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456977
大小:2.41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3-06
《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研究生姓名支燕指导教师姓名谢红专业名称麻醉学研究方向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4月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中文摘要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中文摘要目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因能为上臂手术提供完善的麻醉效果而广受关注,锁骨下垂直入路(VIB)臂丛神经阻滞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以颈静脉切迹和肩峰腹侧突连线中点为定位标记,紧贴锁骨下方垂直进针。本研究采用高频超声探头对该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目标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进行观察
2、,以对该阻滞入路的准确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此后,将0.3%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30ml分别应用于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通过对两种容量药物麻醉效果的比较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随机选择10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对每例患者均进行双侧锁骨下臂丛神经检查。在患者体表标记VIB入路穿刺点,使用便携式二维超声定位,频率为6~13MHz的线阵探头。将超声探头紧贴锁骨下方,轻触并垂直于皮肤,适当调整探头位置及角度,获得包含有腋动脉、腋静脉、头静脉、锁骨下臂丛神经及胸膜的超声图
3、像。分别测量双侧锁骨下臂丛神经中点至皮肤的垂直距离、腋动脉中点至皮肤的垂直距离和腋动脉中点至锁骨下臂丛神经中点的距离。标记锁骨下臂丛神经中点在体表的投影,作为超声修正穿刺点,测量该点与VIB入路穿刺点的距离。第二部分:选择60例行肘关节、前臂及手部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0.3%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组与0.3%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组,两组采用相同的方式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阻滞操作完成后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时,
4、分别测定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区域的皮区感觉阻滞情况。阻滞完成后30min时测定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阻滞程度。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外科麻醉成功率、并发症及麻醉维持时间。结果:第一部分:锁骨下臂丛神经中点至皮肤的垂直距离左侧为2.53±0.41cm,右侧为2.54±0.45cm;腋动脉中点至皮肤的垂直距离左侧为2.78±0.48cm,右侧为2.77±0.56cm;锁骨下臂丛神经中点至腋动脉中点的距离左侧
5、为0.76±0.15cm,右侧为I中文摘要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0.76±0.14cm。锁骨下臂丛神经体中点体表投影与VIB入路穿刺点间的距离左侧为0.73±0.54cm,右侧为0.74±0.51cm,与总体均数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第二部分:20ml组与30ml组间的外科麻醉成功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阻滞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ml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比30ml组短(P<0.05)。仅20ml组发生损伤血管1例。结论:第一部分:VIB入路穿刺
6、点定位准确性差,有发生血管损伤及气胸的风险,超声修正穿刺点多位于VIB入路进针点外侧。第二部分: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减少局麻药用量,0.3%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组与30ml组具有相似的外科麻醉成功率,且阻滞起效时间不受影响。关键词:超声检查;臂丛;神经传导阻滞作者:支燕指导教师:谢红II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英文摘要Thestudyofultrasound-guidedinfraclavicularbrachialplexusblockAbstractObjectiv
7、e:Theinfraclavicularbrachialblocktechiniquehasbecomeincreasinglypopularfortheprovisionofanaesthesiainupperlimbsurgery.Theverticalinfraclavicularbrachialplexusblock(VIB)offersapreciselydefinedsimpleapproach:thepuncturesiteliesexactlyinthecenterofaninfrac
8、lavicularlinebetweenthejugularfossaandtheventralprocessoftheacromionwheretheneddleisadvancedverticallyusinganervestimulatior.Thefirstpartofourstudyisinitiatedtoassesstheaccuracyandsafetyoftheapproach.Thenwecomparedtheclinicaleff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