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杜振吉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8卷第5期(总第190期)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3Vol.48No.5(GeneralNo.190)*论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杜振吉(曲阜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在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以往在理论上强调物质决定论,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但在具体论及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物质决定论,偏面强调道德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变化的不一致性、不平
2、衡性。事实上,二者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只能是一定条件下的局部的、暂时的现象,而二者的一致性、相应性、平衡性才是其基本的和本质的方面。道德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要通过制度伦理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环境,保证利益与道德的统一;要努力寻求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平衡协调发展。关键词:道德;物质利益;物质生活条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义与利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03)05-0034-05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利益的关系问对于正当的“可求”的富足,他甚至认为可以降低自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一般己
3、的身份去谋取。在外在的虚荣与实际的物质利益认为,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伦理思想体系中,一直是重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孔子注重人们物质生活条义轻利的。实际上,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件的满足和物质利益的获得,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关系问题或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一直的关心和追求,他所反对的是见利忘义,反对为了个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论。老庄一派倡导返朴归真,人利益的满足而不择手段。应当说,孔子关于道德主张“无欲”弃利;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则提倡重义与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利益关系的理解,是很有价轻利。如果说孔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也是重义轻利值的。的话,那么他的这种思想
4、在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在思想史上,还有一些学派的思想家强调物质表述和要求。生活条件对于道德的制约和基础作用,将丰裕的物[1](《述而》)孔子提倡“志于道,据于德”,“见利思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程度的利益满足,看作是良好的[1](《宪问》)义”,他所深感忧虑的是“德之不社会道德的前提条件。管子指出:“仓廪实则知礼[1](《述而》)[2](《牧民》)修”。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东汉时的王充也说[1](《述而》)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过:“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1](《卫灵公》)贫”。这些都反映
5、了孔子高度重视仁义道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并由此得出结论:“礼[3](《治期》)德的思想,他把仁义道德看作是比衣食、富贵等物质义之行,在谷足也。”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利益更为重要的东西,甚至还提出“志士仁人,无求大度和谦让,基于人们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而纷争[1](《卫灵公》)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在道德与则往往根源于物质上的匮乏和不足,文明礼貌等良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利益的关系上强调道德的价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普遍形成,在于人们吃饱穿暖,值,但又没有否定利。相反,他充分肯定了人们的基有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保障之后。这就把一定本物质生活条件的
6、必要性,以及人们的物质利益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利益的获得与满足,看作是求的合理性。他说:“富而不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得以普遍形成和建立的前提条[1](《述而》)亦为之。”尽管孔子很少谈及物质利益,但件。*收稿日期:2003-07-11作者简介:杜振吉(1958—),男,山东临朐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教授。34虽然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两千多条件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年前就提出来了,并一直为伦理学家和哲学家所关的误区:一是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足会带来道德的堕注,但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新中国成落。这种
7、观点,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和经立后,尤其是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与道德的发展片面强调精神的能动作用,强调“越穷越革命”,“宁和进步截然对立起来,把道德领域出现的某些问题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人们归结为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诱导的结果。现在,有的物资生活条件放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甚至人把发展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认为由计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也作为资产阶级思想的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必然要付出道德的代价;表现而加以批判,以至于使人们谈利色变,羞于谈物认为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8、,必然会导致集体主义质利益,不敢谈物质利益。直到20世纪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