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37659
大小:214.7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7
《从“断裂”走向“融和”:共同体主义的复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5卷第1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V01.2SNo.1Journalof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JAN.2010从“断裂"走向“融和":共同体主义的复兴王作亮(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要:发端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因其“唯我独尊”、“崇尚科学”等特性,导致了入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对话”的“断裂”;'-3今的社会已进入了对话的时代,对话时代呼唤着交往关
2、系的“融和”;对话时代的到来,对话思潮的发展同时激活了共同体主义的复兴。关键词:对话“断裂”;“思潮”;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71(2010)01—0006—03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世界的任何一个人的关系和“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都变成了一种主角落都几乎可以在瞬间彼此相连。然而人与人之间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利用的关系,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沟通却依然处于“断裂”的状态。国与国之间的武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种建立在传统的“主体一力不断,“代沟”无处不在,学校里
3、师生思想无法沟客体”实践观基础之上的人的主体性因其如下几个通。在这样一个无语的时代,人们渴望“置身于共同方面的特征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体之中”,因为“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对话”的“断裂”。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是一个家(roof),在它下第一,唯我独尊。把实践看成是人的主体性行面,可以遮风避雨;它又好像是一个壁炉,在严寒的为,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无疑是正确的,但把“自我”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们的手”[1]。“在共同体推向无所不能的“唯我独尊”的境地,则走向了另一中
4、,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如果我们跌倒了,其他种极端。这种“唯我独尊”的特性,首先表现为在处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起来。没有人会取笑我们,也理“我”与他人的关系时,将他人视为“客体”——物,没有人会嘲笑我们的笨拙并幸灾乐祸”L1]。共同体正像萨特在《存在于虚无》中所分析的那样,在别人不应是“已失去的天堂”_1],而应是可以创造的“对看“我”的一刹那问,“我”仿佛被施了定身法,原先生话”的实践境域。动活泼的自我顿时变成了他人目光下的“客体”。在一萨特看来,他人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不同于物,、“断裂”:
5、工业时代的流弊古代的农耕文明是自然客体对人的统治,即客但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这种体之天对主体人的支配;那么,工业文明则是主体翻观点为二战中的法西斯残杀异族人提供了理论依转过来的世界,是人将自己视为唯一主体、中心而统据。曾经看过一部抗战片,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几治、改造、拷问自然客体的世界。这种“主体一客体”个日本人搜山时候,遇到一家中国猎户,家中有祖孙的实践结构,法国思想家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三代,两位老人、媳妇与刚刚学步的孙子,儿子外出哲学命题给予了论证。“我思”是指人
6、的意识活动,打猎,幸好不在家。几位日本人侮辱过年轻的媳妇是一种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我思”是人之后,逐一将老人、媳妇残忍地杀死,最后扒光男孩对自我意识活动进行调控的能力,有了这种控制能的衣服,将一丝不挂的小男孩与猎来的野狼捆绑在力,人才能作为实体而存在——“我在”。一起放在火上烧烤,以其取乐。他们家里也有父母、发端于笛卡尔的这种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由于妻儿,为什么对异族人如此残忍呢?其原因是,他们主体被囚禁在“自我”之中,其实质是一种建立在“唯已将他人——异族人视为物,而不是人。其次,在人
7、我论”基础之上的个体占有性的主体性。“我”与他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是自然收稿日期:2009—09—09作者简介:王作亮(1961-),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领域的研究。·6·王作亮:从“断裂”走向“融和”:共同体主义的复兴界的使者,一切应以满足人类的利益和需要为尺度。类的交往从低到高有四种具体形态:(1)“共同主体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类在工业时代创造前所未性”(communalsubjectivity)交往关系,即人与人之有的
8、物质财富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间原始的,不具怀疑意识的交往。(2)“交互客体性”亦使人类生存面临着威胁。再次,在处理人与社会(interobjectivity)交往关系。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的关系时,强调“人的权利与自由”,忽视了个人的道体意识增强,每个人都成为独立的社会原子主体。德操守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当代世界范围内出现的(3)“外在交互主体性”(externalintersubjectivity)人的道德水准的滑坡令人担忧。最后,在自我的问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的显著特点是将他人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