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国有林区改革模式的评价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国有林区改革模式的评价研究姓名:佟立志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林业经济管理指导教师:万志芳;朱洪革2011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林区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改革的方向和措施,但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缓慢,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未得到有效的根本性解决,因此未来的改革任务仍十分繁重。目前,东北国有林区的探索性的改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企业层面进行的改革,包括吉林森林工业集团的改革模式和清河林业局的改革模式。另一类是产权制度改革,即伊春林权制度改革模式。这两大类改革模式各具特点,而其中每种改革模式中都有其运行发展所需的内在的经济、环境、体制等一系列的客观条件,对这两类改革模式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国有林区今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产权制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了东北国有林区现有改革模式的背景和内容,并对模式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现有改革模式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每种改革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从整体上对现有改革模式进行初步评价;同时运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对改革前后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改革前后投入产出效率的对比分析来评价改革的效果。在这两方面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找出每一种改革模式实施所需的客观条件与因素,并对现有改革模式的借鉴性进行分析,为国有林区全面深入改革模式的选择与确定提供依据;最后,提出了国有林区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东北国有林区;改革模式;评价 AbStmctAbstractChina'sstate—ownedforestregionhascontinuedtoexplorethedirectionofreformandmeasurestosloweconomicgrowthsincereformandopening,butthespeedofeconomicdevelopmentisslowly,andthecontradictionsofstructuralandinstitutionalhavenotbeenfundamentalsolved,SOthereformtaskisstillveryheavy.Currently,thereal'etwomainlyexploratorymodelsofreformofinstate-ownedforestregion.Oneisfromtheenterpriselevelreforms,includingreformofJilinForestIndustryGroupmodelandthereformmodelofQingheForestry,theotheristhereformofpropertyrights,thatis,foresttenurereformmodelinYichun.Thesetwocategoriesofreformmodelshavethemselvsecharacteristics,andaseriesofobjectiveinternalconditions,suchaseconomic,environmental,institutional,beneededforrtmsanddevelopmentforeachonereformmodel.Evaluationtothetwotypesofreformmodelhas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todeepeningreformforthestate-ownedforestregion.Inthispaper,institutionalchangetheory,propertyrightstheory,transactioncosttheoryandthetheor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orestryandotherrelatedtheoriesbeappliedastheoreticalprinciple.Andthebackgroundandcontentmodelsarediscussedofthecurrentreforminnortheaststate—ownedforestregion,andthecharacteristicsofmodelaleanalyzedSOthathaveanobjectiveunderstandingfortheexistingreformmodels.Theoverallpreliminaryevaluationfortheexistingmodelofreformbroughtaboutbytheeconomic,ecologicalandsocialbenefitsisassessed.Then,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isappliedtoevaluatethevalidityofinput-outputbeforeandafterofthereformSOthatanalysistoevaluatetheeffectofthereform.Andtheobjectiveconditionsnecessaryfactorsoftheimplementationofeachreformmodelisanalysisedbasedonbotllanalysisandevaluation,andthereferencesofcurrentreformmodelareanalyzedSOthatprovidesthebasisforselectionanddeterminationofthein-depthreformmodelinstate—ownedforestregion.Finally,proposedsomepolicyrecommendationsfordeepeningreforminthestate·ownedforestregion.KeywordsNortheaststate-ownedforestregion;Reformmodel;Evaluation.11. l绪论1绪论1.1研究背景国有企业是我国特殊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下的产物,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到了实质性攻坚阶段。位于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是国有企业中重要而又特殊的企业,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国有森工企业经营着一类重要的国有资产即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责任,同时,它也承担着稳定林区社会,发展、建设林区的任务。同时,也正是因为林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目前国有森工企业改革不同于一般企业,会存在较大的工作难度和不确定性。因此,如何搞好国有林区改革,推动国有森工企业尽快摆脱困境,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东北国有林区是指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国有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东北国有林区是东北亚地区天然的生态屏障,国家最大的木材与木材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基地,也是国家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天然林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国有林区是我国国有林区的重要部分和典型代表。由于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国有林区可采森林资源越来越少,森工企业严重亏损,林区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开始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机的“两危”境地。尽管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东北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恢复,林区经济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制约国有林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林区“两危”局面仍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国有林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越来越不协调,国有林区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东北国有林区现有的改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改革是从企业层面进行的全面的改革,包括以森工企业整体改革为突破口的吉林森工集团改革模式和以林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清河模式;另一类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即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模式,是政府推动下的以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模式。这两大类改革模式是从不同层面来进行的,这两大类改革模式各具特点,而其中每种改革模式中都有其运行发展所需的内在的经济、环境、体制等一系列的客观条件,对这两类改革模式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东北国有林区全面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将以东北国有林区现行的两类改革模式为对象,对其改革现状进行全方面评价,找出该种改革模式取得实施所需的客观条件与因素,为国有林区的全面深入的改革提供借鉴。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本论文将根据东北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林业发展的现状,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东北国有林区现有的改革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以期全面的了解现有的改革模式;同时,对东北国有林区现有的改革模式的客观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得出现有改革模式所需的客观的条件和因素,能够为国有林区的全面深入的改革提供客观的、可行的现实性依据和借鉴性的意见与建议,推动整个国有林区改革,最终实现国有林业经济与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1.2.2研究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具有以下两方面意义:(1)有利于全面客观的认识现有的改革。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东北国有林区现有改革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现有的改革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改革前后的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并对改革所取得绩效与改革的既定目标进行对比评价,从而对两类改革模式从整体上有了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2)为国有林区全面深入的改革提供借鉴性的建议。目前我国国有林区的改革还没有比较成型的改革模式可以借鉴,再加上每个地区在资源、产权结构特征、社会发展状况等多方面的特点的差异性,因此说没有某一种特定的改革模式适合整个国有林区的改革,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这就要求改革模式的选择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各种现有改革模式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借鉴现有改革模式比较成功的因素,形成适合自己的改革的思路和模式,从而推动整个国有林区全面深入的改革与发展。1.3国内外研究综述1.3.1国外研究综述纵观世界林业发展历史,不论是森林国有化类型国家、以国有林为主要类型的国家、还是以私有林为主要类型国家,国有林在各国的生态建设和木材等林产品供给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国有林的基本定位也有所不同。因而,对于森工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改革也各具特点。发达国家的国有林有比较长的发展历史,产权明晰稳定,经营目标明确,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发达国家的森工企业与市场接轨早,在管理和技术上先进,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奥地利在1997年对国有林管理机构实行了改革转制,成立了奥地利联邦林业股份公司。奥地利联邦拥有该公司100%的股份和全国96.5%的国有林资产(其余3.5%主要 1绪论是房地产归公司所有)。联邦林业股份公司拥有国有林的经营权和使用权,负责国有林的造林、抚育、采伐、林道建设等全部业务。该公司没有国家投资,自负盈亏,每年给联邦政府上交50%的税前收入,并保证公司具有国有林资产保值义务和保值经营义务。转制后的联邦林业股份公司,业务活动形成了从单一木材生产向木材服务转变,2004年税前收入达2290万欧元I¨。德国国有林经营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施国有林的私营化。私营化不等于私有化,就是在不改变国有林所有关系的前提下,将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行使所有者的职能,只需要制定经营方针,确定经营目标,而具体的经营业务则交给企业来做,国有林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鉴于国有林担负着发挥森林多种公益机能的特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支付与对象森林主导功能相应的经营管理费用。德国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废止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林业局’’模式,将林业行政和国有林经营分开,由过去的“州农林部一森林管理局一林业局”的3段式管理结构,改为“农林部森林处一农林局"的2段式管理结构,在精简机构、压缩编制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德国的公有制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对经营管理机构及人员实行逐步压缩、分段精简,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具有很强的柔性,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扶持国有林业经营企业。在1998年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之前,日本的国有林管理与我国的国有林管理有相似性,各个国有林经营局、营林署及其下设的营林所,都有若干个“作业班”,分别承担着造林、营林、采伐、林道建设等任务。森林资源实施国有、公有(县有、市町有)和私有(个人和企业)3种所有制形式,责权利明确。国有林管理机构实行纵向管理,管理主体与经营主体相分离,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的有效结合。实施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经营收入为辅的公益型特别会计制度,加大了国家对国有林的投资力度。合理处理了国有林经营单位的累积债务,妥善解决了人员分流问题。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扶持营林及森工企业。经济转型国家的国有林经营及国有森工企业与我国有相似的发展历史,都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面临着相同的挑战和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国有林经营和森工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国有林区和森工企业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俄罗斯现行的林业管理,实行“政企分离"的模式,林业主管部门只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森工系统取消了原森工部,成立了国营俄罗斯森林工业公司,其职责是受国家委托协调并管理森工系统内部所有公司的经营活动。俄罗斯森林工业系统已经实施了私有化改革,但森林资源不能私有化。目前波兰国有林业企业正在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精简人员,所精简下来的人员主要为私人林业公司服务:国有林业主管部门通过委托方式,把营林、采伐等林业作业承包给私人林业公司。坚持森工企业与森林资源管理相脱离,坚持森林资源的国有制或地方(省、县级)所有制,减免林业税,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林qp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国外对林业改革的评价与分析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林业政策及其改革的评价,另一方面则是对林业效率的评价。(1)林业政策方面的评价HiroakiKakizawaandKi.wangAn(1997)对俄罗斯林业政策改革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俄罗斯的林业政策改革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林业政策方面的专家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两方面原因,同时,由于俄罗斯政府的财政危机,林业管理部门不能得到相关的经营管理费用更加剧了改革混乱性[21。ColinHunt(2002)分析了太平洋三个岛国一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瓦努阿图的森林利用模式、森林税收体系的效率和分配机制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森林税收制度是没有效率的、不公平的;而在所罗门群岛木材采伐量是不可持续的,这个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的经济危机。在瓦努阿图尽管限额采伐制度带来了森林蓄积量的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对林业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3J。WilliamL.Wagner(2003)针对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所有权中由于国有林比例过高而造成的森林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提出了在哥伦比亚省选择发展美国正在实行的森林的特许经营制度的建议,并对五种试点类型是运行方式进行了探讨14l。StenNilsson(2005)在分析和总结了不同国家林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林业部门政策改革通用框架。同时,其认为政策框架元素的缺失、政策实施的不连贯性,是导致经济转型期国家林业政策实施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5J。MatsNordberg(2007)研究了1990.2000年乌克兰独立以来国有林管理改革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其从公共选择理论、利益集团的争斗和资本主义本身的食利性特征三方面进行对乌克兰的林业部门改革落后于相邻国家的原因进行解释。结果表明,最终影响改革进行的原因在于各种经济利益的争夺,而对森林资源产权的控制意味着一个重要的经济资产控制权16J。KulbhushanBalooni(2008)等对菲律宾林业部门权力下放的改革成效进行研究。通过现有改革的政策、机构、方案等方面对改革的影响,并以新比斯开省为例,对影响权力下放改革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个能够确保改革地区生计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和社会保障措施可以有力的促进改革的进程。同时,应该谨慎增加政府在不同层次参与程度,因为它影响了权力下放的改革步伐pl。(2)林业效率方面的分析与评价Shiba(1997)在解释如何设置DEA的绩效测量系统及其关键的应用问题作出了详细的阐述【8】,并进而把这种研究成果运用到对日本森林所有者协会的效率测量上。LebelandStuart(1998)运用DEA模型对23个伐木工人在1988.1994年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并从结构和规模率上对伐木工人进行了分析19】。ViitalaandHanninen(1998)也运用DEA模型研究了芬兰19个公益林的效率,发现这19个公益林的投入产出效率差别较大,并得出在投入方面至少可以节约20%的投入成本【l们。J.PeterClinch(2000)利用估价法和生产函数对爱尔兰政府的一个林业计划方案的社会效率做事前评估[hi。NedaSalehiradandDr.TaranehSowlati(2005)研究了加拿大地区木材产业的投 l绪论入与产出效率问题,认为林业生产率的增长能够弥补了价格上涨,并提升竞争力021。1.3.2国内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家不断的推动国有林区改革和森工企业的制度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启动。2004年,在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的森工企业进行了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森林资源管理职能从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由国有森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保障国有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二是国有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启动。2006年在伊春市开展重点国有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的新途径,依法流转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激活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机制。三是将一些森工企业转制为事业型单位。天保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森林资源利用方向的调整变化,从而推进了森工企业体制的改革。这项改革,结束了长期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历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生态建设为主,这是保护天然林的长效机制。四是森工企业经营机制创新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效果。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的森林经营管护经营责任制是众多典型中的代表。清河林业局的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推进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保护和经营的协调发展,促进了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实现了“富民、强企、兴林"的目标。目前,对国有森工企业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和对改革实施效果的实证评价两方面。关于制度层面的分析如下:一些学者从产权制度角度分析了我国国有林区改革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林区改革的方向或趋势。万志芳(2004)提出了渐进式过渡性的国有林区政企分离对策,并指出指出政府相关制度的有效供给是政企分离能成为现实的最关键对策【13i。曹兰芳(2005)把国有森工企业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分为竞争性国有森林资源经营企业和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并在分析国有森工企业制度障碍的基础上,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对两类国有森工企业提出了制度构想【141。姜雪梅(2006)认为目前国有森工企业与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合同安排是不合理的,在目前合同期调整困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体制重构,改变原国有森工企业与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彻底改变原有的契约内容,才能使国有林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l51。张道卫(2006)通过对东北国有林区的调查,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存在的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森林资源权属不清、缺乏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不灵等问题及其后果,并指出桃山林业局国有森林资源产权流转的改革,并未解决国有林的收益权和处置权这一产权核心问题【l61。王笑非(2007)从完善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权制度这一目的出发,运用了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等规范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沿革、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林权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均衡及其约束条件,以及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权制度结构性失衡问题【171。陈应发(2007)根据重点国有林区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参考了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林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重点国有林 东』匕林、lk大学硕上学化论文区改革的五种模式:产权制度改革,剥离副业;管理体制改革,移交事业;林权制度改革,商品林推广家庭承包制;经营机制改革,公益林推广承包商制:管理职能改革,主副业全面剥离,全面推广承包商制ll引。赵嘉宾、王兆君(2008)认为国有森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应明确所有权主体、做到两权分离、实施政企分开、建立多元化产权结构,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要提供资金支持及优惠政策【191。王飞(2008)认为目前伊春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路径整体上并不属于“重构拉动型”路径,路径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本上很难直接与市场经济直接接轨。具体的路径选择时应该首先进行“重构拉动型"路径试点,然后启动正式的“重构拉动型"路径,在此基础上在逐步过渡到“细分推动型”路径,以完成伊春国有林产权制度的整体改革[20l。管玉涛、吴微(2009)认为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四方面:产权明晰化趋势、政企分开趋势、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企业集团化趋势12lJ。韩微(2010)认为森林资源放权经营可成为我国国有林产权改革的借鉴模式,但需要结合我国林业经济制度建设状况及产权发育程度实行渐进式的产权演进模式,并应加强对国有林产权改革的定量分析及趋势判断1221。有些学者从我国国有林区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问题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国有林区改革的方向性措施。耿玉德、王永清、蒋敏元(2001)认为国有林区的改革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我国林业新定位的要求,体现规模经济的要求。改革的基本思路:实现政企分开,职责分开,职能机构分开,企业改组、改造或重构123】。董孝清、白万权、马庆国(2002)认为对森林经营模式的改革应按照森林培育目的和主导作用的不同,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商品林、多功能林,使林地形成合理分工,使整个森林资源形成以追求特定目标为主的定向经营格局,重新优化组合。对于产业结构模式的改革由过去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后续产业、辅助产业构成的过渡型结构,向协调型产业结构转变。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应以森林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和林产工业为主导,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相结合,逐步形成立体开发、自主经营、全面发展的企业生产经营体系124】。董振峰(2004)针对森工企业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重复建设、效率不高、效益低下、人才流失等问题,提出了深化森工企业体制改革应坚持以下四点:体制改革是关键;开放搞活是重点;集团运作是优势;品牌竞争是基础12副。徐晋涛等(2006)认为在国有林区,国有加工业改革进展迅速,家庭式经营管理和市场化手段成为森林资源管护和经营基本制度要素,许多新做法提高了森林培育、采伐和经营的效率,但社会保障体制严重缺位。并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利润分成机制、企业社会负担对企业创收存在过强激励,是森林资源破坏的根源12引。对东北国有林区改革实施效果的实证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第一,是从经济、生态、社会角度分析对改革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如张晓梅、柏晓东1271(2007),王莹、万志芳(2008)等都是采用此种方法对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的【2射。赵嘉宾(2008)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吉林森工集团改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12引。第二,基于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从改革给职工带来的影响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 l绪论出改革给职工所带来的效益和所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张蕾等(2007)对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百户职工调查实证分析就是从此角度进行的研究【30】。朱洪革(2009)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承包户后续经营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权证政策、承包地立地等级和地区虚拟变量对承包户造林抚育投资和林下经济投资都有显著影响:森林经营方案政策、林地使用费政策、户主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等对承包户造林抚育投资有显著影响,而采伐限额政策、承包林离家距离、承包地面积、户主性别、兼业状况以及林业局木材产量等则对承包户林下经济投资有显著影响【3lla第三,以改革的目标为基础,对改革成效进行评价,如朱洪革,王志勇(2010)就是把国有林权改革的目标分解为5个近期目标和4个长远目标对伊春林权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3引。第四,基于生产有效性和管理有效性的角度,对改革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王永清,于志善(2009)就是应用此种方法对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双丰、铁力、桃山、乌马河和翠峦5个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局综合有效系数较高,铁力、桃山、鸟马河3个林业局职工收入指标有效,铁力、翠峦、新青3个林业局多种经营收入有效,铁力、乌马河、汤旺河3个林业局植树造林成活率指标也是有效的【331。总结我国现有的研究发现,各位专家学者对现有改革的评价主要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现有国有林区改革制度方面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方向性的政策建议;在对改革绩效的实证分析方面,主要是从改革所带来的三大效益角度、改革的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改革给个主体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改革有效性方面进行评价,但是对实证方面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评价上,而对吉林森工集团改革和清河林业局改革的评价则很少。本文将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目前国有林区现有的改革模式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进行改革模式的因素分析,以求对现有的改革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并寻求未来国有林区深化改革的模式与路径的选择,实现国有林区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1.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撰写:(1)总结归纳国内外国有林区改革的相关研究及其趋势。(2)通过实地调研掌握目前国有林区改革模式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效果,对东北国有林区现有改革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求全面的认识现有的改革模式。(3)对现有改革模式进行因素分析,以获得进行该改革模式的所需的必要条件,并寻找出其对国有林区全面深入改革的借鉴性,提出国有林区全面深入改革所需的政策保障措施。具体为:第一部分:绪论。也就是第1章,主要是提出本文的背景,对国内外国有林区改革 东北林qp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本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列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也就是本文的第2章。主要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产权制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林业可持续经营理论加以分析。第三部分:国有林区现有改革模式的评价。本部分包括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分别是两类改革模式的特征分析和评价。第四部分:国有林区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也就是本文的第6章的内容。主要是对现有改革模式实施所需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现有改革模式对国有林区深化改革的借鉴性,以及国有林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第五部分:结论。1.5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本文的研究方法(1)归纳与综合分析法。该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国内外有关国有林经营和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上,得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理论分析法。主要包括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及关于市场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理论分析将贯穿论文研究的全过程。(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国有林区现有改革模式的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初步评价,同时应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对国有林区现有改革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对现有国有林区的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再此基础上,结合各个改革模式运行过程,总结出该模式选择的所需因素,寻找出该模式的可以借鉴的因素,为国有林区的全面深入改革提供依据。1.5.2本文的技术路线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 1绪论图1.1本文的技术路线图.9. 东北林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2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国有林区的改革是一个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森林资源经营效率的制度变迁的过程,整个过程既涉及到产权制度方面的变化,也包括其他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相关措施等,因此,对其改革的评价过程必须在现实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为基础,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对其改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为国有林区深入的改革提供借鉴意义,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章将主要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产权制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经营理论进行阐述,这些理论内容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框架,将为国有林区现有改革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2.1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制度”一词在中国思想上是久已有之,《商君书》、《礼记》中都有提高。关于制度,国外经济学家的定义不计其数: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90)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更正式地说是人为设计的形成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约束。"诺斯强调制度与组织是不同的,如果说制度是社会博弈,组织就是社会博弈的参加者。舒尔茨(Schultz,T.W,1968)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它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在舒尔茨看来,制度是为经济服务的。马克思把制度视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强调这种影响具有双重作用。综上所述,制度包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社会强制执行的正式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同样规范着人们行为的习惯、道德、文化传统等非正式规则的总和。制度变迁通常是指某一制度安排的变化,而不是指整个结构中所有制度安排的变迁,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所作的边际调整。制度变迁历来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论题,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直至当代制度学派和公共选择理论,己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财富。20世纪70年代前后,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研究受到长期经济史研究的巨大推动,最终把制度因素纳入解释经济增长中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詹森和梅克林(1979)年建立了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生产函数,其公式如下:Q=F0(L,K,M,①:D式中Q为产出数量,L、K、M分别为劳动、资本和原材料的投入,T是一个描述与生产有关的知识和物质技术状况的向量,m是一个广义化指数,用来描述一系列的“组织形式”的选择,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下企业可以选择的内部博弈规则,0是描述企业赖以生存的契约和产权体系的有关方面的一个特征向量或参数向量。符号F代表生产函数族,他的成员根据权利体系的特征值0而有所不同,所以F。代表了这个函数族的某一特定成员。排除不确定性,Q=F0(L,K,M,①:T)就代表了企业实际产出可能的生产线的边界,该企业在0描述的权力体制中,采用T表示的适用技术,选择一种组织结构①, 2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并使用了劳动L、资本K和原材料M这些投入品。在国有林区改革效果的评价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上面的生产函数所涉及的因素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制度变迁理论(InstitutionChangeTheory)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诺思称之为“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指的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旨在提供一种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或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一般而言,制度变迁最初总是源于制度需求。一项制度变迁的发生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制度变迁的预期效益和制度变迁的成本。而制度变迁又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基本形式。国有林区现有的的改革是一种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是属于一种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形式,但是目前还存在着政府制度供给能力不足,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改革成效与迸一步改革的进程。变迁收益是指多投入一单位变迁成本带来的制度效益的变化。一般来说,制度收益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的,就是说一个制度在连续变迁中边际效益先因巨大的成本支出而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升,达到最高点后再持续下降,呈倒“U"型。如图2-1收益或成本OME制度运行图2-1制度成本和制度收益的变化一般来说,制度变革过程中的总成本和总收益都是递增的。制度变革得以进行,那么收益肯定是大于成本的,所以,总收益曲线TR一般位于总成本曲线TC的上方(也可能在短期内TR位于TC的下方,但长期内TR肯定位于TC上方),据此得出总收益曲线TE=TR—TC,由此也可以得出边际效益曲线ME,并且可以看出,在E点边际效益最高,在F点边际效益为零,但此时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最好,即此时收益大于成本的额度最大。以目前国有林区的改革来看,其制度变迁的时间相对来说还是很短的,因此可能存在着总收益小于总成本的情况,但是,只要制度变迁过程是有效的,随着制度变革持续深入进行,那么收益肯定是大于成本的。2.2产权制度理论所谓产权制度(Propertysystem),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 东北林业大学硕}学位论文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或大或小的权利,但从最根本的关系上归档和分类,它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即人们通称的“四权”,它们指的是产权主体对客体拥有的不同权能和责任,以及由它们形成的人们的利益关系。这些关系首先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同时也得到社会或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取得法权的形式p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法律上的产权是狭义的产权,主要指物权,而经济学上的产权是广义的产权,它的概念不仅从物权扩大到债权,知识产权等,而且扩大到所有交易中的权利。但实际上从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上看,二者只是形式上的区别,从本质上并无区别。产权具有重要的功能,产权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产权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费用,设计出一些约束人们经济活动的规则和制度,就是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费用的重要途径。产权制度属于重要的经济制度,无疑具有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第二,产权能够将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之所以存在正外部性,是因为缺乏产权制度的保护,产权的确立,最大的意义就是使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内在化,产权具体规定了如何使人们受益,如何使之受损,以及为调整人们的行为,谁必须对谁支付费用。第三,产权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有效的激励就是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使其行为的收益或收益预期与其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也可以说与其努力程度一致。产权的激励功能还包含约束功能,约束是一种反面的激励,产权的约束功能表现为产权的责任约束,即不仅要明确当事人的利益,而且要明确当事人的责任,使其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第四,产权具有资源配置功能,是指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驱动资源配置状态改变或影响资源配置的调节,具体包括:①相对于无产权或产权不明晰状况而言,设置产权是对资源的配置,它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率;②产权的变动会同时改变资源的配置状况;⑨产权结构影响甚至决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35。36】。本文所研究是国有林区的改革的都涉及到产权制度的变化,吉林森工集团改革中,加工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民营资本的进入,进行股份制改革都是原有的产权结构进行改革,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清河林业局进行的改革,也对森林资源管理权和经营权进行分开管理,通过产权制度的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率;而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中,林业职工对商品林进行承包经营,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格局。因此,产权制度也将是本文对国有林区改革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2.3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 2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科斯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即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产品的所有者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者的数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替代了市场。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而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通过企业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比通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低。.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了节省这种交易费用,代替市场的新的交易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企业,而企业的不同组织结构也是为了交易费用节省的必然结果。交易费用经济学包含以下几点基本结论:(1)市场和企业虽可相互替代,却是不相同的交易机制。因而企业可以取代市场实现交易。(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4)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的增加与市场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当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不再增长扩大)。(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唯一动力。交易费用的性质归结为三点:第一,交易费用是对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损耗。而这种损耗或者是必须的如对交易中信息的搜寻,或者是纯粹的浪费如一些个体的寻租行为。第二,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或消除本来可能有利的交易,揭示了交易费用的重要性。第三,交易费用无法彻底消除,但却可以降低。而制度和技术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主要力量。对于交易费用的基本运用,实际上是设想一些预先给定的在技术上可以分开的单位,必须对这些单位之间的交易加以组织和管理。这些活动所需要的实际资源(交易费用),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把它看成有如物质世界中存在着摩擦一样。由此可以引申出:倘若我们要采取节约行为的话,经济机构就将设法使组织资源分配的这些成本为最小。但制度安排的演变还要涉及其他一些因素,而不仅仅是使交易费用为最小。科斯定理把交易费用、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机地联系起来,揭示了产权、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科斯定理是在解决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基础之上提出的, 东北林业火学硕}:学位论文一共包括三个定理。科斯第一定理的含义是: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只要重新安排产权能够使产值最大化,就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或人们之间的讨价还价改变最初的权利界定,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科斯第二定理有两层含义:一是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初始分配状态不能通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变化,因而产权初始界定会对经济资源效率产生影响。二是权力的调整只是在有利于总产值增长时才会发生,而且必须在调整引起的产值增长大于调整所指出的交易成本时才会发生。科斯第三定理没有被科斯所直接表述,但可以从科斯第一、第二定理中推导出来,即: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交易费用的产生,而且交易成本也可能会是大于零的,那么由科斯第三定理,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因此,国有林区现有的改革实行多元化产权,对产权进行清晰界定,将有助于其交易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率的改进。那么在对国有林区改革的评价中,交易费用也将成为改革效果的评价标准,若是改革后的交易费用成本降低,那么说明改革的方式的选择就是合理的、可行的。2.4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提出的、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这个定义在1990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以确认。林业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提出了相应的林业发展战略一“可持续林业"(sustainableforestry)和“森林可持续经营"(forestsustainablemanagement)。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5个文件和公约,该“声明”明确指出“林业这一主题涉及环境与发展整个范围内的问题和机会,包括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权利在内"。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林业主要关注的是综合森林经营环境的生态完整和保障未来选择的可能。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坏境来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坏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它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被社会所接受的发展模式【37】。我国自1995年开始研制国家级和亚国际级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并于1997年开始了地区级和森林经营单位级指标体系的制订和验证。这些研究工作是在东北国有林区、南 2研究的相关理论慕础方集体林区和西北干旱少林地区3个典型林区的8个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分别位于黑龙江、河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等省)内进行【38】。我国沈国舫教授认为可持续林业是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使人与森林问达到协同发展。可持续林业是将森林生态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林业可持续发展旨在连续实现林业部门的各种经济效益,保持林业部门满足地方和国家需要的潜力。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应该把数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结合起来,在不破坏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条件下实现当代人对各种森林效益的供求平衡。可以说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总框架约束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林业的具体发展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39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了森林的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技术可持续性等方面。它不仅包括林地生产力和森林再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持久地保持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价值,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林种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布局;不断增加林业投资;不断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林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理论,无论采取何种林业经营方式,都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是国有林区改革遵循的最为基本的原则,也是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之一。2.5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是对国有林区改革模式进行评价的理论基础分析,从制度变迁理论、产权制度理论、交易成本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四方面进行阐述,并分别阐述了这些理论对本文的研究应用与意义。这些理论内容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框架,将为国有林区的改革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 东北林业人学坝Ij学位论文3东北国有林区现有改革模式及其主要特征目前,东北国有林区现有改革共分两大类、三种模式,一类是在企业层面进行的全面改革,包括吉林森工集团的整体改革和清河林业局单一林业局的改革两种模式,其中,吉林森工集团实,77ft勺全面的政企分开的改革,而清河林业实行的是内部政企分开的改革;另一类改革是而伊春林权制度改革则是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是政府推动下的以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模式。3.1吉林森工集团改革模式3.1.1吉林森工集团改革背景和内容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旧的机制和体制的制约,同时由于吉林森工集团自身的发展,集团公司的机构越来越多,体系越米越庞大,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林区社会。既承担着政府职能自办林区中小学、林区医院,又履行着社会服务功能,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环境卫生、商业服务自成体系。其中,辅助加工单位78户、供水、供暖、供电、医院、环卫等后勤服务单位75户,。}I小学等教育机构50所,公检法机构24个。集团公司改革自,j.净资产分伟图和非营业支出占营业利润I;LNLffn图3—1和图3.2。股份公司、司53学校、公检法5.6%7%护7.6%13.3%口营林生产■木材采运口资源管护口加工业●辅业口学校、公检法●股份公司、财务公司图3一l占林森I:集团改革之前净资产分布图图3—2吉林森I:集团改之前非营业支出占营业利润的比例从图3.1和图3.2可以看出吉林森工集团改革自仃的净资产分配比例不合理,虽然非经营资产(包括辅业、学校及公检法)占集团公司净资产的12.2%,但集团公司每年用 3东北国有林区现自.改革模式及je主要特征于公检法机构开支以及供电、供水、环境卫生、医院补贴和教育经费、冗员开支等非经营性开支达2亿多元,占集团公司营业利润近30%,这消耗了集团公司的大部分利润;同时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天保工程",国家每年限定的采伐指标相对于十几年前大幅减少,面对不断增长的森林生态产品的社会需求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吉林森工集团既要不断提高森林物质产品的供给,又要建立科学有效地保护利用森林资源的管理机制,实现森林产业和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吉林森工集团必须进行改革。同时,为了解决国有企业负担过重、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作用失灵、企业活力不足等经济体制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同时也为了重新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在2005年年初做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部署,把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各项工作之首,决定利用2005年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省816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任务。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结构调整与改组、剥离办社会职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再就业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因此正是在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大背景的推动下,2005年吉林森工集团进行了“四全部、一改造"体制改革。吉林森工集团由国有独资企业改革为国有控股65%、职工参股35%的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产权多元化。3.1.2吉林森工集团改革模式的特征3.1-2.1以森工集团整体为单位进行全面改革吉林森工集团的改革是以森工集团为单位进行的全面的改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改革的范围上来说,本次改革包括了吉林森工集团改革前所有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和单位。吉林森工集团的改革范围包括集团公司及所属8个林业局,以及泉阳泉饮品公司、洮南林业机械厂、吉林制材厂、辽源胶合板厂、建筑工程公司、物资供销中心、森工物贸中心、林业进出口公司、实业公司及5户托管企业(长春胶合板厂、通化林化厂、森兴木业公司、多种经营公司、省林业物资总公司)。另一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企业改革。在加工业(上市公司除外)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辅业全部转制民营、社会职能全部移交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对经营性资产进行重组,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个林业局为其全资子公司,由改革前的国有独资公司改造为国有控股65%、集团公司内部员工参股35%的有限责任公司。3.1.2.2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吉林森工集团由改革前的国有独资公司改变为国有控股65%、集团公司内部员工参股35%的有限责任公司。改革后的吉林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股本约5亿元,经营者和职工参股,履行对上市公司、财务公司、8个林业局等子公司出资人职责。集团公司依据《公司法》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设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各司其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东北林业大学硕:}二学位论文3.1-2.3实行全面的政企分开吉林森工集团的改革实行加工业(上市公司除外)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辅业全部转制民营、社会职能全部移交,改革后的吉林森工集团是一个以森林资源生产经营活动为核心的资源型企业。其中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学校、医院、公检法等社会职能部门全部剥离交给相应的地方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同时相应的资产和离退休人员一并移交当地政府,实行社会化管理。企业只负责森林资源的生产经营活动,真正做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1.2.4职工身份实现了由国有到企业的转制吉林森工集团对于改革以后进入集团公司人员,对原有的劳动关系进行了转换,由国有企业职工变为新公司的员工,并且没有相关的经济补偿金。由新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工龄连续计算,待新公司解除或终止员工劳动合同和员工自愿离开企业时按规定给予补偿。3.2清河林业局改革模式3.2.1清河林业局改革模式的背景及内容清河林区位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1972年建局,和其他森工企业一样,清河林区也曾陷入“两危’’(可采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困境,森林蓄积由建局时(1972年)的1600万m3减少到1995年的1027万m3,最低时期,欠银行贷款4700万元,欠各种应付款2000多万元,欠职工工资1200万元。为了协调解决林区的各种矛盾,解决政企不分的深层次问题,2003年,清河林业局在地方人大单项授权的123项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率先实行“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新型管理体制探索,2006年清河林业局被黑龙江森工总局批准作为龙江森工改革的试点,建立“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生态经济改革实验区。改革的具体内容如下:(1)成立了清河林区管理委员会。承担政府管理林区社区职能。林区管委会所管理的区域范围就是原林业局管理施业区的范围,承担林业局原有的政府职能,主要是管理方法和管理对象不同,由过去的面向企业内部和职工,转向面对社区和社会人口。同时,在三个中心林场相应成立基层委员会(改革后的组织结构图见图3.3)。(2)设立清河林区国有林管理局。与林区管理委员会一套人员,两块牌子。承担原来林业局的资源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调查设计、病虫害防治等林业行政管理工作。(3)剥离出林业经营公司。承担木材采伐、营造林等生产经营。以企业法人身份与林区管委会(国有林管理局)形成生产的委托与被委托、管理上的监督与被监督、经济上的买卖结算关系。林业经营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4)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实行产权依法整体转让民营。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基 3东北固有林区现自.改革模式及其主要特征础上,除公检法、文教卫生外,把社区社会性服务事业(供水、供热、物业、有限电视网络等)推向市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成为独立法人经营实体。学校、医院进行机构改革,全员实行聘任制。(5)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管理。除少数管理人员和特殊岗位实行聘任制外,全部职工转为合同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外来人口到林区就业的,享受与原林业局国有职工同等待遇,统一由劳动力市场管理,自主择业,平等竞争。曲北河管委会国有林两北河管理站林lI林lI高区lI区Il级渊睡雪⋯II薹到图图图匿伐区办资源林政科清河林区国有林管理局天保办资源局妻}I兰8兰0霎Ⅲ三¨萎¨要4三lI三《三森林防火指挥由心图3.3清河林区组织机构示意图林区管委会、国有林管理局和林业经营公司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木材生产和营林生产上,管委会、国有林管理局负责从伐区调查设计开始,根据上级下达的年度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年度森林总采伐量计划、木材生产计划和营林生产计划,并根据当期市场价格,核定森林资源补偿和育林基金基数指标,其余作为总成本,委托林业经营公司按照工程化管理进行生产经营;林业经营公司负责伐区、运行、销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接受国有林管理局的全程监管。在营林生产上,国有林管理局委托林业经营公司按照订单对年度营造林任务进行具体实施,国有林管理局负责营造林验收,并实行成果购买制。一飘 东北林业人学硕七学位论文3.2.2清河林业局改革模式的特征3.2.2.1以单一林业局为单位进行的改革相比吉林森工集团的整体改革,清河林业局的改革只是单一林业局的探索性改革,在解决林区自身发展问题时,清河林业局经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实行了“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新型管理体制探索,整个过程改革过程只是涉及林业局内部的改革,因此,从改革范围上来讲,清河林业局的单一改革措施更容易实行。但同时,由于是单个林业局进行的自身探索性改革,缺少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与指导,更有可能遇到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到改革的效果。3.2.2.2以林区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清河林业局的改革是建立在整个林区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把林业局所在的林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不管是林区区域管理,还是内部政企分开,都是以林区管理制度为改革核心内容的。林区区域管理是从管理方式方面对改革进行的界定,而内部政企分开是为实现林区社会和资源有效的管理进行的改革,是管理的具体运行方式,两方面都是以林区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为其具体服务的。通过改革,.在林区内部形成政企相互支撑、双轨经营的管理体制,形成两个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管理系统。3.2.2.3实行内部政企分开与吉林森工集团实行的全面的政企分开的改革不同,清河林业局的改革实行的是内部的政企分开。所谓的内部政企分开,就是把原有林业局的行政社会职能和资源管理职能和企业职能进行分离,将全部的企业职能剥离出来,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同时设立局场两级管委会,承接分离出来的行政社会职能和资源管理职能,而一切经营活动由林场(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林业局这个层次上看,总体上还是属于政企合一,内部政企分开只是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林业局所辖的总体的管理范畴并没有变化,林区的行政社会职能还是要由林业局来承担。3.2.2.4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管理清河林业局在改革中实行了劳动用工市场化管理,除少数管理人员和特殊岗位实行聘任制外,全部职工转为合同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一律进入劳动力市场,原单位不再保留这部分职工的劳动人事关系,由劳动局、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同时,对学校、医院进行机构改革,全员实行聘任制,按照工作绩效进行工资的发放等。外来人口到清河林区就业的,享受与原林业局国有职工同等待遇,统一由劳动力市场管理,自主择业,平等竞争。3.3伊春林权制度改革模式3.3.1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内容3.3.1.1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伊春林区是我国东北国有林区中开发最早的林区,开发建设50多年来,伊春林区共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2.4亿111_3,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付出了巨 3东北国有林区现自.改革模式及je主要特征大的代价,森林蓄积量减少了55%,可采资源消耗了98%。森林蓄积由开发初期的4.28亿m3下降到2006年的2.1亿m3,可采成过熟林蓄积量由开发初期的3.2亿m3,下降到2006年的610万m3,分别下降了51%和98%。所属16个林业局中有12个无成熟林可采,另外4个严重过伐。职工月平局工资仅为310元,很多职工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虽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这一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各种社会负担沉重,严重制约了伊春林区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因此,伊春国有林区进行改革势在必行。2003年伊春市委、市政府向国家提出了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设想,得到了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04年伊春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有林区林权改革的试点城市,原则同意伊春市国有林区的有偿承包经营,由此拉开了国有林林权制度改革的序慕。2006年1月4同,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在伊春开展国有林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4月29日,遵循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确定的改革基本原则框架,考虑林区春季造林的时限要求,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伊春国有林林权改革试点在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启动实施,并相继在5个试点林业局全面展开,国有林林权改革得到推行。3.3.1.2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根据伊春林区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国有林区大面积集中连片森林资源权属不变的前提下,对林农交错区、浅山区相对分散的森林资源,采取国有林地承包经营的形式,将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依法向林区职工发包,促进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向林区职工流转,并积极总结经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下一步推开创造条件。试点的范围为伊春林区5个具有典型性的国有森工林业局(其中,双丰、铁力、桃山林业局为单一的企业型,翠峦、乌马河林业局为政企合一型)中的15个林场(所),涉及林班453个,小班9313个。试点面积83593.5hm2,其中有林地占总面积的98.64%,无林地和疏林地等占总面积的1.36%。试点林分中限伐林占总面积的37.58%,禁伐林占总面积的34.80%,商品林占总面积26.74%,其它林分占总面积的0.88%。试点区的有林地平均公顷蓄积为61.09m3。占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地面积的0.28%(占商品林面积的0.42%),占伊春林区林地总面积的2.6%(占商品林面积的9.3%),占五个试点局面积的10%(占商品林面积的21%),具体见表3.1和表3.2。表3-1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林地及其分布状况单位:hm2资料来源: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相关资料 东北林业犬学硕七学位论文表3.2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各地类面积统计表单位:hm?资料来源: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相关资料3.3.2伊春林权制度改革模式的特征3.3.2.1地方政府推动下的产权制度变迁伊春林权制度改革是在探索中进行的,其中改革过程总中的很多工作都是通过伊春地方政府来完成的,如试点改革方案的申报、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做法,相应问题的总结和汇报等,伊春地方政府的参与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换言之,中央政府的决策性作用是在伊春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的完成的,如果没有伊春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启动还将滞后。3.3.2.2以实现森林资源“两权分离”为核心伊春林权制度改革模式通过国有林地家庭承包经营,建立了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对农林交错、浅山区、相对分散的、零星分布的、易于分户经营的国有商品林,由林业职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经营权全部交给林业职工,让林业职工成为森林资源的直接管理者和经营者,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职工自主经营,这也是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改革,实现了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就是建立以个人投资主体为特征的财产权利关系,即个人产权关系,替代传统的国有与国营相统一的产权关系。3.3.2.3实现了森林资源的产权主体多元化把林地所有权归国家,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归承包经营职工个人,使主体权利界定清晰,产权归属到位。改革后,承包经营职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林业产权主体,这样,在伊春国有林区的林业投资主体的既包括国家,又包括林业职工个人,形成了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改变了国有林区单一的国有国营的林业经营管理模式,增加了国有林区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促进国有林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3.4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对东北国有林区现有的两大类、三种改革模式的改革背景、内容及特点进行进行阐述和分析。吉林森工集团改革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集团整体为单位进行全面的改革、以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实行全面的政企分开、职工身份实现了国有到企业的转变;清河林业局改革模式的特点是:以单一林业局为单位 3东北国有林区现有改革模式及j£主要特征进行的改革、以林区管理制度的改革为核心、实行内部政企分开、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管理;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特点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变迁、以实现森林资源“两权分离"为核心、实现了森林资源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东北林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4吉林森工集团改革模式和清河林业局改革模式的评价对改革效果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可以从改革所带来的效益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改革所产生的成本效益方面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角度进行分析,不同的角度评价结果也不尽相同。本章对吉林森工集团改革和清河林业局改革效果的评价将从改革对企业所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影响和投入产出效率有效性的角度进行评价,以期待对改革的评价尽可能的科学合理。4.1吉林森工集团改革初步评价由于森林资源生产过程中具有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特征,因此对从事森林资源生产活动的企业改革的评价,也必须考虑到这三面效益变化情况。本节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指标,对吉林森工集团改革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4.1.1经济效益4.1.1.1企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从企业总产值的方面来看,从绝对量上来说,以2006为界,改革后的企业总产值明显高于改革前的企业总产值,改革后三年的平均总产值是改革之前三年平均总产值的1.48倍,改革后企业总产值量明显增加。从相对量上来看,从企业总产值增长率方面来说,改革前增长率在10%水平,甚至是10%以下,是呈现一种递减的增长趋势;而在改革后,企业总产值的增长率都在20%水平以上,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率尤为明显,分别达到了33.4%和43.7%,这也说明了此次改革给企业产值方面带来的积极变化在这两年体现的尤为明显(具体数据见表4-1和图4.1)。表4.1吉林森:【:集团2003.2009年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变化表数据来源:2003.2009《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3.2009《吉林统计年鉴》从主营业务收入情况方面来看,无论总从绝对量方面,还是在相对量方面,其变化趋势都是与企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是相类似的。另外,通过表4.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改革之后,吉林森工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重逐步增加,由2005年的71.0%上升到2009年的89.4%,这说明改革方案中的主业与辅业分离,依托主营业 4吉林森工集团改革模式和清河林业局改革模J=:I=的评价务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灌、i/厂\/,’‘/豪==麓,。i。//jz。0警。20。;S絷《誉。2007i2008一,。1|。2009y_。图4.1吉林森J:集团2003—2009年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变化趋势图从净利润变化角度说,在改革之前,净利润是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在改革之后则是呈现递增的趋势。其中尤其以2005.2006年的变化最为明显,达到了73.4%。这可能与改革中的社会职能的剥离有着直接的关系。4.1.1.2总资本贡献率总资本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它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x100%。其中:税金总额为产品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值。表4.2吉林森l:集团2003—2009年总资产贡献率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总资产贡献率(%)6.96.65.810.412.310.510.7全国林业企业平均水平2.82.53.14.13.34.03.6资料来源:2003.2009《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q赢\\m州10/、◆昏粤州。E;/。V0.b嚣~278~~渗少。彳一妒rr一‘~啦珂”’’喵3-图4-2吉林森T集团2003.2009年总资产贡献率变化趋势图从总资产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上来看,以2005年为界,2005年之前,总资产贡献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6.9%下降到2005年的5.8%:在2005年之后,总资产贡献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5.8%下降到2009年的10.7%(其中2007为12.3%)。也就是说通过改革,吉林森工集团的盈利能力得到了加强。而从纵向对比来42086420 东北林业火学硕1:学位论文看,吉林森jI:集团的总资产:贡献率水平要大大高]:全国林业企、I匕总资产负献率的平均水平,而且这种水平差距在吉林森工集Ⅲ改革以后愈发的明显。囚此,从横向时问和纵向对比来看,改革使得吉林森工集团的总资产贡献率得到了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进一步加强。4.1.1.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项指标越高,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100%。表4-3吉林森上集团2003—2009年成本费川利润率农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成本费川利润率(%)7.26.36.918.320.718.419.3伞国林业企业平均水平5.74.47.512.512.912.514.5资料来源:2003.2009《中国林业统计年鉴》——L厂~、◆——一,/ii??鬻一一⋯⋯一t*⋯⋯^—~~一?溺f“¨,Fr“。。。“卜◆==7∥‰留。图4-3吉林森jI:集团2003—2009年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趋势图从2003年到2009年吉林森工集团年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呈现了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具体而言,2003.2005年是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7.2%到2004年的6.3%,再到2005年的6.9%,但整体上来说,这期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从2005年到2009年基本上是一种递增的趋势,从2005年的6.9%上升到2009年的19.3%,而且我们对比2005年和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前后变化幅度非常大,超过了10%。而从纵向上来看,除了2005年之外(可能是受改革成本增加的影响),吉林森工集团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都是高于全国林业企业平均水平的。而在改革之前两者的差距都是保持在2%以内,而在改革之后,两者的差距达到了5%水平,2007年甚至达到了7.9%。从吉林森工集团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趋势和其与全国林业企业平均水平的对比分析来看,改革带来了其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增加,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从以上对吉林森工集团改革前后企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三方面的分析来看,改革给吉林森工集团经济效益方面的带来了明显增加,改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弱加惦m5O 4吉林森工集团改革模式和清河林业局改革模式的评价4.1.2生态效益关于吉林森工集团改革对生态效益产出的影响,应该主要体现在改革后对营林业投入的增加,这样相对应的能够增加造林面积、低产低效林改造、幼龄林、成林抚育的面积,带来森林面积、蓄积量的增加和林分质量的提高,从而带来生态效益产出的增加。因此,对吉林森工集团改革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的评价还是从改革前后营林业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指标值见表4-4。表4-42003.2009年吉林森T集团营林生产情况资料米源:2003.2009《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从表44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改革后,造林、幼林抚育和成林抚育三方面营林生产活动的面积都是呈现增加的趋势,以造林面积的增加尤其明显;这些营林生产活动,能够有效的增加有林地面积和蓄积的增加,从而增加生态效益的产出量。而且营林生产面积的增加,是以企业对营林业生产投入的增加为基础的,这也间接的说明了改革带来了更多生态效益的产出。4.1.3社会效益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效益评价可以从社会稳定、政治、就业、福利、文化、精神、道德以及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评价。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效益分为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社会精神效益;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效益是指某一件事情、某一种行为、某一项工程的发生所能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的效益,具体表现在改善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协调区域发展、繁荣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方便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关于吉林森工集团改革社会效益的评价,主要从职工工资情况、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进行评价。4.1.3.1职工工资情况职工工资的提升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等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降低林业刑事、民事案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带来社会的稳定。同时,工资水平的提升还能提升职工对企业的热爱,对所从事生产活动投入更多,从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表4.5中我们可以看到,相比改革之前,职工工资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2009年职工工资是2005年的2.37倍,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7.4%;而从改革前后的职工工资的增长率来看,改革前增长率都是低于10%水平,而在改革 东北林业大学硕‘lj学位论文之后增长率最低的2008年也达到了18.4%,而增长率最高的2007年甚至达到了35.O%。表4-5职T-T资、新建房屋面积和新建公里里程情况年份职.L:I:资(元)工资增}:=率(%)新建房屋面积(m’)新建道路里程(km)资料来源:2003-2009《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注:新建房屋卣积和新建道路里程两项,由于只考察改革之后的情况,因此2003.2005的数数据用“一”表示4.1.3.2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改善,可以提升林区职工和林区人口的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提升社会的稳定程度,促进林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表4.5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之后,新建房屋面积和新建道路里程每年都有很大程度增加,尤其是在2009年,在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新建房屋面积达到525434m3,这将在很大程度解决林业群众住房难问题;在新建道路方面,自改革之后新建道路里程198km,解决了职工出行难问题,同时为外界了解林区,林区对外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职工工资情况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改革后林区社会稳定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为林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明显。4.2吉林森工集团投入产出效率分析4.2.1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由著名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mes)在1978年提出的种新的系统评价方法。它是种根据同类决策单元(DMU)的输入输出数据来评价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多指标评价方法。目前,该方法对社会系统多投入和多产出相对有效性评价具有其他分析方法d,nq比拟的优势。其可以包括c2R和c2Gs2两种模型。4.2.1.1C2R模型原理及评价假设有n个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简称DMU),每个DMU都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其中,xj=(xlj,x2j,⋯,Xmj)1。>0,yj=(Ylj,y2j,⋯,Ymj)1>0,xij=DMUj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拍=DMUj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j=l,2,⋯,n;i=l,2,⋯,m;r=l,2,⋯,s)。在这里,记DMUjo对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分别为Ⅻ硝o,yo=Yjo,1≤jO≤n。评价DMUjo的DEA模型(C2R)为(分式规划): 4吉林森T集团改革模式和清河林业局改革模式的评价max生丘1,X0—u—-y一,≤l,歹:1,2,⋯,刀VX』U≥0,',≥0,”≠0,’,≠0其中,v=(vl,v2,⋯,vm)T,U=(ul,U2,⋯,lls)T分别为m中输入和S种输出的权系数。为了运算方便,上面的基本模型的线性规划等价于下面的对偶模型:min[0一g(善s;-+Z“sr=l:)]nI—gl∑s;-+:IlL\,叠I/j善五而+s;-=%o,iE(1’2,..棚)(2)丢兄,y巧一s:2y0,PE(1,2,..≯’0,2,,s;_,s:≥o,j=l⋯2..,以(2)式中,矽为该决策单元DUM的有效值(指投入相对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轧为重新构造的第j个决策单元DUMj的组合比例,S一、S+为松弛变量,F为为阿基米德无穷小量,通常取占=10由。(2)C2R模型的有效性判断。若0=1,并S-=0,S+=0,则决策单元DMUj是DEA有效的,表示决策单元DMUj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各种资源得到了允分的利用,获得了最大的输出结果。若0=l,且S一≠O,S+≠0时,则决策单元DMUj是弱DEA有效。如果某个S一>o,则表示第该种输入指标有S一没有允分被利用;如果某个S+>0,则表示该种输出指标与最大输出值还有s+的不足。若p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