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37226
大小:238.8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7
《《商君书·更法篇》成书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商君书·更法篇》成书刍议仝卫敏《更法篇》是现存本《商君书》的首篇,该篇因记载商鞅的变法言论而著称,但也因篇中屡称秦孝公谥号等问题而连带被人认定整本《商君书》都是伪造的,商鞅本人并无著作之可能。即便在认为该篇所述基本可视为商鞅生平材料的学者眼中,《更法篇》与《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平昼闲居》纠缠不清的关系也颇为可疑。因此,《更法篇》的成书问题其实疑窦颇多,值得深究。一、《更法篇》成书诸说述评关于《更法篇》之成书,传统观点认为此篇非商鞅所作,典型代表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该书指出:“今考《史记》称‘秦孝公卒,太子立,公
2、子虔之徒告鞅欲反,惠王乃车裂鞅以徇。’则孝公卒后,鞅即逃死不暇,安得著书?如为平日所著,则必在孝公之世,又安得开卷第一篇即称孝公之谥?殆法家者流,掇鞅余论,以成是编。-[13认为此篇是商鞅之后的法家者流所作。按,四库提要的著者认为《更法篇》后出的看法影响很大,近代以来在学界服膺者甚众。如著名的战国史专家杨宽先生即持大体相似的看法,杨先生认为《商君书》本非商鞅所论著,乃战国晚期秦商鞅学派所作,成书已在长平之战后_2]。当代学者高亨先生也赞同四库提要之说,他在《商君书作者考》一文中指出,此篇很明确是作于商鞅死后,理由是该篇
3、三次出现“孝公”这一死后的谥号_3。以四库提要为代表的传统观点,成为关于《更法篇》成书的主流看法。但正是这一看似难以辩驳的观点,对《更法篇》乃至整部《商君书》的真伪问题带来诸多先人为主的认识上的误区,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商君书》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因《更法篇》非出自商鞅亲撰,由此而简单否定其记载的真实性。尽管《更法篇》出自后人之手,但它关于商鞅言论的记载是否真实可信呢?这一点,早在先秦时代即有材料可证《更法篇》所言不虚。如《韩非子·奸邪弑臣篇》有言:“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
4、而利本事。”_4直到汉代,商鞅与甘龙等人的御前大辩论仍不时被人提及,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御前辩论一段中的文字与《更法篇》的内容近乎雷同;刘向在《新序》一书中多次举商鞅的变法主张为例,其中《善谋篇》更是抄录《更法篇》全文,只在首尾处稍有改易。可见,在战国秦汉时人眼中,在孝公面前的争论应为商鞅有关变法的重要言论。其二,由《更法篇》的后出而断定全书皆非商鞅所著,并进而抹杀商鞅著书的可能性。传统观点认为商鞅在变法之时公务繁忙,无暇著书;孝公死后不久,他疲于逃亡,更不可能潜心写作。因此,包括《更法篇》在内的整部《商君
5、书》都是后来的人伪作的。这种以一篇之伪而推论全书皆伪的论证,显然是以偏概全而难以令人信服的。更为严重的是,还由此几乎抹杀了商鞅著书的可能,《商君书》一书的文献价值无疑也将大打折扣。四库的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未免将问题绝对化。作为“见用”的政治家——商鞅亦堪称“博物君子”,其著书立说也在情理之中,并非绝无可能。战国时代,诸子著书立说之风蔚为大观。商鞅虽为现实的政治家,但其本人亦是满腹经纶之士,有著书之极大可能。商鞅幼好形名之学,到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熟悉李悝之法。至秦国之初,说孝公以帝、王、霸三家学说,凡此皆可证其学
6、养笃厚。商鞅相秦数十载,在为政闲暇著书立说亦属自然。再则,商鞅在秦变法二十余年,定有上书及草拟之法令等,这些均可在《商君书》中求索,不得谓其全无著作。复次,从传世本《商君书》的篇幅和内容来看,与战国诸子著述动辄千言相比,该书论理多简单、粗疏,言辞简略,甚少排比铺陈、长篇大论。这或许亦比较符合商鞅作为政治家的身份。退一步说,纵然商鞅忙于运筹帷幄,无暇著述,但仍不排除其所养之门客有捉刀代笔者。此类[收稿日期]2009~05—05·195·著述,必经商鞅授意、润色、过目,故仍可视作商鞅本人思想之体现。《四库提要》说《商君书》
7、“乃法家者流掇鞅余论,以成是编”,此语恰可反证商鞅本人有著作传世,否则商鞅之后的法家们将无从掇拾鞅之余论,其“伪作”亦将无所附丽。总之,对《更法》篇之成书应作具体分析,此篇虽非商鞅所作,但所记应为商鞅本人的生平,其论点应视为商鞅的主张。《商君书》其他各篇是真是假,也应区别对待。二、《更法篇》与《战国策》赵武灵王平昼闲居章关系辨析在谈及《更法篇》时,学者们争论较多的是该篇与《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平昼闲居》的关系。由于二者相似之处颇多,故在学界产生的分歧较大,主要有三:第一种观点主张《更法篇》抄袭《战国策》,代表学者有钱
8、穆等。钱穆认为:“今按《史》文(《史记·商君列传》)本诸《商君书·更法篇》,而此篇多袭《赵策武灵王胡服》章。’,[第二种观点认为《战国策》抄袭了《更法篇》,代表学者如郑良树。他在逐一批驳持第一说的诸种论点之后,从史实前后、改革重点不同所暴露出的用词差异、《战国策》他章所显露出来的痕迹、引文详略所透露出来的常理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