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40870
大小:146.0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3-07
《2003年国审小麦品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01作物种类:小麦品种名称:绵阳30号(原名绵阳96~12)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绵阳0812×83选13028)×{[8445-22×80(21) -8-1]×(81-5×7963-K3-3)} 特征特性:弱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品种绵阳20号晚2天。分蘖力强,叶片较宽。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白粒。株高85厘米左右。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经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品质分析,容重760克/升,蛋白质含量11.6%,
2、湿面筋含量20.1%,沉降值13.1毫升,吸水率60.8%,面团稳定时间1.4分钟。 产量表现: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试长江上游冬麦组试验。1999年区试平均亩产281公斤,比对照绵阳20号增产7.5%,增产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5位,20点汇总,13点增产,7点减产;2000年区试平均亩产376.9公斤,比对照增产10.6%,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7点增产,3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5位。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24.5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9.1%。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2公斤,7点试验,3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品
3、种减产0.1%。 栽培技术要点:10月25~30日播种,每亩基本苗12万左右,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条锈病常发区和重发区早期防治条锈病。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南部肥力较好且锈病少发、轻发地区种植。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02作物种类:小麦品种名称:绵阳32号(原名MS1)选育单位:四川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C49S×杰17(杂种1代小麦)特征特性:该品种为两系杂交种,春性,成熟期比对照绵阳26号早1天。幼苗直立,叶
4、色浅绿,分蘖力强。穗层整齐,长锥型穗,长芒,白壳,白粒。株高80厘米左右,抗倒伏能力较差。亩穗数22万左右,穗粒数39粒左右,千粒重41克左右。经鉴定,中抗条锈病和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品质分析,容重776克/升,蛋白质含量11.2%,湿面筋含量20.2%,沉降值24.8毫升,吸水率56.1%,面团稳定时间4.4分钟。产量表现: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试长江上游冬麦组试验。2000年区试平均亩产401.3公斤,比对照绵阳20号增产17.8%,增产极显著,19点汇总,17点增产,2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1年区试
5、平均亩产330.1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7.2%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5点增产,5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4位。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65.7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2.5%。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8公斤,7点试验,6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增产18%。不育系繁殖亩产150公斤左右,制种亩产170-210公斤。繁殖制种及栽培技术要点:亲本繁殖,不育系C94S-89应迟播,在四川省绵阳地区,12月10日后播种为宜。制种,不育系应适当早播,在四川绵阳地区制种,不育系播期为10月20日前后,父本播期为11月2月前后;父母本
6、种植比例为2:8-10。不育系C49S-89不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在繁殖和制种过程中,应尽早用粉锈灵防治条锈病。杂交种子的播种期比绵阳26号最佳播期晚3-5天为宜;播种量以亩基本亩8万左右为宜;施肥,中等以上肥力田亩施纯氮13-14公斤,N:P:K按1:0.4:0.5配合施用,80%以上作底肥;拔节初期用矮壮素化控防倒伏,3月上旬喷施粉锈灵防治锈病。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条锈病轻发地区中上等肥水地种植。
7、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03作物种类:小麦品种名称:川育16(原名58769-6)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品种来源:(30020×8619-10)×晋麦30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同对照绵阳26号。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长势较旺。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植株较高大,株高变化幅度76-106厘米。亩穗数21万左右,穗粒数42粒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经鉴定,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品质分析,容重726克/升,蛋白质含量12.7%,湿面筋含量25.3%,沉降值23.3毫升
8、,吸水率71.4%,面团稳定时间1.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8E.U,拉伸面积3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试长江上游冬麦组试验。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348.7公斤,比对照增产13.2%,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6点增产,4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2年区试平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