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42996
大小:4.60 MB
页数:161页
时间:2019-03-07
《壮族师公经书《伕子请客》研究文本解读及其汉借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壮族师公经书《佚子请客》研究:文本解读及其汉借词研究姓名:指导教师:院系(部所):专业:完成日期:莫幼政李锦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09年3月摘要壮族师公教经书《佚子请客》不是有意识地记录历史,但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文本,它具有历史的黏着和多层的积累,打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融入了特定历史阶段壮民族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因此,《佚子请客》蕴涵有壮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教、民族交流、语言、地理、科技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汉语被壮族师公教经书借用以后,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于经书文本之中。
2、壮族师公教经书文字有固定的读音、唱腔和唱调,很少发生变化,因此,壮族师公教经书中的汉语借词是研究壮语汉借词的好材料,也是研究古代汉语方言和汉语发展演变等不可多得的材料。本文着重从解读和汉语借词入手,对《佚子请客》进行了研究。论文分为五章,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明前人的研究成果、写作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等。一、文本解读。《佚子请客》系笔者亲自搜集于壮族民间。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人对该文本进行研究,因此,本论文对该文本的解读是该文本研究的最初尝试。二、汉借词研究。对于壮语中的汉语借词的研
3、究,以往专家学者都以调查所得的口头材料为对象,而以古壮字经书文本为对象来研究壮语汉借词的则比较鲜见。因此,对《佚子请客》汉借词的研究,可以弥补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古壮字经书文本汉借词研究的不足,并为壮语中的汉借词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三、本章的第三节详细介绍了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佚子请客》中的文字以及各个句子和段落进行注释;二是阐释《佚子请客》所包含的壮族师公教的神灵关系、壮族师公教与儒道麽诸教的关系等文化内涵,并就《佚子请客》对现代壮族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第三章:《佚
4、子请客》汉借词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壮语借用汉语词汇的历史背景、《佚子请客》汉借词的借用方式、语义分类和主要特征等。一、历史背景。壮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与汉民族互通往来,频繁接触,因而壮语中含有丰富的汉语借词。二、借用方式。论文认为《佚子请客》借用汉语词汇的方式主要有全借式和半借式两种方式。三、语义分类。《佚子请客》汉借词大致分为称谓、自然物、生产、日用品、风俗、文教、商贸活动、身体部位、食物、动作等十一类。四、主要特征。《佚子请客》搜集于广西马山县白山镇新汉村国兴屯,因此,该经书文本中的汉语借词受到壮语国兴话的影响,
5、具有壮语国兴话的一些特点。第四章:《佚子请客》汉借词读音和历史层次。本章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本章力图找出《佚子请客》中的汉借词,分析这些汉借词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形式,探讨经书汉借词与汉语语音上的对应关系。二、研究《佚子请客》汉借词的历史层次及语音特点。论文以汉语上古构拟音系、中古构拟音系、平话、近代汉语构拟音系及现代马山西南官话为参照,从《佚子请客》中清理出420多个汉语借词,并按如下方法将这些汉语借词划分为五个层次:一个借入的语素音节,其声母、韵母、声调与上古汉语声韵调相同或相近的,我们把它划分为上古汉语借词;与中古
6、汉语声韵调相同或相近的,划分为前中古汉语借词;与平话(横塘话)声韵调相近或完全相同的,划分为后中古汉语借词;与近代汉语声韵调相近或完全相同的,划分为近代官话汉语借词;与西南官话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划分为现代官话借词。三、简要分析同一个汉语语素音节在《佚子请客》和壮语国兴话现代口语中的差异,认为借词的来源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五章:结语。本章主要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阐明写作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等。关键词壮族,师公经书,解读,汉借词,研究ABSTRACTThescriptureoftheZhuang
7、’SShigongreligionfuziqingkeisnotahistorybook,butasascriptureaboutailoldreligion,ithassomethingaboutthehistoryoftheZhuangnationality.Afteralonghistory,Fuziqingkehadbeenprintedthememoryofdifferentperiod,thelifesceneandthementalitycourseoftheZhuangnationalityofsomes
8、pecialtime.Therefore,fuziqingkecontainstheculturalinformationaboutpolitics,economy,education,exchangebetweennationalities,language,geography,scienceoftheZhuang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