦时代的哲学突破为理论背景,以“心”为庄子哲学之“道枢”或“环中”,以“天-道-德-命-形-知-情-志-物-世”等概念的统合为“整体性存在境域”,而对庄子哲学进行了“心以贯之”的哲学诠释与理论重建。“心”不仅在根本精神或天理固然的层面上呈示着庄子哲学的思想特质,也为我们对之进行解释提供了“具体而微”的悟入之“门”。通过对庄子之前或同时之文献、哲人关于“心”之观点的梳理与比照,我们可将庄子在“轴心时代”的哲学贡献称为“心的突破”。“心的
2、突破”有三维内涵:“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本体化心灵”之呈现以及“心灵化生存”之创辟。“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意味着庄子不再如《尚书》、老子或孔子那样在“王心-臣心-民心”、“圣人之心-百姓心”或“君子-小人”的“政治-社会-伦理”框架中对“心”展开理解,而是将之从各种世俗分位、名位之中振拔出来。正所谓“自事其心”,庄子关注的是个体之生命如何才能独立而逍遥的存在于世间的问题,而非沉溺于政治社会、伦理道德甚至名利欲望之内。“本体化心灵”的呈现经由“心”与“道”的理论融合而实现,“道”即为对“心”的本体化升华或境界
3、性提撕,庄子由之而营构出了蕴涵着“虚”、“通”、“真”、“和”等特征的“常心”。若无“常心”之照临,“个体化心灵”便易遭“成心”之独断或“蓬心”之蔽蒙,“心灵”之意义和价值便最终无法彰显。“心灵化生存”的创辟则意味着庄子哲学非仅止于“精神境界”,从“形-知-情-志-物-世”构成的“现实性生存境域”中跋涉而过,“个体化”、“本体化”之心灵方能成就“游心”、“游世”的本真之存在方式。“天人之辩”意味着“方之内”与“方之外”的辨别,庄子藉此揭明了心灵需要超越“人”的境域而追求“天”的境界,这种“去此取彼”的价值选
4、择即为从世俗价值之中挺立“个体化心灵”的明朗体现。通过将“天”、“道”会归于“心灵”,“天道”成为庄子省思生命价值、创辟存在方式的纯粹本体,而不再是老子式的宇宙生成本根与政治秩序原则,或者儒学传统中的道德之基与人性之源。心灵与天道融契而为“常心”、“灵府”或“心斋”,此即“本体化心灵”。可以说,对“天”、“道”之内涵与价值的追问与反思,正是庄子挺立个体心灵、倡扬生命理想的本源与理据。庄子亦将此与天道融契一体的心灵境界称为“德”,“德”则进一步体现为现实性之“命之安”以及理想性之“德之和”的双重特征,意味着心
5、灵对必然与自由之张力的理解与体认。“形”与“知”两个概念分别指向庄子哲学最重要的两个问题——“生死”与“是非”,可谓关乎个体存在的基础性范畴,庄子由此展开了对“形-心”与“知-心”关系的省察。庄子认为,“形”不过是生命的外在之维,其成其化、其生其死均由乎“不得已”之天命;虽然在“群”的向度上,“形”需遵从“礼”等社I心灵与存在——庄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会规范方能生存,但在“坐忘”究极之境中,“礼乐”最终是要被遗忘的。此即庄子试图超越肉体生命的“忘形”观。在“知”的层面上,庄子认为“物论”、“言辩”、“是非”等
6、传统之“知”及其表达究竟有其价值限度与现实流弊,欲对存在之真义、生命之真味有所体认,需要“知止”于“物论”,而在心灵与天道的融契之中获得某种直觉性、体悟性、自明性之“真知”。总之,只有通过“离形去知”,才能透破“形”与“知”对生命的迷障,开解“生死”与“是非”对心灵的悬结,最终在“忘形”的基础上生成真卓的生命观念,并于“真知”之体悟中育养恬淡的生存态度。“虚室”、“灵府”等说法并非意谓着心灵即如虚空,其中尚氤氲着真切可感的情感、意志等种种内心情态,如何使之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也是庄子哲学需要处理的问题。对于
7、情感,庄子试图通过审思“哀乐之情”而超越儒家的礼乐教化,以使之能够得到自然而然的流露;同时,他也对“好恶之情”进行了多维度的省思,以超越系缚其上的是非之争、生死之惑,从而以一种恬然、豁然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是是非非与生生死死。对于意志,庄子反对儒家以“仁义”为“志”之所“之”、所“至”,且欲将之推扩为天下之“公志”的意图。意志本是心灵中的自由因素,也应是生命自主、自立的惟一呈现。因此,庄子力图将“志”的指向从儒家的现实关怀转变为对个体生命与心灵的守护,通过“一志”于“道”而获得“天道”那样的虚灵、自由情态,最
8、终在现实的生存中体认意志盈满的精神体验与悦豫畅适的生命感受。如果缺乏融入宇宙自然的冲动与情怀,或者契入凡世尘间的智慧与勇气,天道之本体将无从落实,心灵之虚和亦无处显用,庄子哲学也便仅仅止于言辩与思想、限于心灵与精神,而与生命之创造、生活之幸福了无关涉。在“心”之指引、“道”之观照之中,作为缘在之域的“物”、“世”不再仅是生存的现实之维,亦构成了生命意义的敞开之境。在对“物-道”关系的论述中,庄子形构出“以道观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