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ID:34482936

大小:354.8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6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_第1页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_第2页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_第3页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_第4页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134—————一《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成晓辉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卓然自立,独擅诗坛。他的佛教信仰和禅宗意识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成禅宗审美观照,由此构成了其山水诗的禅趣意蕴:空灵之美、静谧之美、无我之美和冲淡之美。这既是山水田园自然美的体现,也是空静绝俗理想美的体现。唐代山水诗以其真情的绝唱、隽秀的神韵、灵动的色彩,卓然自立,独擅诗坛,闪耀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彩。在唐代山水诗的创作群体中,王维又因其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被誉为“天下文宗”。在其恬淡闲远、清秀隽永的山水诗中,我们欣赏一幅幅空灵迷朦、意

2、象玲珑的山水风景画时,更能谛听到其禅趣的私语:“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据统计,王维受禅学影响的诗作,约170多首,接近他诗作总量的一半。禅宗认为,“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只要达到“明心见性”,一念觉悟到了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净就是佛了。这对于笃信佛教的王维而言,正是他一生虔诚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禅宗的审美观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禅趣美,自然成为其诗歌艺术的亮点。一、空灵之美。“空”是佛家常用的概念,指世界的虚有不实

3、,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代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王维以禅心观物,以“空性”为美,以“灵寂”为乐,故其诗呈现出空灵的禅意。“朝焚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荒城白萧索,万里山河空”⋯⋯这些诗句与诗人超然物外,空灵自适的禅趣追求相契合,给人以清空灵寂的美感。空灵,它包含着空虚和灵动、静默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这对矛盾统一的二极,它是空与灵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静与动的统一

4、,这是禅宗思想在哲学上同时也是在艺术中的表现与发挥。王维浸濡于山水问,山月凝照,心与境寂,神与物游,道与玄契,在一片空灵澄沏中捕捉大自然最为细微的天籁:静夜中桂花纷纷飘落之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霏霏细雨中的秋风拂过之声(“袅袅秋风动”),微风里的细枝摇动之声(“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月明之夜石上淙淙的流水之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空中之音,旷谷之响,源自大自然的最精微处,呈现出幻化闪现、宁静空灵的审美境界。他将整个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努力在身心的宁静中,寻找安逸的乐士,尽情品赏着空灵之美。诗人

5、以空寂清静之禅心对待宇宙万物,故一切都是那样的空旷宁逸,呈现出空灵清妙的美感,而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禅愉。“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柳扫复开。”(《萍池》)山涧空寂,萍池幽广,诗人顿生飘然出世之感。在绝无人迹的地方,芙蓉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的凋零,没有生的快乐,也无死的悲哀,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仿佛时空界限都已泯灭。在这芙蓉花自开自落,绿萍合而复开的内在节奏中,我们不就感到了一种飒飒有声,依依有情的天然神韵和灵动之美吗?又如《鹿柴》:“空山不见人

6、,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俱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宛如来自另一世界,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了环境的凄凉,而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性的禅境。【一万方数据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佛家认为,所谓空,是启迪人们抛掉一切外在的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我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禅宗讲究明心见性,由空而灵,在王维的作品里,佛家禅门的这种空灵旨趣无疑得到了最具体的展现。二、静谧之美。与空灵相结合的,是一种静谧之美的展示。宗白华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

7、二,寻求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之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喧中求寂,寂中有喧,无疑是充满禅意的诗情再现。由于受坐禅和寂照方式的影响,王维特别醉心于表现自然界的静谧之美。这一点,诗人早期就已初露端倪。在著名的歌行体长诗‘桃源行》中,王维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误入的桃源描写成一个优美空静的世外仙境。“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去林。春来遍是桃花水,

8、不辨仙源何处寻。”这首诗作于开元七年,其时王维十九岁,据葛晓音考证,王维在十八岁以前曾在洛阳东北_带隐居过。而隐居的表现即是虚静,可见对虚静之美的追求是王维一以贯之的审美目标。就诗人而言,一切事物包括大自然的一切运动,最终都是导向静谧的,不论是虚无缥缈的桃花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