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之演变轨迹及源头刍议

茂腔之演变轨迹及源头刍议

ID:34495550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6

茂腔之演变轨迹及源头刍议_第1页
茂腔之演变轨迹及源头刍议_第2页
茂腔之演变轨迹及源头刍议_第3页
茂腔之演变轨迹及源头刍议_第4页
茂腔之演变轨迹及源头刍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茂腔之演变轨迹及源头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茂腔之演变轨迹及源头刍议刘晓玲摘要茂腔是从肘鼓子、本肘鼓演变而来的,这一演变轨迹是清晰的,可这一演变过程却有着种种谜团。拉魂腔传入本肘鼓盛行区域并深受欢迎,是本肘鼓演变为冒肘鼓的关键因素。茂腔在经历了肘鼓子、本肘鼓、冒肘鼓并最终定名为茂腔后,其情感内涵和艺术形式依然趋于一种自由活泼但又斑驳混乱的状态,关于其自身的研究也一直处于荒芜寂寥的境况。虽然茂腔是受了弋阳腔的影响而产生的新的声腔,但弋阳腔的源头至今不甚明了。关键词肘鼓子本肘鼓冒肘鼓茂腔弋阳腔茂腔是一个诞生于山东东部的戏曲剧种,但其演出地点并

2、不局限于山东东部,大连、丹东、沈阳、哈尔滨等城市也曾留下过茂腔艺人的身影。茂腔原名冒肘鼓,用茂字冠名,原希望它能蓬勃发展,永远茂盛。可是,它在历经繁荣之后却逐渐枯萎了。谈论起茂腔的兴衰,戏迷们往往会产生诸多感慨,可是感慨之余,往往又会产生诸多困惑。不仅茂腔的未来一片暗淡,即使它的源头也是一片模糊,甚至根本无法辨别它的源头。一、从肘鼓子到本肘鼓茂腔是从肘鼓子、本肘鼓演变而来的,这一演变轨迹是清晰的,可这一演变过程却有着种种谜团。肘鼓子又称周姑子或周姑调,是流行于山东民间的一种演唱形式,它是茂腔和柳

3、腔、柳琴戏、二夹位、五音戏、扽腔、拉魂腔等剧种共同的母亲。关于肘鼓子,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中指出:“肘鼓子,本为肘悬小鼓按节奏而得名,或叫秧歌腔,则明示本源……肘鼓子在山东流行颇广,如历城、章丘、淄博、济阳、惠民、齐河一带,皆有其踪迹。”尽管茂腔和柳腔、柳琴戏、二夹位、五音戏、扽腔、拉魂腔等剧种都将肘鼓子视为母亲,但它们对于母亲的身世的描述却是不尽相同的。关于茂腔,诸城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姓周的尼姑,聪明伶俐,能文善唱,她经常以民间小调,演唱人间不平,由此,引起了

4、农民群众特别是妇女们的共鸣。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成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曲。随后,这些流行曲就被群众冠名为‘周姑调’”。谈到五音戏,信惠中在《五音戏》一文中指出:“从清代中叶到1840年前这段时间,‘秧歌腔’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广,能言善唱的人也越来越多。相传有位姓周的尼姑,唱腔超众,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秧歌腔’便逐渐改称为‘周姑子’戏。”在临朐县的偏僻农村,依然盛行着肘鼓子,关于肘鼓子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朝末年,在离临朐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庵,庵内有一个尼姑,人们不知其名,

5、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调,经常口哼小曲四处化缘。有一对要饭的夫妻,特别喜欢周姑子唱的小曲,每天要饭归来,就在周姑子的庵门下住宿,偷听她唱小曲。周姑子回到庵中爱唱《尼姑思凡》,时间长了,夫妻俩学会了很多。从此,他们再上门要饭,就唱段小曲给主人听,以讨得主人欢喜。后来,别的乞讨者也学这夫妻俩,到庵门下住宿学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要饭的便学会了唱《尼姑思凡》。周姑子的小曲小调便广泛传开了。”不管茂腔和柳腔、柳琴戏、二夹位、五音戏、扽腔、拉魂腔等剧种怎样描述母亲的身世,似乎都隐藏着一个周姓尼

6、姑的身影。流传在诸城的关于肘鼓子起源的传说中,这位周姓尼姑的身世是模糊的,生活年代是模糊的,生活地点更是模糊的。流传在五音戏盛行区域的关于肘鼓子起源的传说中,这位周姓尼姑的身世是模糊的,生活地点是模糊的,但生活年代却被界定为“清代中叶到1840年前”。流传在临朐的关于肘鼓子起源的传说中,这位周姓尼姑的身世是模糊的,但生活年代是“清朝末年”,生活地点是“离临朐不远的地方”。果真如此吗?其实在山东花鼓的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位周姓尼姑的身影。陈道庭在《山东花鼓》一文中指出:“山东花鼓,亦名花鼓腔、花

7、鼓灯、花鼓丁香、花鼓秧歌,还有称为唱花鼓、打花鼓的,是遍及山东民间的一种俚俗的走唱艺术形式。在章丘、淄博以东地区统称为东路花鼓,又叫肘鼓子。此类花鼓的由来,传说是曲阜衍圣公府里的‘喜房’之中原有花鼓班子,其中有个姓周的姑子将花鼓沿临沂带到胶东一带来的。这路花鼓发展衍化出了‘五音戏’、‘柳腔’、‘茂腔’等剧种。”从陈道庭的文章可以看出,跟山东花鼓有关的这位周姓尼姑,也就是跟肘鼓子有关的那位周姓尼姑,可是除了这位周姓尼姑的生活年代不甚明了之外,其出身确实相当清晰的,那就是曲阜衍圣公府里的“喜房”之中

8、的花鼓班子。同样一位周姓尼姑之所以有着不同的面貌,主要是因为人们想知道肘鼓子的起源而又得不到准确答案的结果。周姑子跟肘鼓子谐音,人们便敷衍出了与周姓尼姑有关的种种传说。生于1880年的诸城茂腔艺人张立祥曾经明确指出:“至于姓周的尼姑,无人见过。”本肘鼓又称本周姑,或称“老拐调”和“噢号汉”、“哦嗬唵”。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中指出:“本肘鼓,指流行诸城、高密、安丘、胶县、莒县一带的肘鼓子,系诸城、高密一带自别于其它各县而言,并无自居本源之意。”惠立群在《立足诸城话茂腔》一文中指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