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ID:34546188

大小:2.17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3-07

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1页
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2页
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3页
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4页
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工矿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国民经济以近1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也随之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与大多数支柱性矿产供应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1999年与1990年相比,铁矿石储量、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4.5%、4.5%和35%,国内供应能力由93%降低到81%;铬铁矿探明储量很少,10年来进口依赖程度高达7

2、0%~80%;铜的储量、产量、销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8.7%、9.5%和9.2%,国内供应能力徘徊在50%~60%;过去认为相对优势的铝的储量、产量、销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5%和17.3%,国内供应能力从107%降低为60%~70%;还有盲目乐观的锌,10年间矿山产量、消费量以年均7.9%和17.1%的速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成为金属锌的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而储量却以年均0.2%的速度下降。许多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产量增长赶不上消费量的增长,矿

3、业发展举步维艰,国内供应能力日趋下滑,探明储量很难保障未来10~20年的需求。2000年后,45种矿产的可开采量一般以1/3左右的比例大幅下降,更使中国矿产资源的局势雪上加霜[1]。矿产是不可再生资源,这就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矿业经济的发展必然经历着一个从开采到高产再到衰退直至枯竭的生命周期。单纯的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支柱的区域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逐渐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民生活和就业举步维艰。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被摆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是在当前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自然

4、资源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实行的举措。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资源型城市真正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是关系区域发展的中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内容。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体系中,资源型产业属于支柱型产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资源产品的开发,并且这种开发模式是以资源的大量耗费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目前1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

5、构调整研究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资源的开发已趋饱和,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障其顺利转型的有力措施。基于这种背景,研究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急需实施的一项大工程,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本文在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进行普遍论证的基础上,基于马鞍山市在长三角经济开发带中所处的特殊的地位对其经济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做了实证分析。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相类似,马鞍山市是在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后才正式设立的,即先有企业,后有城市,具有特殊的成长背景。如前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6、,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旧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已经严重制约了马鞍山的经济发展,所以当资源逐渐耗竭时,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方向发展是必然之举。经济发展中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马鞍山处在中国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皖江开发的重点城市,区域优势突出。不管是在参与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的分工合作中,还是在构建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的过程中,都有着安徽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调整马鞍山在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结构是关系整个马鞍山发展前景的大事,同时也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

7、济发展的大事。本文从这个意义上对此问题做出研究。1.1国内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成果11.5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由来已久,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20世纪三十年代到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是理论初级阶段——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始于伊内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所做的开创性研究,终止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为资源型城镇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单一城市或特定区域中的若干城市为对象进行研究,其意图是寻找社区不稳定性的原因[2]。经济学家赫泰林于1931年发表“

8、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指出资源型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对当地的资源具有特殊的依赖性,受资源储量的约束,表现出独特的发展规律[3]。卢卡斯提出了区域的四个发展阶段的理论[4][5],即建设阶段、雇佣阶段、过渡阶段和成熟阶段。除此之外,马什研究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煤炭城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问题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沃伦认为那些区际联系较强的地区将难以适应传统的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