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养生诗研究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

ID:34432996

大小:3.22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9-03-06

上传者:U-24835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_第1页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_第2页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_第3页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_第4页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瓷2蠢夫告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映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Z证夫∥U签字日期:。b哆年印月夕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芸j蟊久咨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宜1焱芡箝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始≥瓷丸镌导师橼淘绍疋签字日鼽如I)年吨月。夕日签字日期‘纱修年尹月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妯妇E:邮编: 摘要自居易的诗歌中有相当多篇幅是有关养生的,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有对前人养生经验的传承,更多的是他自身养生实践的概括。纵观白居易养生诗,大致可以分为饮食养生、交友养生、休闲养生和无欲养生。据此,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章首先概述养生诗的发生发展情况;其次介绍唐代养生诗的创作状况,说明养生思潮在唐代发展繁荣;最后分析探讨白居易大量写作养生诗的原因。第二章在饮食养生方面,主要论述白居易饮酒、饮茶、吃素食和粗食三种饮食疗法:在交友养生方面,主要论述白居易与文人以及僧道的交往;在休闲养生方面,主要论述自居易日常比较喜爱的读书、听琴、植树种花这三种休闲方式;在无欲养生方面,主要论述自居易淡泊名利、比下有余的心态和保持一颗平常心为人处世。第三章通过对自居易养生诗体裁、题材、语言、意象和情感的分析,从而概括其艺术特色。综上所述,自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与自居易整体诗风一脉相承:诗风平易、真率自然、语近思深,表现了“俊才达士的通脱自在”,客观上体现了中和之美、闲淡之风。此外,自居易养生诗体现出诗人外在养身、内在养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养生旨趣,对后人养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关键词:自居易养生诗养生艺术特色 AbstractThegreatmajorityofBaiJuyi’S脚a豫re|atedtohealthcultivation.Someofthemareinheritedfromthehealthcultivationexperienceofthepredecessors.Morearesummarizedfromhisownhealthcultivationpractice.Generally,healthcultivationpoemsbyBaijuyicanbedividedintohealthcultivationaboutdiet,healthcultivationaboutfriendmaking,healthcultivationaboutleisureandhealthcultivationaboutdesirelesslifeattitude.Therefore,thepresentstudyisdividedintothreechapters.ChapterOneintroducestheoriginofhealthcultivationpoetryandhealthcultivationpoetrydevelopmentinTangDynasty,andexplainedthereasonwhyBaiJuyicreatedSOmanypoemsabouthealthcultivation.ChapterTwointroduceshealthpromotionaboutdietinexpoundingBaiJuyi’Sthreediettreatmentsofwine,tea,vegetarianismandlow-diet,aboutfriendmakingindiscussinghisconnectionwithliteratusandmonks,aboutleisureinexpoundinghisrelaxationsofreading,listeningtOqinandplantingtreesandflowers,aboutdesirelesslifeattitudeindiscussinghisworldoutlookthatfameandwealthRremeaningless.ChapterThreeanalyzestheliteraturetypes,themes,language,intentionsandemotionsofBaiJuyi’Spoemsandsummarizedhisgeneralstyle.Inconclusion,theartisticfeaturesofhealthcultivationpoemsbyBaiJuyiareoriginallyandcontinuallyrelatedtohisgeneralpoeticstyleofbeingsimple,natui诅anddeeply-meaned,whichexpressesthefreedomofatalentedliteratiandembodiestheneutralizedbeautyandthecarefreestyle.Inadditional,thehealthcultivationpoemsbyBaiJuyiexpresstheaimandfunofhealthcultivationofextrinsicbodycultivation,intrinsicmindcultivation,thecombinationofbodyandmind,cultivatingbomintrinsicallyandextrinsically,andinspirethepredecessorstOcultivatehealth.Keywords:BaiJuyi,healthcultivationpoems,healthcultivation,artisticfeaturen 目录引言⋯⋯⋯⋯⋯⋯⋯⋯⋯⋯⋯⋯⋯⋯⋯⋯⋯⋯⋯⋯⋯⋯⋯⋯⋯⋯⋯⋯⋯⋯.1第一章自居易养生诗缘起⋯⋯⋯⋯⋯⋯⋯⋯⋯⋯⋯⋯⋯⋯⋯3第一节养生诗的发生与发展⋯⋯⋯⋯⋯⋯⋯⋯⋯⋯⋯⋯⋯⋯⋯⋯⋯⋯⋯4第二节唐代养生诗的创作状况⋯⋯⋯⋯⋯⋯⋯⋯⋯⋯⋯⋯⋯⋯⋯⋯⋯⋯9第三节白居易的疾病与养生⋯⋯⋯⋯⋯⋯⋯⋯⋯⋯⋯⋯⋯⋯⋯⋯⋯⋯.12一、自居易的眼疾⋯⋯⋯⋯⋯⋯⋯⋯⋯⋯⋯⋯⋯⋯⋯⋯⋯⋯⋯⋯⋯13二、白居易的足疾⋯⋯⋯⋯⋯⋯⋯⋯⋯⋯⋯⋯⋯⋯⋯⋯⋯⋯⋯⋯⋯13三、白居易的风痹⋯⋯⋯⋯⋯⋯⋯⋯⋯⋯⋯⋯⋯⋯⋯⋯⋯⋯⋯⋯⋯13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15第一节自居易的饮食养生诗⋯⋯⋯⋯⋯⋯⋯⋯⋯⋯⋯⋯⋯⋯⋯⋯⋯⋯⋯16一、白居易的饮酒养生诗⋯⋯⋯⋯⋯⋯⋯⋯⋯⋯⋯⋯⋯⋯⋯⋯⋯⋯16(一)“饮似阳和满腹春"——活血、驱寒、温养脾胃⋯⋯⋯一17(--)“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自我调适之饮⋯⋯⋯..19二、自居易的饮茶养生诗⋯⋯⋯⋯⋯⋯⋯⋯⋯⋯⋯⋯⋯⋯⋯⋯⋯⋯20(一)以茶醒脑、茶助诗兴⋯⋯⋯⋯⋯⋯⋯⋯⋯⋯⋯⋯⋯⋯⋯..20(--)以茶陶冶性情,提高生活品位⋯⋯⋯⋯⋯⋯⋯⋯⋯⋯⋯一21三、自居易的素食、粗食养生诗⋯⋯⋯⋯⋯⋯⋯⋯⋯⋯⋯⋯⋯⋯⋯.22(一)“旦暮两蔬食’’——以素食为主⋯⋯⋯⋯⋯⋯⋯⋯⋯⋯..22(二)“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以粗食为主⋯⋯⋯⋯..23第二节自居易的交友养生诗⋯⋯⋯⋯⋯⋯⋯⋯⋯⋯⋯⋯⋯⋯⋯⋯⋯⋯⋯25一、“从容尽日语,稠叠长年情’’——与文人交往⋯⋯⋯⋯⋯⋯⋯一25二、“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与僧道交往⋯⋯⋯⋯⋯⋯⋯⋯27第三节白居易的休闲养生诗⋯⋯⋯⋯⋯⋯⋯⋯⋯⋯⋯⋯⋯⋯⋯⋯⋯⋯⋯30一、“暮读一卷书,会意如嘉话"——喜读书⋯⋯⋯⋯⋯⋯⋯⋯⋯⋯30二、“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好听琴⋯⋯⋯⋯⋯⋯⋯⋯⋯..33ⅡI 三、“野性爱栽植"——栽花种树⋯⋯⋯⋯⋯⋯⋯⋯⋯⋯⋯⋯⋯⋯..35第四节白居易的无欲养生诗⋯⋯⋯⋯⋯⋯⋯⋯⋯⋯⋯⋯⋯⋯⋯⋯⋯⋯⋯38一、“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淡泊名利⋯⋯⋯⋯⋯⋯⋯⋯..38(一)“宦途自此心长别”——对官场的厌倦⋯⋯⋯⋯⋯⋯⋯⋯.39(二)“随富随贫且欢乐’’——对金钱的知足⋯⋯⋯⋯⋯⋯⋯⋯.41二、“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比下有余⋯⋯⋯⋯⋯⋯⋯⋯..43三、“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锞持平常心⋯⋯⋯⋯⋯⋯⋯..45第三章白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48第一节白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色⋯⋯⋯⋯⋯⋯⋯⋯⋯⋯⋯⋯⋯⋯⋯⋯⋯48第二节自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50一、选材的日常化、生活化⋯⋯⋯⋯⋯⋯⋯⋯⋯⋯⋯⋯⋯⋯⋯⋯⋯.50二、表现生活的诗意化⋯⋯⋯⋯⋯⋯⋯⋯⋯⋯⋯⋯⋯⋯⋯⋯⋯⋯⋯.51第三节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53一、喜用口语⋯⋯⋯⋯⋯⋯⋯⋯⋯⋯⋯⋯⋯⋯⋯⋯⋯⋯⋯⋯⋯⋯⋯.53二、语近思深⋯⋯⋯⋯⋯⋯⋯⋯⋯⋯⋯⋯⋯⋯⋯⋯⋯⋯⋯⋯⋯⋯⋯.54第四节自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56一、“酒’’是诗人不离不弃的伴侣⋯⋯⋯⋯+⋯⋯⋯⋯⋯⋯⋯⋯⋯⋯..56二、“茶"是诗人浮云不系的良师益友⋯⋯⋯⋯⋯⋯⋯⋯⋯⋯⋯⋯.57三、“琴"是诗人高山流水般的知音⋯⋯⋯⋯⋯⋯⋯⋯⋯⋯⋯⋯⋯.58四、“松、竹、莲"是诗人人格的写照⋯⋯⋯⋯⋯⋯⋯⋯⋯⋯⋯⋯.59第五节自居易养生诗的情感和情调特色⋯⋯⋯⋯⋯⋯⋯⋯⋯⋯⋯⋯⋯⋯60一、直抒胸臆⋯⋯⋯⋯⋯⋯⋯⋯⋯⋯⋯⋯⋯⋯⋯⋯⋯⋯⋯⋯⋯⋯⋯.60二、情调淡泊悠闲⋯⋯⋯⋯⋯⋯⋯⋯⋯⋯⋯⋯⋯⋯⋯⋯⋯⋯⋯⋯⋯⋯⋯6l结语⋯⋯⋯⋯⋯⋯⋯⋯⋯⋯⋯⋯⋯⋯⋯⋯⋯⋯⋯⋯⋯⋯⋯⋯.64参考文献⋯⋯⋯⋯⋯⋯⋯⋯⋯⋯⋯⋯⋯⋯⋯⋯⋯⋯⋯⋯⋯⋯⋯65致谢⋯⋯⋯⋯⋯⋯⋯⋯⋯⋯⋯⋯⋯⋯⋯⋯⋯⋯⋯⋯⋯⋯⋯⋯⋯⋯⋯⋯⋯⋯6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0IV 引言引言第一节选题缘起白居易是中唐诗坛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创作了近三千首诗歌,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体弱多病但却高寿的诗人,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代,度过了人生的七十五个春秋。在灿若群星的唐代诗人中,为什么有着蒲柳之质的白居易却能成为诗坛寿星?这自有其一定的原因。我们从他的诗作中便可见其端倪。白居易的诗歌中有相当多篇幅是有关养生的,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有对前人养生经验的传承,更多的是他自身养生实践的概括。学术界对自居易诗歌的研究己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从多方面探讨了白居易诗歌内容的价值,尤其是政治讽喻诗、感伤诗、咏史诗等,而对于白居易的养生诗则较少论及。目前关于自居易养生诗的研究主要有张英强的《试论自居易诗歌的医药学思想》,赵叶的《自居易的养生诗》,翁世勋的《漫谈自居易与养生(上)、(下)》,徐新的《白居易诗话养生》,潘岳、李林洋、卢晓波的《浅析唐诗中的养生之道》等,而对于自居易这样一位创作了大量养生诗的诗人来说,以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人生代代无穷已”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史渊源悠久。早在《管子·内业》篇就提到:“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愚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蒸而毛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浓的养生文化意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是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无论是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都通过各种手段祈求长生。时至①萧涤非、程千帆等撰.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②石一参著.管子今诠【M】.北京:中国书店,1988:156-157.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今日,养生更为人们所重视,从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到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养生书籍,再到时下人们选择的各种各样养生保健方式,都无不说明了这一点。本文论及的养生,主要指通过各种形式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观念和方法。因此,文中提及的养生诗主要界定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养生观念与方法的诗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白居易的养生诗进行研究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节本文的研究思路目前有关自居易养生诗的研究,内容仅限于对其养生诗进行大致的分类和诗作的简单解析,缺少对白居易养生诗进行深入系统的内容解析和总体风格的概括。据此,笔者将白居易的养生诗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期望能为白居易养生诗研究添砖加瓦。本文主要分三部分对白居易的养生诗进行研究:第一章首先概述养生诗的发生发展情况;其次概述唐代养生诗的创作状况;最后分析探讨自居易大量写作养生诗的原因。第二章是本文论述重点,即对自居易的养生诗进行分类和内容解析,这部分分别从饮食、交友、休闲和无欲四个方面来谈。在饮食养生这一节,主要论述自居易饮酒、饮茶、吃素食和粗食三种饮食疗法;在交友养生这一节,主要论述自居易与文人以及僧道的交往;在休闲养生这一节,主要论述自居易日常比较喜爱的读书、听琴、植树种花这三种休闲方式;在无欲养生这一节,主要论述自居易淡泊名利、比下有余的心态和保持一颗平常心为人处世。通过以上论述,从而概括出自居易的养生方法是外在养身、内在养心,身心合~、内外兼修。第三章通过对白居易养生诗体裁、题材、语言、意象和情感的分析,概括其艺术特色,客观评价这些诗作所体现的中和之美、闲淡之风,以及存在的缺憾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白居易养生诗缘起第一章白居易养生诗缘起养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保养身体,即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是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的祖先始终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养生奥秘,不懈地谱写着养生诗篇,以期健康长寿,生命得以长久地维系。早在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就曾涌现许多养生大家和养生书籍,如老、庄、孔、孟等哲学圣人,他们提出了许多养生名言,如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①,庄子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形象说明了顺应自然而养生的道理,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②等;《周易》中很多内容涉及养生和防御疾病的问题,《吕氏春秋》还首次提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的运动养生观等,可见中国的养生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很发达。秦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都不同程度地对养生之道怀有兴趣,颇多钻研,如秦始皇、汉武帝都是长生不老的追求者;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第一次专门从医学的角度探讨养生问题;此后出现了张仲景、葛洪、陶弘景等许多医学养生大家,他们编写了《金匮要略》、《抱朴子》、《养性延命录》等丰富的养生著作。隋唐二代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最为开放和活跃的时期,儒、道、佛三教发展繁荣,皆以养生修炼为旨归,养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道教主张炼丹、服食和气功修炼,佛教主张清虚和坐忘等,此时也产生了孙思邀和司马承祯等重要养生学家,尤其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书,不仅涉及到衣、食、住、行与养生的关系,更是专门探讨了老年养生保健问题,养生理念十分全面。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着浓厚的养生文化意识,尽管因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个朝代的养生理念也各异,但正是由于古人纷繁各异的养生观①(春秋)李耳著.崔钟雷主编.老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40.②(春秋)孔丘著.季景书主编.论语【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81.③(战国)吕不韦著.王启才注译.吕氏春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38.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念和养生实践,才形成了中国浓厚的养生文化思潮,才为后世养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据此,本章拟从以下三方面来谈白居易养生诗的缘起。第一节养生诗的发生与发展早在先秦时代,人们便通过诗歌表达对长寿的渴望,这在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祝颂诗中表现地尤为突出,例如:“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①(《小雅·南山有台》)、“降尔遐福,维日不足⋯⋯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圆(《小雅·天保》),这些诗句都是大臣们祝福君王时所唱的歌,诗中以“南山”以及南山上的各种树木为喻,歌咏君王寿命长茂。“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③(《豳风·七月》),写农民们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杀羔羊、大办酒宴,举着酒杯、登上公堂,为统治者庆贺祝寿,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济济跄跄,絮尔牛羊,以往熏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枋,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④(《小雅·楚茨》),这旬诗描写的是祭祀祖先神灵的场面,诗中的孝子贤孙们用丰盛的祭品祭祀祖先神灵,期望求得长寿。“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君子万年,福禄艾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⑤(《小雅·鸳鸯》)诗中表达了姑娘对情人的真切祝福,希望情人能健康长寿、福禄相随。由上可见,无论是臣子、百姓对君王的祝福,亦是祭祀祖先,还是情意绵绵的恋人,当他们诚心诚意祈福的时候,长寿都占据着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此外,《诗经》还曾记载许多有关饮食养生的知识。据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统计,《诗经》中涉及到的动植物总计337种,包括谷类、蔬菜、药物、草、花果、木、鸟、兽、马、虫、鱼,这些都成为古人食物的主要来源,如①程俊英撰.诗经译注②程俊英撰.诗经译注③程俊英撰.诗经译注④程俊英撰.诗经译注⑤程俊英撰.诗经译注【M】.上海:【Ⅺ】.上海:【M】.上海:IMJ.上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1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9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6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2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45.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象特征:发短、耳长,接着说到经常服食赤芝可以使身体康强,不仅能使白发变黑发,还能够延年益寿。服食赤芝真能达到养生目的吗?《本草纲目》记载:“赤芝一名丹芝,【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经"①,灵芝确实是一种名贵而且稀有的草本植物,即可食用也可药用,是人类理想的天然保健品,可见,汉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服食草药对养生的妙用。到了汉末,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现实,使得人们对前途感到无比惘然与失望,人们开始不约而同地思索生命的真谛。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⑦这首诗出自汉代《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诗歌以景物起兴,抒发人生慨叹。诗人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回头望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所遇"二句由景转情,因见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来,“故物"已不复存在,那么,人又怎能不匆匆向老?人生已然如同草木,那么一生又该如何度过?“立身"这一句是指在有限的生命中,应不失时机地追求功名。然而诗人转念一想:即使一个人及早“立身",也终不能如金石般永固,最终摆脱不了大浪淘尽的命运,立身也属虚妄。于是诗人通过反复思索参悟人生真谛:当人的身躯归于自然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么就不虚此生,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对生命的留恋之情。那么,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生存为好?《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中云: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③当诗人驾车出城门,遥望见城北的坟墓,看到墓旁苍老蓊郁的白杨、松树和柏树①(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i"/11.②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80.③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89.6 第一章自居易养生诗缘起时,想到墓下长眠之人,通过对比反衬出生命的脆弱、短暂。此情此景,使诗人感到人的一生,就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便消失了,心里不禁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既然如此短暂、脆弱,而通过服食祈求长生是自欺欺人之术不可取,人生苦短,该如何对待生命?倒不如用美酒、华服来消磨人生,追求快乐自在的现实生活,“不如’’一词虽透出了万般无奈,却也传达出诗人对生命无欲无求、及时行乐的思考。这种无欲无求的内在养生观在《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中表现地尤为明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①诗人很清醒地看到人生不满百的现实,但即使人生苦短,人们还是为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所忧、所活,求仙长生更是可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生命无常,尽管人们已认识到服食的弊端,但仍然经不住长生的诱惑,妄想通过服食延长寿命,这种服食之风在魏晋时期尤为显著。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首先提倡服食的何晏:¨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圆因汉末战乱、瘟疫横行,人们可以通过食用五石散来治病,但服药的人却都是常服,希望能够长寿延年。王瑶在《中古文学史论》中概括了服食的三个作用:一是怕死,为了长寿;二是可以增加姿容的美丽,使人容光焕发;三是有助于房中术。正因如此,曹操曾极为客气地向老寿星皇甫隆打听过这类药:“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与皇甫隆令》),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里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④,认为后天的怡养是可①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97.②鲁迅著.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2.③(--国)曹操著.曹操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4:35.④北京内燃机总厂工人理论组、闻众注译.曹操诗文选读Is].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5.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以延年益寿的。曹操的两个儿子也曾求得此类药物,如曹丕在《折杨柳行》中说N-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僮,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①可见诗人通过服食仙药,身心仿佛生了羽翼般飘飘欲仙,服食确实可以达到轻身延年的功效。曹植在《五游咏》中说到: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可见诗人在服食长生不死的仙药而享遐龄的意象中,寄托着对生命永存的憧憬。五石散中这五味药究竟有何功效呢?《本草纲目》中说到:“石钟乳,【主治】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别录”@;“石硫黄,[主治】长肌肤,益气力,老人风秘,并宜炼服。李殉”④;“白石英,[主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本经"⑤;“紫石英,【主治】久服温中,轻身延年。本经"@;“赤石脂,【主治】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别录"⑦。可见,适当服食这五类金石药确实有轻身延年的功效。正因如此,当时人们认为服食五石散是可以延年益寿的。连魏晋名士阮籍都在《咏怀》第十首中说: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⑥郭璞在《游仙诗》十二首说:采药游名山,将以救年颓。@①李景华著.建安诗传【M1.长春:吉林出版社,2000:202.②李景华著.建安诗传【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0:363.③(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④(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0.⑤(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0.⑥(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2.⑦(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6.⑥(三国魏)阮籍著.黄节注.阮步兵咏怀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5.⑨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424. 第一章自居易养生诗缘起总之,“整个魏晋名士的生活都是和药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嵇康也讲求服食养生,同时,他又主张是“清虚静泰,少私寡欲"②(《养生论》)这种内在养生方式,这在《赠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中第十六、七两首体现地尤为充分:琴诗自乐,远游可珍⋯⋯长寄灵岳,怡志养神。@(十六)流俗难悟,逐物不还。至于远鉴,归心自然⋯⋯@(十七)由上可见,嵇康的养生理论有了进一步提升,他的养生实践重在“养神",他主张通过谈琴与吟诗以相娱乐,从而做到心情愉悦、怡志养神;同时,他又推崇老、庄的“自然"之道,他的“归心自然"是以适性为根本,反对“役身于物,丧志于欲"@,正如他在《答难养生论》中所言:“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到了东晋的陶渊明,在经历了政治的沉浮之后,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成为他人生的两大支柱,也是他养生思想的概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饮酒》其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这一首首田园诗,真实地传达出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悠然自得的心静,诗人在心与自然的幽会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综上所述,我国的养生诗渊源悠久,诗歌与养生总是相伴相生,如影随形。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不断探索着健康长寿之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自身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自我养生的历史,正因如此,人类生命才能绵延不绝、不断进化。从上古至中古时期,历经历代养生家的不断实践、总结、发展、充实,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第二节唐代养生诗的创作状况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秦汉以来最为强大的统一的帝国。唐代统治者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兼容政策,形成了宽松的文化①王瑶著.中国文学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72.②转引自孙昌武.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7.③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上册)【M1.北京:中华书局,1959-206.④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6.⑤转引自孙昌武.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8.⑥转引自孙昌武.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8.⑦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9卷3.⑧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0卷2.9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环境,使得唐代文化得以全面发展,唐诗因其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成为唐代文学的标志。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增强,养生文化在唐代得NT进一步发展。在唐诗这颗文化明珠中,我们会不经意的发现许多诗人书写过养生的篇章,例如大诗人李白与杜甫都写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诗歌。“诗仙"李白在《嵩山采菖蒲者》中云: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①诗中首先就提到了长生不老的神仙形象:古朴、双耳垂肩。接着写到汉武帝在嵩山遇见这位神仙,问其何人?神仙自称为九疑仙人,他说他是来采摘菖蒲,食用菖蒲可以延年益寿。说完这话,神仙便化为一缕云烟而去。然而汉武帝竟然没有领悟神仙的暗示,最终只好归葬于茂林的墓地。由此可见,诗中明确提到食用草药“菖蒲"能够延年益寿。《神农本草经》记载“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穷,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声,不忘不迷惑延年。”②“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一生虽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之上九万里’’④(《上李邕》)的鸿鹄之志,但却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面对仕途失意,李白寄情山水,亲近自然。他的这种豁达和洒脱正与中华养生文化的要点不谋而合:以养心促进养生。纵观李白的诗歌,许多佳作都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无尽的景物之美,使他身心返归大自然,心灵备受洗礼。酒同样是李白养生中的重要因素。李白,世人称之为“酒仙”,酒能使他精神振奋,强心提神,激发诗人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动人诗篇,如李白酒后①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458卷25.②(清)顾观光重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7.③‘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20.④‘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2.⑤‘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4.⑥‘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8.10 第一章白居易养生诗缘起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①(《将进酒》)就连杜甫都作诗赞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八仙歌》)“诗圣"杜甫一生“多病沈年苦无健"⑤(《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被疟疾、肺病、消渴等多种疾病困扰,因此他的一生与草药相伴,很多诗歌都涉及到利用草药祛病养生,如《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擅,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④诗中明确提到食用青精饭可以使人荣光华发。“青精饭”,《本草纲目》记载:“主治: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行。益肠胃,补髓,灭三虫,久服变白却老。’’@杜甫在《驱竖子摘苍耳》中提到: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蓬莠犹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诗中“卷耳’’即指苍耳,诗人采摘苍耳用作蔬食,诗中还明确提到苍耳的药用价值:“疗风",即可以治疗杜甫的风疾,可见苍耳在唐人生活中具有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①‘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5.②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③(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u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8卷1.④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⑤(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35.⑥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90.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远游》)①,这是杜甫晚年养生的写照。杜甫一生与草药相伴,种药、采药、索药、制药,草药不仅治疗了杜甫的疾病,也装点了杜甫的后院;同时,杜甫还吟诗悦心,颐养性情,解除其内心烦闷,正如高濂在《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所说:“诗书悦心,山楼选兴,可以延年"罾。晚年的杜甫也意识到过恬淡的生活来达到养生,这在《江村》一诗中有所体现: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在杜甫看来,有小桥流水,有妻儿相伴,不愁吃穿,就知足常乐了。这种无欲的的养生观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缠绕杜甫的病痛,也适当消解了杜甫一生仕途失意的心痛,客观上延长了诗人的寿命。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就明确写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④这里所说的“半百而衰”,是由于没有实行养生之道而造成的后果,“而尽终其天年”,是由于认识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从而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已经自觉地认识到养生对延长寿命的重要,他们或从医药养生方面,或从养心方面来颐养生命、尽其天年,都已年过半百,这与懂得并实行养生之道有重要的关系。第三节自居易的疾病与养生时至中唐,白居易更是身体力行来实践其养生主张。自居易诗作,有很大篇幅涉及养生,为何白居易如此重视养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因白居易体质柔弱、①(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34卷9.②(明)高濂著.遵生八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272卷9③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7.④(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2卷1. 第一章自居易养生诗缘起从小多病。他十六岁时,在《除夜寄弟妹》中曾说:“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①,十八岁时又作诗《病中作》云:“少年已多病,此身岂堪老"@。二十岁时在《与元九书》中更是提到:“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书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白居易一生,所患疾病种类繁多,涉及眼、口、内、外科等,具体表现为眼暗、齿落、足疮、头痛等症状。正因如此,他的许多诗作从饮食起居、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阐述了其养生思想和养生实践,因而其养生诗就显得尤为突出。一、白居易的眼疾眼疾困扰诗人一生。从《与元九书》中得知白居易二十多岁便患眼疾,虽经多方治疗,如“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④(《眼暗》)、“春来眼暗少心情,点尽黄连尚未平。”@(《得钱舍人书问眼疾》)、“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眼病二首》其--),但治疗效果不佳,这对于一生好诗嗜书的诗人而言,的确是十分痛苦。二、自居易的足疾足疾严重影响了诗人的行动。自居易早年即患足疾:“闭门足病非高士,劳作云心鹤眼看。”⑦(《酬杨八》)。后来足病又添新伤,“足伤遭马坠,腰重倩人抬。”⑥(《马坠强出,赠同座》)。晚年的自居易更因足疮而无法独立行走:“鹤伴临池立,人扶下砌行。脚疮春断酒,那得有心情?”@(《病疮》)三、白居易的风痹白居易六十八岁突发风痹,他在《病中诗十五首》序言云:“开成己未岁,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痹之疾,体瘢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这种疾病的症状是头晕,“肘痹宜生柳,头旋剧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11.北京:中华书局,1979:265卷13.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83卷13.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59卷45.④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87卷13.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90卷14⑥顾学额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46卷24.⑦顾学额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518卷23.⑧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18卷19.⑨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843卷37.⑩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87卷35.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转蓬。”①(《初病风》)、“头眩罢垂钓,手痹休援琴。”②(《病中宴坐》)。白居易认为发病原因是:“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枕上作》)白居易的一生,也是被“病魔"缠绕的一生,究其原因,一是先天体质柔弱所致,二是苦力读书诱发多种疾病。在体弱多病的现状下,在医学条件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按常理说难以高寿,可诗人却在会昌五年(845)举办了一场有名的“七老会",并高兴地说:“-匕A...EW.-Iz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④(《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予亦次焉,偶于弊舍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且欢,静而思之,此会稀有,因成七言六韵以纪之,传好事者》),诗人如何能够做到颐养天年?“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身作医王心作药,不劳和扁到门前”@(《病中五绝》其四)、“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⑦(《不出门》)。显然,白居易已认识到养生必须做到外在调理和内在养心二者的结合,才能达到延年益寿。自居易可以说是唐代当之无愧的诗坛寿星,他用自身多病的体质践行了养生之道,从而高寿留名,他深知“世间生老病相随,此事心中久自知。今日行年将七十,犹须惭愧病来迟。”⑨(《病中五绝》其一),像他这样自幼多病、历经沧桑,却能活到这般高龄,实属不易。或许自居易原本以为不是病魔的对手,但却取得了意外的胜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白居易虽病却无所畏惧、无所牵挂,“家无忧累身无事,正是安闲好病时”@(《病中五绝句》其--),在诗人看来,只有无政务缠身,无家事操心,身体上的病痛是无妨的,他总是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疾病,想尽各种办法来寻求治疗与解脱,从而度过了人生的七十五个春秋。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959卷45.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ILl.北京:中华书局,1979:818卷36.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88卷35.④朱金城.自居易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563卷37.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IX].北京:中华书局,1979-138卷7.⑥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It].北京:中华书局,1979:788卷35.⑦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25卷36⑧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88卷35.⑨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88卷35.14 第二章白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白居易,字乐天,“居易"源于《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①,“乐天”源于《周易·系辞上传》:“乐天知命,故不忧”圆从宋人开始,人们都喜欢称呼他为“白乐天",这或许与自居易“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很有关系,正如他在《达哉乐天行》中所说:“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③白乐天正是用自身的实践书写了数百首养生诗篇,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养生经验。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遭。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况在少壮时,亦为嗜欲牵。但耽荤与血,不识汞与铅.饥来吞热物,渴来饮寒泉.诗役五藏神,酒汨三丹田。随日合破坏,至今粗完全。齿牙未缺落,支体尚轻便。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且进杯中物,其余皆付天。④(《思旧》)这首诗典型概括了白乐天的养生观。诗人首先以韩愈、元稹、杜甫、崔玄亮为例,说明服食丹药不仅没有延长寿命,反而被药误了性命,进而反衬自己不服食丹药,却活得更久些;接着说明人内心如有强烈的欲望,也会影响人的寿命,从而表明自己无欲的养生观。除此之外,诗人还有哪些值得后人借鉴的养生观呢?《洛阳有愚叟》云:洛阳有愚叟,白黑无分别。浪迹虽似狂,谋身亦不拙。点检盘中饭,非精亦非粝;点检身上衣,无余亦无阙。天时方得所,不寒复不热。体气正调和,不饥仍不渴。①李慧玲、吕友注译.礼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53.②南怀瑾、徐芹庭注译.周易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409.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27卷36.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4卷29.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闲将酒壶出,醉向人家歇;野食或烹鲜,寓眠多拥褐。抱琴荣启乐,荷锸刘伶达。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①“愚叟"即老人,诗人借愚叟告知人们如何才能像他一样“任头生自发”?饮食应粗细搭配,以素食为主,休闲方式可以选择听琴、远眺,不应为外物所累,努力让自己的心变得“闲"、“静”,正如自居易在《北窗闲坐》中云:“自有延年术,心闲岁月长。"②接下来,笔者将从饮食、交友、休闲、无欲四大方面具体分析自居易的养生诗。第一节自居易的饮食养生诗“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早在春秋时期,先圣孔子就认为人的生命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男女。《汉书·郦食其传》云:“民以食为天”④,更是用形象地比喻,说明食物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自居易的饮食中有哪些是符合现代养生观昵?笔者将其概括为饮酒、饮茶、吃素食和粗食三个方面。一、白居易的饮酒养生诗唐诗是用酒熏出来的,酒助诗兴,唐诗中有无数诗篇写酒、吟酒、唱酒。翻开《全唐诗》,仿佛有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人不饮自醉。李白“一斗诗百篇"@(《八仙歌》),杜甫“宽心应是酒”@(《可惜》),白居易则是继李、杜之后又一位爱酒恋酒的大诗人,他曾自称为“醉吟先生",可见其一生与酒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酒,客观上也延长了诗人的寿命。《诗经·豳风·七月》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⑦,就是说就酒能助人长寿,现代许多养生家也证实,淡酒、小杯,久坐细谈,也可养生。①顾学额校点.自居易集IM】.北京:中华书局,19"/9:675卷30.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73卷25.③李慧玲、吕友注译.礼记【M】.郑州:中挑古籍出舨社,2010;93.④顾廷龙、王煦华选注.汉书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61.⑤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唐)杜甫著.杨伦笺注【掰】.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980;350卷&⑦程俊英撰.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2000:28.16 第二章白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一)“饮似阳和满腹春”——活血、驱寒、温养脾胃我国酿酒历史悠久。酒,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用高粱、米、麦或葡萄等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一种饮料。“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①(《礼记·射义》),说明酒存在多种用途,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本草纲目》记载:“【藏器日】凡好酒欲熟时,皆能候风潮而转,此是合阴阳也⋯⋯今医家所用,正宜斟酌⋯⋯盖此物损益兼行,可不慎欤?"圆可见酒少喝是药,多喝是毒药,适量饮酒确实可以达到治病、强身的功效。白居易《春寒》一诗即体现了饮酒养生的疗效: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苏媛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岂唯厌馋口,亦可调病腹。@诗的第一句就点明虽然冬去春来,但天气仍旧很冷,让人倍感“春寒料峭”,诗人于是自问:“何所欲’’,即拿什么来驱寒呢?第二旬诗人自答:此时最想喝“薤白酒”,即以草药薤白酿制而成的酒。《本草纲目》记载:“薤白,主治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④本酒方是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方子,功效是宽胸理气,祛痰散结。此外,适量饮酒还可以使唾液、胃液分泌增加,促进胃肠消化和吸收,正如第三句所言“亦可调病腹",可见饮酒还能起到温养脾胃的功效。再如《f.1十九》中的名句“绿蚁新醅酒"⑤,“新醅酒"指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酒面上浮起的酒渣,颜色微绿,细小如蚁,称为“绿蚁"。这种米酒有何养生疗效昵?《本草纲目》记载:“米酒,【主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别录]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藏器]’’。@试想,在一个“晚来天欲雪"的深冬傍晚,邀上友人围在“红泥小火炉”旁,把酒言欢,不仅驱寒保暖、散发湿气,更是人生一大享受,怎能不起到养生疗效?自居易还喜欢在酿酒的原料中加入一些干花或鲜花酿制成酒,用不同的花酿制而成的酒具有不同的养生疗效。如他在《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中说:①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IU].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413.②(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lU].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7.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lu].北京:中华书局,1979:678卷30.④(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1.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lU].北京:中华书局,1979:356卷17.⑥(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8.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碧毡帐暖梅花湿,红燎炉香竹叶春。∞自居易在《蔷薇正开,春酒初熟,因招刘十九、张大夫、崔二十四同饮》中详细描述了竹叶酒的酿制时令和方法:“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人夏开"②诗中提到了“竹叶"酒,竹叶酒有何养生功效昵?《本草纲目》记载“竹叶酒,治诸风热病,清心畅意。淡竹叶煎汁,如常酿酒饮。"@此外,白居易还喜欢在沐浴时饮酒:形适外无恙,心恬内无忧。夜来新沐浴,肌发舒且柔。宽裁夹乌帽,厚絮长白裘。裘温裹我足,帽暖覆我头。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半酣半饱时,四体春悠悠。是月岁阴暮,惨冽天地愁;白日冷无光,黄河冻不流。④(《新沐浴》)在这样“黄河冻不流"的寒冷季节,自居易“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便没有了寒冬的冷瑟之感,只觉得“四体春悠悠”。自居易爱酒如痴,还亲自酿酒,他在《咏家酝十韵》中写到: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1日法依稀传自杜,新方要妙得于陈。井泉王相资重九,麴蘖精灵用上寅.酿糯岂劳炊范黍?撇篱何假漉陶巾。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捧疑明水从空化,饮似阳和满腹春。色洞玉壶无表里,光摇金盏有精神。能销忙事成闲事,转得忧人作乐人。应是世间贤圣物,与君还往拟终身。囝可见,诗人对酿酒的方法,酿酒所用的原料:水、麴等都十分讲究,酿出的酒“香酷烈",贮藏后“味甘辛”,饮过之后仿佛“满腹春”,可见饮酒确有温养脾胃之功效,酒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效,还是治愈心病之药:“能销忙事成闲事,转得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68卷32.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63卷17.③(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5.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17卷36.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97卷26. 第二章白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忧人作乐人",因此,自居易给予酒极高地赞美:“应是世间贤圣物"。(二)“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自我调适之饮‘自居易无论是爱酒、劝酒,还是醉饮、酣饮,都处于一种自我调适的状态之中,透过酒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享受与品味。饮酒开怀寻乐是白居易的情趣,而不仅仅是借酒消愁。酒伴随着白居易一生,无论喜悦或苦闷,怨愤或感激,担忧或焦灼,无论诗人身处繁华京都抑或蛮荒之地,酒,既麻痹着诗人也安抚着诗人,既颓废着诗人也激励着诗人。白居易在《劝酒十四首》并序中说到:“予分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玲。若无词章,不成谣咏。每发一意,则成一篇,凡十四篇,皆主于酒,聊以自劝,故以《何处难忘酒》《不如来饮酒》命篇。"①可见白居易晚年分司东都,生活十分闲暇,而内心始终怀有“兼济天下"思想的诗人,如何打发这漫漫长日呢?“闲来辄饮’’,诗人有酒做伴,酒这位无言的知己始终伴随着诗人的晚年时光,白居易在《北窗三友》中将酒视为自己的三友之一,他曾在《东楼醉》中写到酒这一知己对自己的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天涯深峡无人地,岁暮穷阴欲夜天。不向东楼时一醉,如何拟tt---三_年?圆白居易写此诗时身在忠州,他感到在地僻山深的忠州的度日如年,怎么打发这漫漫长日呢?幸好这种孤独凄苦的日子有酒相伴,生活便不再那么难熬。诗人也在酒香缭绕里慢慢寻得释然,慢慢展开回忆: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把酒思闲事》其一)往事一幕幕,诗人回想起当年科举落第、月下低眉伤感之情景,如何化解内心忧愁、遗憾?“何不饮美酒,胡然自悲嗟。俗号销愁药,神速无以加。一杯驱世虑,两杯反天和。三杯即酩酊,或笑任狂歌。”④(《对酒寄元九》)。自居易把酒喻为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16卷27.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87卷18.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02卷31.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I】.北京:中华书局,1979=174卷9.19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t·销愁药”,‘‘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①(《醉后》),可见自居易是寻得高兴而饮,酒后高歌放狂,使身心进入逍遥境界。这种喝酒法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减压,减轻或者暂时解除精神上的痛苦。白居易还经常以酒会友,加深朋友间感情,如《赠梦得》:前日君来饮,昨日王家宴;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②诗人在诗中写到与好友刘禹锡“三日三会面’’,连续三天三次见面都是以酒相会,在酒中许下了三个美好的愿望,足见自居易笔下的酒也是友人相聚的媒介,是朋友相聚时融洽、热闹气氛的调节剂。由上可见,酒对于自居易而言,不仅有助于身体康健,还能联络友情、排遣孤独、疏解烦闷,白居易无论饮酒,亦或醉酒,都是建立在“闲适"的生活观念基础之上,是以适宜养生为前提的,因此,白居易笔下的酒平淡而又真醇。二、白居易的饮茶养生诗茶是国饮,被喻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古代许多养生家都说过不可一日无茶。至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已成唐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唐人把茶看作万病之药,可见茶的养生疗效。白居易一生嗜茶,他的诗作中提到早茶、午茶和晚茶,还有饭后茶、寝后茶,可以说从早到晚茶不离口,更因善别茶之好坏,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自称为“别茶人’囝。由此可见,自居易是一位精通茶道、识得茶味的饮茶行家。那么,茶对于诗人而言,有哪些养生妙趣呢?(一)以茶醒脑、茶助诗兴晋代张华在《博物志·食忌》云:“饮真茶,令人少眠’’④。白居易在《府西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06卷19.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18卷36.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46卷16.④(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49卷4.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中也提N-“午茶能散睡”①。为什么茶有助于醒脑提神?因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从而起到提神益思的效果。白居易在《官舍》中写到:“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②,意思是指起来品尝一杯茶后,顿觉身心舒畅,于是便站着读完一卷书。《立秋夕,有怀梦得》中云:“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指夜里喝了一两勺茶后,立刻诗兴大发,文思如泉涌。《偶作二首》其二中云:“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④,指边饮茶便吟诗。这些都说明茶助醒脑、茶助文思、茶助诗兴。同样,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白居易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写作中,几乎是离不开茶的,正如他在《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杨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长句答之》)中所写:“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二)以茶陶冶性情,提高生活品味自居易闲暇之时煎茶、品茶,对茶、水、茶具选择和茶的火候等都十分讲究。《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云: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首诗是写故人念及友情,寄给诗人“绿芽十片’’,因唐代制茶要经过蒸、捣、拍、烘等工序,制成的茶形如团饼,又称片茶,所以“绿芽十片”指十块团饼茶。诗人在“火前春",即清明节前一天亲自煮茶,等到水初沸泛起像鱼眼一样大小的气泡时,用取药末的“刀圭”即小汤匙,搅动碾碎后用罗筛过的茶叶细末。可见诗人对取茶的工具以及煎茶的火候都特别讲究,真不愧为“别茶人”。“别茶人"对煎茶所用之水也特别讲究。自居易常用山泉水煎茶,他曾写过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645卷28.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157卷8.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58卷29.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H】.北京:中华书局,1979:492卷22.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H】.北京:中华书局,1979:712卷31.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46卷16.21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①诗人坐着倒一鼎清凉的山泉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叶细末如尘。手里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将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茶,陶冶了诗人的性情,使诗人内心趋于闲淡、平和。诗人也喜用雪水泡茶: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圆(《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所谓“瑞雪兆丰年”,古人认为雪水是五谷之精华,被喻为天泉,属泡茶上等好水,用来烹茶最雅。白居易不仅汲泉煮茶,还辟园种茶。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闲暇无事,就在庐山香炉峰下筑个草堂,茶园便在草堂旁。《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中云: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远。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何以洗我耳?屋头落飞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兴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诗人在山上,结茅而居,开茶园、听飞泉、赏白莲、喝美酒、弹古琴,傲然挺立、仰天长歌,生活是何等舒泰而自足。三、自居易的素食、粗食养生诗(--)“旦暮两蔬食"——以素食为主我国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就曾总结过:“五谷为养,五畜为益知④,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也指出:“内虽多,不使胜食气"@,都是提倡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饮食结构。魏晋时期,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30卷20.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wJ.北京:中华书局,1979:402卷18.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37卷7.④(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闯(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130卷7.⑤(春秋)孔丘著.季景书主编.论语【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82.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嵇康提出了‘‘穰岁多病,饥年少疾"①(《答难养生论》),唐代著名养生学家孙思邈对此话极其推崇,他在《千金翼方》中指出:“是以食啖鲜肴,务令简少,饮食当令节俭”②,就是强调养生必须注意俭食。为此,他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北方人本来以素食为主得以长寿,但因到了南方突然改食海陆鲜肴,反而引发了多种疾病以至于死亡,以此来说明饮食以素食为主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这种饮食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己从生活实践中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白居易就是以素食为主的践行者。他在《仲夏斋戒月》中云: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擅。自觉心骨爽,行起身翩翩.始知绝粒人,四体更轻便。初能脱病患,久必成神仙.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常疑此谈谬,今乃知其然。我年过半百,气衰神不全。已垂两鬓丝,难补三丹田。但减荤血味,稍结清净缘。脱巾且修养,聊以终天氧@诗中写诗人在仲夏这个月因斋戒,饮食断绝“腥擅”,完全以素食为主,感觉神清气爽,走起路来仿佛都飘飘欲仙。这时才知道“绝粒人",即得道之人,四体更加轻便。这样的斋戒,刚开始有助于减轻病痛,时间久了,便具有仙风道骨了。“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我常常怀疑这种说法的荒谬,现在才知道事情果然是这样。我已经年过半百,气色衰老神志不清,两鬓的白发已经垂下,再也难补足丹田之气,只有少食荤食,才能稍稍与清静结缘。脱下头巾修行,养身、养神,才得以安享天年。这样的饮食在自居易很多诗歌中都提到,如“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④(《食笋》)、“荤腥每断斋居月,香火常亲宴坐时"@(《斋月静居》)、“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斋戒》)、“以我久蔬素,加笾仍异粮’’⑦(《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弘农郡君》)。(二)“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以粗食为主白居易饮食不仅以素食为主,还注重吃粗食养生。粗食,即粗劣的食物,,①转引自孙昌武.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J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8.②(唐)孙思逝.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35.③颐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l。北京:中华书局,1979:160卷8.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35卷4.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82卷26.⑥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793卷35.⑦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25卷36.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就是指是未经加工处理的食物,是未去除掉麸皮及胚芽的全谷类,包括米、麦和各样的谷类、豆类、核果和薏仁等。粗食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各种膳食纤维,多摄取可均衡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白居易饮食中最常提到喝粥,还喜欢在粥里放入其它食物搭配着吃。粥,又称糜,是一种用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中国的粥文化历史悠久,《礼记·月令》曾记载“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①。时至唐代,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养生层面。自居易很喜欢喝粥:“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圆(《晨兴》),意思是说早晨醒来,用什么来解决我的斋饭问题,一杯云母粥足矣,这里的粥是食用和药用的融合。《本草纲目》载:“云母,【主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t--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本经"。⑨“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④(《闲居》),即指空着腹喝下一盏粥,不仅可以充饥还让人回味无穷。“融雪煎香茗茶,调酥煮乳糜"⑤(《晚起》),诗人睡到阳光灿烂时才起,起来后边一边用雪水煎茶,一边煮着用乳汁或酥油调制而成的粥。“苏媛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彦@(《春寒》),诗人如何抵御春寒?酒与粥。这里的粥是用乳汁和地黄调至而成,不仅充饥,更具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地黄,【主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疗折跌绝筋。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本经"⑦。因此,诗人接着写到“亦可调一病腹",可见,喝粥不仅有助于消化,也可以调理疾病,达到养生的功效。综上所述,白居易在饮食中十分热爱酒、茶、蔬食和粥。他不是把酒完全作为消愁之物,而是将酒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爱酒、赞酒、劝酒、醉酒等各种形式的饮酒中,细细地品味生活百味;对于茶,白居易将其作为汲取灵感时不可或缺的饮品,作为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个小细节;蔬食和粥,白居易更是将其融进了食用与药用的双重价值。在白居易的食谱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①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MI.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75.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95卷22.③(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7.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III卷6.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48卷24.⑥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78卷30.⑦(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9.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爱以及生活的丰富多彩,看到了自居易对闲适洒脱生活的追求,看到了真实“达哉"的白乐天。第二节自居易的交友养生诗白居易是唐朝文人中最重友情之人,他一生交友无数、待友真诚,朋友是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他在诗作中提到的人物很多,经常用诗歌来歌颂情真意切的友谊,正是这种访友倾谈使得自居易可以吐露心声、消愁解忧,给他的身心带来了健康和愉悦。试想,如果诗人心有千千结而不进行交流或无处倾诉,就会逐渐变得孤独和抑郁,那便不利于养生了。下面笔者将从自居易与文人交往、与僧道交往两方面来加以论述。一、“从容尽日语,稠叠长年情"——与文人交往白居易一生与许多文人朋友互访、倾谈,其中与李建、元稹、崔玄亮和刘禹锡感情最深,可以说是心心相印的朋友,他在《感旧》并序中说:故李侍郎杓直,长庆元年春薨。元相公微之,大争六年秋薨。崔侍郎晦叔,大和七年夏薨。刘尚书梦得,会昌二年秋薨。四君子,予之执友也。①元稹更是自居易一生最好的朋友,相濡以沫的知己,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政治态度,两人曾共同撰写了《策林》七十五篇,这是针对当时的政治情况提出的施政纲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且两人对当时朝廷上的宦官专权,都是深恶痛绝。元白二人还有着共同的文学观念,他们认为诗应“言志”,即诗歌应该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都写过新乐府诗。此外,元白之间在生活中更是相互扶持,情同手足。元和九年,自居易为母亲守丧居住渭村,贫病交加,那时元稹被贬,境况也不好,却常常拿出俸禄接济自居易。对此,自居易深表感激,在《寄元九》中说:忧我贫病身,书来唯劝勉:上言少愁苦,下道加殆饭。怜君为谪吏,穷薄家贫褊;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26卷36.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①诗中写到元稹被贬,自己生活也不宽裕,却三次寄衣、食、钱接济诗人,还担忧诗人贫病之身,常常写信来安慰、鼓励他,劝他不要老是愁苦,要记得多加餐,保重身体。可见,在白居易丧母这一人生最伤心、最需要朋友安慰之时,是元稹鸿雁传书,宽慰诗人,帮其度过了难关。所谓患难见真情,真正的朋友总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白居易在《病中友人相访》中说: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萧条草詹下,寒雀朝夕闻。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②诗中写到自居易因患病卧床很久,体质虚弱,需要扶着拐杖才能勉强在庭院中行走,恰好碰到友人来看望他,于是移榻晒着斜日,披着裘衣靠在堂屋前的柱子上,与友人闲谈,顿时觉得身体康复些,心情也好了很多,比服药还有效果。由此可见,友情在这里成为治疗白居易身体病痛和内心伤痛的一味“良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诗人身心的痛苦,有助于诗人病体的恢复,给诗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自居易朋友众多,待友热情备至,当朋友来看望他时,更是欣喜若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黄鸟啼欲歇,青梅结半成:坐怜春物尽,起入东园行.携觞懒独酌,忽闻叩门声。闲人犹喜至,何况是陈兄?从容尽日语,稠叠长年情。勿轻一盏酒,可以话平生。@(《喜陈兄至》)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0卷10.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4卷10.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5卷6.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诗中写到诗人独自一人听鸟鸣、怜春景,提着酒杯都懒得自斟自饮,这时忽然听到叩门声,原来是陈兄来看望我,喜上眉梢,于是和陈兄一起把酒言欢,开怀畅谈,足以“话平生"。此外,自居易晚年也充分享受友情之乐,以诗会友,诗友众多。元稹因病去世后,白居易与刘禹锡来往最密切,刘禹锡便成为了白居易最主要的诗友,二人经常以诗酒相唱和,在刘禹锡赴任苏州时,白居易作《醉中重留梦得》相送: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酒盏来从一百分,马头去便三千里。①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希望友人能留在身边。刘禹锡也《醉答乐天》: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②诗中也同样表达了刘禹锡对白居易的不舍之情,并安慰白居易不要为暂时的分别而悲伤,即使人相隔两地,但彼此仍然能够鸿雁传情。晚年的自居易及时行乐,老年生活十分丰富j组织了著名的“七老会”和“九老会”等交友聚会。在七老会上除白居易和张浑是七十有余,其余五人都年过八十,七人年龄加在一起达到五百七十岁,白居易高兴地说:“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删,在九老会上自居易又邀请了两位年龄更大的老人参加聚会,他们在宴会上吟诗作赋、开怀畅谈,使得白居易老年生活不再孤单,变得丰富多彩、健康而有意义。二、“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与僧道交往白居易不仅与文人经常诗酒相酬,还结交了许多方外之友。白居易晚年与香山寺僧如满结成香火社,因此自号“香山居士",后隐居于香山寺更是“半移生计入香山"④(《香山寺二绝》其一)。分司洛阳之后,白居易自称“官秩三回分洛下,交游一半在僧中一@(‘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为什么自居易结交这么多方外之士呢?除了时代风气影响之外,还因为晚年的白居易已经认识到世上“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叹老三首》其一),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622卷7.②迟乃鹏选注.李贺刘禹锡诗选【M】.成都:巴蜀书社,2001:117.③朱金城.自居易集笺注IN].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563卷37.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IN].北京:中华书局,1979"705卷31.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98卷31.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86卷10.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更不相信通过服食可以长生,“莫学长生去,仙方误杀君⋯⋯砣石乞皆烧药,累累尽作坟⋯⋯"①(《劝酒十四首·不如来饮酒》其It),再加之眼疾、足疾和风痹不断侵蚀着诗人的蒲柳之躯,诗人通过何种方式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呢?“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②(《赠王山人》)。诗人通过与王山人、李山人、定光上人、自远禅师等僧道的交往,参禅悟道,学会以“静’’养生,如在《不与老为期》中说:闭目常闲坐,低头每静思。存神机虑息,养气语言迟。行亦携诗箧,眠多枕酒卮。自惭无一事,少有不安时。⑨可见诗人通过闭目静思、行禅坐忘、话语缓慢等方式存神、养气,从而做到内心无一件事情牵绊,很少有不安的时候,这样便能达到“外融骸百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④(《负冬日》)的境界,即心静如止水,仿佛一切的病痛或忧愁,尘世间一切杂念都烟消云散,从而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物我两忘之境界。此外,自居易还时常住在寺院和道观里,亲身体验,参禅悟道,如《仙游寺独宿》:沙鹤上阶立,潭月当户开。一此中留我宿,两夜不能回.幸与静境遇,喜无归侣催。从今独游后,不拟共人来。@诗人在仙游寺里独宿两夜,有幸感受到“静一的氛围,很高兴没有僧侣来催他走,自从这次独自游玩寺院后,决定下次再也不与众人携来,以免破坏了这一宁静的气氛。再如《宿简寂观》:,岩白云尚屯,林红叶初陨。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18卷27.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1卷5.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I.北京:中华书局,1979-845卷37。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20卷11.⑤刘允声、彭格人合编.古诗文译注【M】.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2-105.⑥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5卷5.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秋光引闲步,不知身远近。夕投灵洞宿,卧觉尘机泯。‘名利心既忘,市朝梦亦尽。暂来尚如此,况乃终身隐?何以疗夜饥?一匙云母粉。∞诗中写到自从在简寂观这一灵洞住了一宿后,顿时觉得“名利心即忘",想有朝一日入仕途的愿望也消失殆尽,于是感悟到,在道观里短暂的居住就能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清心寡欲,更何况是终身都居住在这里呢?更能使自己的内心趋于平静、波澜不惊。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宿竹阁》、《永崇观里居》等。自居易这种以静养生方法是否真能达到养生之功效呢?这在人类和动物中都能得到有力的证明。在中国佛教协会资料《高僧生卒年表》里记载的高僧中,长寿者居多,远比封建帝王寿命长。可见,享尽荣华富贵并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与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宁恬静的高僧相比,寿命如此悬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僧日常坐禅静息养生的习惯。动物界能活一百多岁的长寿之星——龟,属于恬静动物,其长寿缘于静伏、蜇眠、少食,因而消耗体能少,生命在恬静中得到了良好的休养和调适。自居易自身也十分主张以静养生,动静结合。他在{:动静交相养赋并序》一文中说到:“居易常见今之立身从事者,有失於动,有失於静,斯由动静俱不得其时与理也.因述其所以然,用自儆导,命日《动静交相养赋》云。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济之以静。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之则两伤而交病.故圣人取诸镁震》以发身,受诸《复》而知命。所以《庄子》日‘智养恬’,《易》日‘蓉养正’."@可见,对于晚年体弱多病的白居易而言,生命则在于静养,百病缠身的他不适宜运动养生,静养法是可以延长其寿命的最合适的养生方式。纵观自居易的静养,静在静心、知足、自在、乐天,“赖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晏坐闲吟》),即愿意通过学禅,使得千愁和万念暂时得以忘却,从而通过静心达到延寿的目的。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30卷7.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61卷38.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17卷15.29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总之,自居易在与僧道的交往中,逐渐认识到养生必须以养心为先,以养心为上,只有心逐渐变得“静”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到“唯有不-:fl,其间无夭寿"①(《不二门》),这种长寿之道,值得今人学习并借鉴。第三节自居易的休闲养生诗何为休闲?休,人倚木而休,在身心和谐的条件下休养生息;闲,指娴静、安详之意。人通过休闲,精神得以休整,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地进行,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我国著名休闲学专家马惠娣曾说:“休闲是以欣然的心态,做心爱的事"@,林语堂也认为“这种悠闲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个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自居易在《咏慵》一诗中,对休闲的生活极尽赞美之词:有官慵不选,有田慵不农。屋穿慵不葺,衣裂慵不缝。有酒慵不酌,无异樽常空.有琴慵不弹,亦与无舷同。家人告饭尽,欲炊慵不舂.亲朋寄书至,欲读慵开封。尝闻嵇叔夜,一生在慵中。弹琴复锻铁,比我未为慵。④白居易是一位高雅的文人,是休闲生活的崇尚者,他喜读书、好听琴、爱栽花种树,这些休闲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诗人的生活,使得诗人乐在其中,自然达到了养生旨趣。一、“暮读一卷书,会意如嘉话"——喜读书自居易从小就喜欢读书,早年为了考取功名而勤奋苦读,“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⑤(《与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14卷11.②马惠嫩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附—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宄2003,19(1):55"-.65.③林语堂著.生活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4.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9卷4.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59卷45. 第二章白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元九书》),虽然因读书而口舌生疮、“书魔昏两眼”①(《白发》),但诗人对读书确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做官之后也一直坚持读书,希望从书中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早年为翰林学士时,白居易在《松斋自题》中说:况此松斋下,一琴数帙书。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②意思是指何况在这松斋之下,有一琴和数卷书相伴,读书不求甚解,正如陶渊明所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可见白居易在诗中寻求到会意之处,寻求到情感的共鸣。读书可以使人明智,白居易正是通过读书,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明净如水,视野变开阔,阅历也变得丰富,进而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从而做到“才小分易足,心宽体长舒"④(《松斋自题》)。“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池上篇》)这句诗更是表明了诗人只要有书、酒、音乐的相伴,便“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池上篇》),可见读书俨然成为诗人的一种乐趣。白居易不仅爱好读书,而且对书籍的选择也很随性。鲁迅先生将读书分为两类:一是职业的读书,二是嗜好的读书,前者属于实用阅读,后者是随性而读,“那是处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⑦(《读书杂谈》),这种阅读是以满足个人休闲为宗旨的阅读行为,目的在于放松身心,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白居易的阅读习惯就属于这种休闲阅读,林语堂曾把这种休闲阅读视为一种自由的雅事、乐事。那么,白居易最喜欢读那些人的书来使自己心宽体舒呢?细数一下,白居易最喜欢读《周易》、《老子》、《庄子》,陶渊明、谢灵运诗作,以及禅经。他在<永崇观里居》中说到:“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在《早春》中说到:“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意思是在这早春时节,要是不翻开老子、庄子讲清静无为的书卷,我还要和什么人交谈昵?可见白居易是在用老庄无为的思想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Ⅺ】.北京:中华书局,1979:177卷9.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6卷5.③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75卷6.④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6卷5.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50卷69.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50卷69.⑦鲁迅著.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1.⑧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3卷5.⑨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32卷7.::r,‘:≯;。曩t::‘’F。‘拳’.j’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来修炼自己,真正做到了为官能上亦能下的修养和品质。自居易在《养拙》中也明确说: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逭;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①指的是身上去除了为官这一“缰锁"的束缚,耳朵也听不到“朝市”的喧闹,此时逍遥自在无事可做时,常常把老子的《五千言》拿出来翻阅。在对《五千言》的领悟中,自居易深刻地感受到唯有无忧无虑,才能使性情变得乐观、豁达,唯有少私寡欲,才能使内心变得澄澈如水。此外,自居易的许多诗歌直接以读老子的书为题,如《读老子》、《读道德经》等,在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体悟中,他做到了“世间尽不关吾事,天下无亲於我身.”@(《读道德经》)。老庄思想一脉相承,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自居易也喜欢读《庄子》,他在《赠苏辣师》中写过:“犹嫌庄子多词句,只读逍遥六七篇"③,在《读庄子》中写过:“遂性逍遥虽一致"④,可见诗人对庄子逍遥、无待思想的认可。除老、庄之外,白居易还十分欣赏并模仿陶渊明的诗作,他曾在《官舍小亭闲望》中说到:“数封太白雪,一卷陶潜书”@,并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在并序中说到“因咪陶渊明诗j适于意会,遂效其体’’@,可见读陶诗能使诗人的精神得到满足,情感得以寄托。晚年的自居易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喜读佛经,为此还写了《读禅经》一诗表达对佛经“万念皆空"思想的感悟。纵观白居易随性阅读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老庄,亦或陶渊明、谢灵运等,他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摆脱了尘世中名利的束缚,体现的是一种清静无为、平淡自然的精神境界。自居易正是被这种无为、知足的精神所感染,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从而做到了“人间荣与利,摆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9卷5.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57卷37.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111.北京:中华书局,1979:622卷7.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16卷31.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95卷5.@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4卷5.32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落如泥尘"①(《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②(《感时》)。这种心灵的释放和减压才是真正的养生要道。二、“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好听琴宋人欧阳修在《送杨真序》曾说:“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可见音乐可以用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病痛。自居易可以说是一个“乘衰百病攻”的多病老人,春来害眼,秋后病肺,“病瘦形如鹤”④(《新秋病起》),甚至把自己身体当作晴雨表:“气嗽因寒发,风痰欲雨生。病身无所用,唯解卜阴晴。"@(《病中书事》)。为什么多病的白居易能活到七十五岁高龄呢?这跟白居易爱好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他特别爱弹琴、听琴,以琴养生。自居易虽然多病,但只要一摆弄琴弦,便“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好听琴》),即一听到那清越流畅的乐曲,便烦恼净化、病痛减轻,可见,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能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使人变得恬静、平和。自居易外出时常常喜欢把琴带在身边,他在《北窗三友》中把琴作为陪伴在他身边的“三友”之一:“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总喜欢拨弄着琴弦,“琴聊以自娱”@(《松斋自题》),如《夜调琴,忆崔少卿》:今夜调琴忽有情,欲弹惆怅忆崔卿。何人解爱中徽上?秋思头边八九声。@可见诗人借月夜弹琴表达了对友人的惆怅与思念之情。琴俨然成为自居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晚年的白居易更是迷恋音乐,正如他在《对琴待月》中所说“共琴老为伴”@,只要听到那悠扬的乐曲,诗人便沉醉其中,仿佛超然物外:“心静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4卷5.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2卷4.③冯克诫、田晓娜主编.欧阳侈诗文选(之--)【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13.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46卷20.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09卷23.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17卷23.⑦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5卷29.⑧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6卷5.⑨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32卷27.⑩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81卷26.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声即淡,其间无古今"①(《船夜援琴》)。自居易爱好琴曲,对琴曲的选择也很具体。纵观自居易写琴曲的诗歌,他常提及的有《秋思》、《古渌水》、《幽兰》、《湘妃怨》等,他会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心情,选择适合其情境并能调整心绪的曲子。当朋友离去时,诗人便调弄《秋思》:“闲居静侣偶相招,小饮初酣琴欲调。我正风前弄秋思,君应天上听云韶”@(《梦得相过,援琴命酒,因弹《秋思》,偶咏所怀,兼寄继之、待价二相府》),表达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当诗人闲来无事时,也会谈一曲《秋思》助兴:“晨起对炉香,道经寻两卷。晚坐拂琴尘,秋思弹一遍"@(《冬日早起闲咏》);诗人还会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意调配《秋思》的曲调: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④(《弹(秋思)》)由上可见,白居易不仅爱好音乐,还精通音乐,连他自己都肯定了自身的音乐造诣:“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祗应康与藉,及我三心知"@(《对琴酒》),白居易在此诗中把自己与嵇康、阮籍相提并论。众所周知,阮籍与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对音乐有着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嵇康在临刑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世说新语·雅量》),更是让无数人为之痛心,为《广陵散》的失传而无比惋惜,白居易显然借此说明自己与阮籍、嵇康二人都是精通音乐之人,可以在音乐上心心相知,从《琵琶引》中对声乐的描绘也可看出:大舷嘈嘈如急雨,小舷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舷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29卷24.②顾学领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78卷34.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1卷29.④顾学额校点.白居易集[HI.北京:中华书局,1979:627卷27.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77卷30.⑥(南朝宋)刘义庆撰.丁玉柱等点评【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133.34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曲终收拨当心画,四舷一声如裂帛。㈣’诗中绘声绘色地写出来乐曲的千变万化、百转千回,一曲虽终,却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可见白居易拥有超强的音乐领悟力和理解力,无愧于同阮、嵇二人齐名。从本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音乐疗法的作用,开始将音乐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在某些疾病的康复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如降低血压、减轻疼痛、消除紧张等。孰不知早在几千年前的大诗人自居易就已认识到以琴养生的妙趣,认识到“不饮一盔听一曲,将何安慰老心情?"②(《南园试小乐》),只有在琴曲的美妙节奏中,诗人才能看透名利、富贵、显宦等身外之物,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做到“犹得心和平”@(《寄崔少监》)。三、“野性爱栽植’’——栽花种树白居易的休闲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除了喜读书、好听琴之外,还爱栽花植树,尤其对花喜爱到“花开将尔当夫人"@(《戏题新栽蔷薇》)。为什么诗坛巨匠爱花如命、种树万千呢?原因在于自居易一生屡屡遭贬,他在所贬之处大力植树、赏花,借以消遣他的贬谪时光j忘却官场失意的烦恼。这种花下生活,不仅丰富了诗人的休闲时光,更涤清了诗人的心灵,使诗人感悟到人的一生高低起伏,正如花的春去秋来,到最后化作春泥,一切都归于平静,因此,内心才变得闲淡、平和、知足,可以说从花中悟出了养生真谛!“野性爱栽植"⑤(《东溪种柳》),栽花种树,是自居易一向的爱好。尽管他曾经写《赏花》诗,被“素恶居易者”诬陷为“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氍赏花》及《新并》诗,甚伤名教”@(《旧唐书·自居易》),使自居易背上了不忠不孝的大罪,有口难辩,先被贬为江表刺史,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但自居易仍旧栽树不止、赏花不疲,不仅用花、树来美化环境,更是用其来陶冶性情,作为精神的寄托。自居易为官一生,每到一处,都要对宅院及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改变寓所的单调寂寞,使居住环境富于生气,充分亲近自然,这样生活才怡然自乐。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41卷12.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89卷26.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72卷21.④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09卷15.⑤(清)彭定求编.全唐诗【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2624⑥(后晋)刘啕等撰.旧唐书(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4333卷166.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白居易爱在居住处栽松、竹、柳,如《栽松二首》、《玩松竹二首》、《东溪种柳》等。他在《玩松竹二首》中说N-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Ⅲ诗中明确指出诗人喜爱住所的原因,即庭院前有松、后有竹,在这样的环境中便可以颐养天年啦。诗人还喜欢在居室窗前栽竹,如《竹窗》云:常爱辋川寺,竹窗东北廊。一别十余载,见竹未曾忘.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詹下,窗与竹相当.遥屋声浙淅,逼人色苍苍。烟通杳霭气,月透玲珑光。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遛解衣裳。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无客尽El静,有风终夜凉。乃知前古人,言事颇谙详: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②意思是说他很喜欢辋川寺里的竹窗,十多年后仍记忆犹新。卜居新昌后,就想到以“竹”为中心,作为房屋布局的出发点,窗子不用糊纸,竹子伸手即触。北侧的房檐似乎就是为了使窗户和竹子直接接触而建造的。竹环绕着房屋,随风吹拂,发出渐淅的响声,夜晚,月光透过绿竹照来一片玲珑光。到了最热的三伏天,他从朝廷回来,在这个竹窗下,脱掉官服,顿时觉得心情舒畅。没有客人来访时,竹窗更显出了居室的幽静。躺在清风吹拂的北窗下,真是胜过太古天子伏羲。可见,诗人通过描写在窗前眺望竹子的新居生活,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心满意足的心境。、栽花种树,不仅美化了环境,也陶冶了诗人的性情。在遭遇忧愤不平时,诗人可以栽树、赏花忘忧,怡情宽心。自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东坡种花二首》其一),可见诗人买的花树品种之多。他想通过各种花树的种植,将所贬之处的寓所变得怡人、适意。当百花盛开时,寓所的花朵“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④(《东坡种花二首》其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HI.北京:中华书局,1979"225卷11.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HI.北京:中华书局,1979:222卷11.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15卷11.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IX].北京:中华书局,1979"215卷11.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一),可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白居易就是在这样花枝摇曳的环境下悠闲的生活:《花下对酒》、《山石榴寄元九》、《同友人手涧花》⋯⋯有了“花夫人"的陪伴,白居易的贬谪生活便不再孤单寂寞,花丛闲步、饮酒品茶、读书听琴,以此来消遣着他的贬谪时光,使他忘却了官场倾轧、宦海沉浮。由上可见,白居易栽花种树,不仅是其爱好,更是其精神的寄托。自居易爱在窗前栽竹,竹作为“岁寒三友’’之一,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品性的高洁,诗人显然借竹明志。那么,诗人又喜欢栽什么花呢?首先,自居易很喜欢白莲花,他高赞白莲“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①(《东林寺白莲》),红莲与之相比则“乃知红莲华,虚得清静名”@(《东林寺白莲》),可见自居易对自莲喜爱至极。为此,他曾写过《感白莲花》、《种白连》、《白莲池泛舟》等。白莲作为佛教之花,象征着纯洁无暇、品性高洁,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曾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这一素雅高洁、孤清不群但仍馥郁芬芳的自莲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人格写照,正如他在《感白莲花》所写: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演;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白使君。初来苦籁顿,久乃芳氛氩。④此外,作者还偏爱山石榴,此花又名杜鹃花、映山红。自居易赞其为: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山石榴、寄元九》)诗人把山石榴比作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连芙蓉和芍药都相形见绌,能有如此国色,难怪“争知司马夫人炻,移到庭前便不开’’@(《戏问山石榴》)。为了能欣赏到山石榴“半含红萼’’之美,自居易还几次将其移植到住所,“小树山榴近砌裁’’。(<戏问山石榴》),“本是山头物,今为砌下芳”@(《山石榴花十二韵》)、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7卷L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7卷1.③高克勤编著.北宋敖文【M】.上海:上海书店,2000:33.④顾学额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3卷29.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233卷12.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49卷16.⑦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49卷16.⑧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76卷25.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①(《喜山石榴花开》)等,并将其“封作百花王"②(《山石榴花十二韵》),足见对山石榴的痴迷程度。叶嘉莹曾说:“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质盛衰,都可以纳入‘花’这一短小的缩写之中。因之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情感。"⑨(《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可见,白居易以花为伴,相惜相慰,感慨生命之脆弱、短暂,感悟到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应该顺其自然、从容淡然,反倒活得轻松自在。第四节自居易的无欲养生诗自居易字乐天,年轻时,他在《少年问》中曾说:“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④人到中年,自居易在《自诲》中说到:“遑遑兮欲安往哉?乐天乐天归去来!”⑤晚年的自居易在《达哉乐天行》中吟唱:“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可见,白居易一生都抱有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事实也正是如此,自居易把官职高低、俸禄多少、生活条件富足与否等都看作是“苟免饥寒外,馀物皆浮云。"⑦(《初除户曹,喜而言志》),在他看来只要能保证免除饥饿和寒冷这一最低生活保障外,其他东西全是浮云,也只有内心真正摆脱对富贵、功名的渴望与追求,才能“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永崇观里居》),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不出门》)。接下来,笔者将从自居易养生诗中淡泊名利、比下有余、保持平常心三方面来论述其淡泊无欲的养生理念。一、“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一——淡泊名利古往今来,有多少历史人物为了名利二字摧眉折腰,追名逐利、利欲熏心、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329卷18.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76卷25.③叶嘉莹著.‘迦陵论诗丛稿>【M】.中华书局,1984:172.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21卷32.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84卷38.⑥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27卷36.⑦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8卷5.⑧颐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93卷5.⑨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25卷36.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争权夺利,帝Ifl'J为了名利父子相残、手足相残,置人间至爱亲情于不顾,上演了一幕幕血腥残暴、令人汗颜的悲剧。名利这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真的就那么重要?淡泊名利,真的就那么难以做到?白居易在几十年官场生涯中,逐渐参透了名利,领悟到“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①(《初出户曹,喜而言志》),他真正做到了把“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宦途自此心长别"——对官场的厌倦白居易出身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书香门第,其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明经出身,自幼便谙熟儒家典籍,深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旬上》)思想之影响。在自居易所生活的中唐封建时期,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便是入仕做官,因此白居易只能走“学而优则仕"④的道路,经由科举的阶梯踏上仕途,不像现代的读书人有许多发展和进步的渠道和空间,所以,首先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来审视白居易三登科第是为了对功名的追求,对宦场的渴望。其次,自居易对于自己官职的高低是否在意呢?会昌元年,正值七十岁的白居易作诗感慨:“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李留守相公见过,池上浮舟举酒,话及翰林1日事,因成四韵以献之》),这两句诗是说当年与自居易同位翰林学士的六个人中,除了白居易一人官位地下自称“渔翁"外,其余五人日后都当上了宰相,诗中确实包含了牢骚之意,但是否就能说明白居易在意官职高低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自居易的牢骚之语,人的一生谁没说过几句牢骚话,牢骚话一般都是人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脱口而出,是没有经过大脑深思熟虑的愤激之语,只为了逞口舌之快,不足以当真。此外,自居易自小就聪慧过人:“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与元九书》),才智过人的自居易难道不懂为官之道:顺应大流,明哲保身吗?他当然心知肚明,然而,即便他知道抨击权豪的贪暴、反对宦官专权、悯恤百姓疾苦会得罪当权者和执政者,遭受陷害、贬谪之苦,但白居易在任职期间却仍然多次奋不顾身上书言事,正如他在《和阳城驿》中所说: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8卷5.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IX].北京:中华书局,1979:108卷5.③孟子著.任大援、刘丰译注.孟子【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298.④(春秋)孔丘著.季景书主编.论语I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42.⑤(清)彭定求编.全唐诗【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459.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59卷45.39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①他的冒死直言的出发点就是“但伤民病痛’’②(《伤唐衢二首》其二),也同样体现了其诗歌主张:“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固(《寄唐生》)。试想,这样一位连性命都置之度外的大诗人,哪里还说得上爱什么官职!白居易对官职始终抱着一种知足的态度,他曾在《闲居》一诗中明确指出: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固又如他在《赠杓直》所言:世路重禄位,牺牺者孔宣。人情爱年寿,夭死者颜渊。二人如何人?不奈命与天!我今信多幸,抚己愧前贤.已年四十四,又为五品官;况兹知足外,别有所安焉。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近岁将心地,遛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体非道引适,意无江湖闲。有兴或饮酒,无事多掩关。寂静夜深坐,安稳日高眠。秋不苦长夜,春不惜流年。委形老小外,忘怀生死间。昨日共君语,与余心膂然。此道不可道,因君聊强言。@诗人借古人孔宣和颜渊作对比,庆幸自己已年过四十,还有个五品官当,“别有所安焉”,即还有什么不值得安居的呢?诗人表明对此现状已经心满意足了,进入朝政他不厌烦,离开朝政也不留恋,赋闲在家时,便喝喝酒、睡睡觉、谈谈心,一切生活都是那么的随意、恬淡、知足。自居易在很多诗歌都表达出对官场的淡泊,如: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早年薄有烟霞志,岁晚深谙世俗情。已许虎溪云里卧,不争龙尾道前行。从兹耳界应清浮,免见啾啾毁誉声。@(《重题》其一)第一句就表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在山林隐居的生活感到十分欣喜,可以说是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88卷22.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16卷l。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卷1.④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1卷6.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5卷6.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42卷16. 第二章自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无官一身轻”,从此落得个清静、自在。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蔗看。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①(《重题》其三)诗中写出了只要“心泰身宁"便是最好的栖居之地,“故乡何独在长安",这里的“长安"指官场,何必要置身官场之中呢?庐山便是最好的逃脱对“名”的追求的地方,在这里“日高睡足犹慵起"、“香炉峰雪拨蔗看”,生活是何等悠闲、惬意!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岂止形骸同土木?兼将寿夭任乾坤。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云何足论?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门馆未酬恩!②(《重题》其四)诗人在首句就表明从此内心就远离宦途,口中再也不言朝政之事,把生死赋予乾坤,官场之事对诗人而言,都是身外浮云,何足挂齿!爱尔兰作家萧伯纳享年九十五岁,他曾说过六十岁才是真正的人生,意思是指,人在六十岁退休以后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随心所欲的生活,我们的大诗人自居易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黑花满眼丝满头,早衰因病病因愁。宦途气味已谙尽,五十不休何El休?@(《自问》)意思是说我已经年老,眼睛花了,头发也自了,我提前衰老是因为生病,而生病却缘于心中的无数忧愁。哎,这么多年,我久居官场,已深深地了解官场倾轧、宦海沉浮,决定退出官场,而此时我已年近花甲,此时不退更待何时?(--)“随富随贫且欢乐’’——对金钱的知足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④,现代有句俗语叫:有钱能使鬼推磨,这都说出了金钱的重要性,,金钱对人的诱惑之大,以至于古往今来,很多人利欲熏心,为了得到利益而不择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342卷16.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42卷16.⑨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14卷19.④司马迂著.史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575卷129.41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手段、人将不人。自居易一生为官,常年拿俸禄,他对于金钱又是怎么看待的呢?白居易为官清廉,他只靠合法的俸禄来维持生活,并非热衷于富贵、奢华生活,他对富贵的理解是“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①(《闲居》),细读白居易的诗作,他在提到俸禄时偶尔还为官闲却坐享厚禄感到惭愧,这无不体现出诗人知足保和的乐观心态。例如,白居易刚入仕途时所拿的俸禄是“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起、吕二炅、吕四颍、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方。时为校书郎》),对于现在的“月光族"来说,白居易可以说是“月余族",每个月除去开销还有盈余,可以看出自居易对于拿到手的俸禄显然是很知足、满意。再如《秋居抒怀》:况无治道术,坐受官家禄。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意思是说自己没什么“治道’’的本事,也“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刀,却坐享朝廷的俸禄,每顿都能吃饱,每年都能穿暖,因而感到无比惭愧,自然很容易感到知足、满意,从这一点上更是说明了自居易对金钱的无欲。随着自居易官职的升高,他拿的俸禄也越来越多,当他当上平生最高官职太子少傅时,俸禄是“月俸百千官二品”④(《和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面对如此丰厚的俸禄,自居易自我调侃“朝廷雇我作闲人’’,意思是说当个闲官还拿这么多钱,可见内心对这么高的俸禄还是心满意足的。自居易在许多诗作中都提到他拿的俸禄,如《再授宾客分司》、《和自劝》、《观刈麦》等,自居易在为官期间为何敢于“晒工资"?是为了炫富吗?当然不’是,“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对酒》),他显然在诗中明志:富贵、贫穷都不是欢乐的关键因素,最主要的是要笑口常开,这才是欢乐的源泉。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III卷6.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1卷5.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9卷5.④顾学额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37卷33.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1卷10.42 第二章白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综上所述,白居易对于名利的淡泊,不仅仅是出于内心的无欲,更是一种超脱世俗诱惑和困扰,豁达客观地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生存智慧,正如他自己所言:“尽日方寸间,澹然无所欲”①(《秋居抒怀》)。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来谈自居易的名利观:“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闲坐看书,贻诸少年》),我想,不仅可以帮助现代人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引导人们以一种淡泊、知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质量并充满快乐,这对于现代人认识养生的本质具有现实启发意义。二、“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比下有余《论语·雍也》说N-“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③意思指,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但颜回却自得其乐,真是贤德啊!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境界,也是自居易所倡导的生活哲学。同样,在自居易看来,“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嫒身’’④(《自咏》),可见自居易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极低,他认为能充饥就是美食,可蔽体就能暖身,能容膝便能安居,“苟免饥寒外,馀物皆浮云”@(《初除户曹,喜而言志》),即只要能吃饱、穿暖便别无所求了。自居易经常将自己与古人颜回相比: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静室深下蔗,小庭新扫地。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夏日闲放》)意思是说诗人到了暑天便不出门,在家听着美曲、赏着美景,乘凉休息。午餐有荤食,夏服有蕉纱,这样饱食安眠的日子,如果跟“箪瓢人"颜回比起来,那真是太富贵啦,可见自居易对富贵的要求有多低:“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永崇里观居》),只要衣食无忧就是富贵了。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9卷5.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23卷36.③(春秋)孔丘著.季景书主编.论语【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52.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27卷27.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8卷5.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15卷36.⑦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3卷5.43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白居易还爱将自己与农民比: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①(《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中写诗人用绫作材料新制了一件御寒的袄子,当早晨拥着晒太阳,晚上披着在雪地闲步时,倍感暖和,不由得联想到老百姓“多寒无可救",他们可能都衣不蔽体,更不用说御寒了,心中不禁可怜老百姓们生活之贫苦,仿佛耳朵里都听到他们忍饥挨冻的瑟瑟发抖之声,恨不得做一件“长万丈"的大裘衣,把整个洛阳城都盖起来,供百姓防寒御暖。又如《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②当诗人看到在炎炎夏日、烈日当头,妇女抱着孩子在捡麦穗,男人们在田地里割麦子的情景,听到他们说家里的粮食已经被沉重的赋税征完,不得已在捡拾麦穗充饥时,对比自己所拿并有盈余的俸禄,感到无比惭愧,可见,作为朝廷官员的白居易,这种难能可贵的与贫苦-农民相比的思想实属难得,这也是他知足常乐的重要原因。自居易在物质生活上总是比下有余,所以才知足常乐,正如他在《狂言示诸蛭》中所说: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49卷28.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卷1.“ 第二章白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选。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媛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傍观愚亦见,当己贤多失。不敢论他人,狂言示诸蛭。①在自居易看来,他与一般入相比,能识字、作文、为官、无病、吃饱、穿暖、有地方住、出行有马骑等就已经十分知足了;同时,他也认识到像他一样有这样生活条件的人,十中有七人,但像他这样有着一颗“知足心”的人,却百无一人。由此可见,比下有余并不是带给作者以消极厌世的人生态度,而是让自居易始终保持知足、愉快的心境,从内在养心达到外在养身的效果。我想,对于现代人而言,当我们始终关注比上不足的同时,不妨适当地比下有余,调整一下焦躁、烦恼的心态,这样才会笑口常开、知足常乐。三、“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保持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所保持的一种心态。这种平常的心态,说到容易,做到却很难,尤其当我们面对成功或失败、面对名利诱惑时,可见平常心应该是具备一定修养才可以经常持有的,是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事态度,即无为、无争、不贪、知足。只有用平常心来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圆(《岳阳楼记》),笑看风云,才能领悟到养生的真谛。自居易就是一位常保平常心的养生大家。他一生为官,无论升迁还是贬谪,无论是留在繁华的京城还是居住在荒僻之地,他都能从容面对、处之泰然,表现地乐观旷达。年过四十的自居易曾在《自诲》一诗中表达出其达观、超然的生存智慧:‘乐天乐天,可不大哀!汝胡不惩往而念来?人生百岁七十稀,设使与汝七十期;汝今年已四十四,却后二十六年能几时?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89卷28.②刘允声、彭格人合编.古诗文译注【M】.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2:105.45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汝不思二十五六年来?疾速倏忽如一寐。往日来日皆瞥然,胡为自苦於其间?乐天乐天,可不大哀!而今而后,汝宜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妄忧;病则卧,死则休。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绑,汝何拾此而去,自取其遑遑。遑遑兮欲安往哉?乐天乐天归去来!①题目叫“自诲’’就是指自己的感悟,诗人在诗中自我劝勉和鼓励,劝自己不要太伤心,人的一生如以百岁为计的话,能活到七十就很稀少了,假使自己能活到七十的话,现在已经四十四,往后只有二十六年的时光了,人生已走了将近三分之二,如白驹过隙、忽如一梦,在往后的岁月里,诗人饿了就吃,渴了就喝,白天就醒,晚上就睡,没有大喜,也忘却忧愁,病了就躺,死了就算,一切平平淡淡,乐天而来,乐天而去。可见,自居易对现实的牵累总能理性地加以摆脱,达观的看透生死:“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达哉乐天行》),一个连生死都能达观面对的人,对待现实的一切,怎能不平常心待之?佛家所言,人的各个系统的疾病都是因人内心贪、嗔、痴的欲望引起,贪、嗔、痴被看作是佛教众生修行的“三毒”。自居易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他曾说“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病中五绝》其四),可见,白居易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才是治疗自身疾病的最终解铃者:“平生尚恬旷,老大宜安适’’@(<昭国闲居》),也就是说只有内心恬静、旷达,年老后才能活得安稳、舒适一。又如他在《池上篇》所言:十歆之宅,五歆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舷。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84卷38.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27卷36.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84卷38.④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5卷6. 第二章白居易养生诗的分类及解析时引一盔,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这是自居易在大和四年,59岁时所写的一首长诗,诗中写到无所谓“土狭”、“地偏”,只要能“容膝”、“息肩"即可,对于物质生活的好与不好,不在于物质本身,而在于人的内心是否“识分知足"。在诗人看来,有自然美景作陪、有“妻孥"为伴,这样的日子便“优哉游哉",终老一生了。自居易的这种平常心对待生活的态度,是贯穿其整个人生的,诚如他自己所言“外适内和,体宁心恬’’@(《草堂记》)。综上所言,自居易一生尤为注重内在的无欲养生:“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夏日读直,寄萧侍郎》),他认为人只有做到了“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养拙》),才能实现“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永崇里观居》)。纵观自居易的养生疗法,无论是外在的饮食养生、交友养生、亦或休闲养生,都是以内在的无欲养生为旨趣,注重由内在养心外化为外在养身,做到了内外兼修,因而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代,迈着多病的步伐,走过了人生的七十五个春秋,成为唐代当之无愧的诗坛寿星。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50卷69。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33卷4l。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7卷5.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9卷5.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93卷5.47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第三章白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自居易以诗名世,与李白、杜甫齐名,是一位才情丰富的多产的诗人。随着中唐的文化转型,文学也随着时代的大趋势走向世俗化,自居易诗歌重写实、尚通俗的写作倾向正体现了这一文学新思潮。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①的诗歌主张,强调诗歌创作应关注并反映现实。白居易曾经给诗歌下过简明的定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②(《与元九书》),可见情感是自居易诗歌创作的根本。此外他还提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③(《新乐府》并序),即诗歌语言要浅显易懂、质朴流畅,诗歌内容要真实可信,这样才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纵观自居易的养生诗作,体现着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一个关于艺术独创性的概念,它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显示的艺术特色和艺术独创性的总和。没有独创就无所谓风格,正如马克思所说,“风格就是人"④。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自居易养生诗的艺术风格。第一节自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色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而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们在作品中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指诗文的文风辞藻。白居易是一个众体兼擅的诗人,江进之在‘雪涛小书评唐》中指出:“白香山诗⋯⋯.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名日‘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翁方纲进一步指出:“白公之为广大教化主,实其诗合赋比兴之全体,合风雅颂之诸体,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59卷45.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59卷45.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2卷3.④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254卷4.⑤转引自陈友琴编著.‘自居易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226.48 第三章白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他家所不能奄有也。”①可见白居易对诗歌体制运用自如,从不模仿他人,而是善于用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概念的人。细数自居易的养生诗,发现有五言古体、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古体、七言律诗等,其中五言古体居多,如《仲夏斋戒月》: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菹。自觉心骨爽,行起身翩翩。始知绝粒人,四体更轻便。初能脱病患,久必成神仙。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常疑此说谬,今乃知其然。我年过半百,气衰神不全。已垂两鬓丝,难补三丹田。但减荤血味,稍结清净缘。脱巾且修养,聊以终天年。②这是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吃素食养生的诗歌。诗歌采用五古这一体裁写出了诗人在“仲夏’’即阴历五月斋戒,一个月都没有吃“腥擅"之食物,感觉到“心骨爽"、“身翩翩",于是坚定地认为常吃素必能“脱病患”、“久成仙"。接着感慨自己已“年过半百’’,两鬓斑白、气色衰老且神志不清,唯一能延长寿命、颐养天年的方法就是“减荤血味",“脱巾修养"。再如《咏拙》:所禀有巧拙,不可改者性。所赋有厚薄,不可移者命。我性拙且意,我命薄且屯;问我何以知?所知良有因。亦曾举两足,学人踏红尘;从兹知性拙,不解转如轮。亦曾奋六翮,高飞到青云;从兹知命薄,摧落不逡巡。慕贵而厌贱,乐富而恶贫;同出天地问,我岂异於人?性命苟如此,反则成苦辛。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葺茅为我庐,编蓬为我门。缝布作袍被,种谷充盘飧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优哉复游哉.聊以终吾身。@这是自居易写的一首关于无欲养生的诗歌。诗歌同样采用五古体裁信手拈来、随意而作,写到自己思想上从兼济向独善的转变,安分知足,“虽穷每欣欣”,即使穷困但内心却欣然无求,有屋住、有衣穿、有饭吃,闲时有书读、有鱼钓,这样的日子便“优哉”,“聊以终吾身”,即可以安享天年,别无他求了。①赵执信、翁方纲著.‘谈龙录·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42.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0卷8.③顾学颧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9卷6.49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自居易养生诗中采用五古体裁的还有很多,如《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喜陈兄至》、《山中独吟》、《小阁闲坐》、《东园玩菊》等。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为何爱采用五古体裁呢?赵翼在《瓯北诗话》中道出了原委:“中唐以后,诗人皆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惟香山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切,得一篇辄爱一篇,几乎不想释手。盖香山主于用意,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于古诗,则惟意之所之,辨才无碍。"①这说明白居易有意作古诗,打破当时人们对诗歌创作体裁的偏好,力图创新、求变。因此,他在创作诗歌时不拘泥于格律,形式上比较自由,给人以“不律不古,自成片段”的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居易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思想。第二节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题材,指表现作品主题所用的材料。中唐时期,诗坛创作以韩白为坐标出现分野,相对于韩愈的不平则鸣、奇绝险异,白居易则更注重修身养性、自我调节,正如他在《读道德经》中宣称的那样:“只有一身宜爱护"@,这直接影响到自居易养生诗创作的选材。一、选材的日常化、生活化细观白居易的养生诗,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吟咏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选材趋向日常化、生活化,描写的景多是身边的溪水、山头、小草、野花,而非名山大川,所咏的物多是日常所食所穿所用之物,如蔬食、琴二书等,正如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所说:“他们的兴趣,已不再:=写生民疾苦,飘’而完全转向写身边琐事了。’’@.:歹—,、.’’自居易“无材不入诗”,他平日里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我们都能在白诗里一目了然。他斋戒时会作诗,把自己斋戒时的饮食、感受等写在诗里,如“荤腥每断斋居月,香火常亲宴坐时”④(《斋月静居》),“自党心骨爽,行起身翩翩"@(《仲夏斋戒月》)等:他闲暇读书时会作诗,把自己读谁的书、读①转引自蹇长春.试论自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J】.社会科学,1980,(2):80~83.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HI.北京:中华书局,1979,857卷37.③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241.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HI.北京:中华书局,1979,582卷26.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0卷8. 第三章自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过的感受都写在诗里,如《读谢灵运诗》、《读老子》、《读庄子》等;家里新开一池塘他也作诗,如《草堂前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等;就连晚起、夜坐、晒太阳、沐浴、梳头这样平凡的生活细节都能在自居易养生诗中屡屡见到,如“烂漫朝眠后,频伸晚起时⋯⋯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①(《晚起》),“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②(《闲眠》)等。不仅如此,自居易还把闲暇无所事事的一天生活写于诗中,如《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枕前看鹤浴,床下见鱼游。洞户斜开扇,疏帘半上钩。紫浮萍泛泛,碧亚竹修修。读罢书仍展,棋终局未收。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麓雨晚初霁,窗风凉欲休。谁能伴老尹,时复一闲游?@诗中就是写诗人闲暇时,卧在枕前看白鹤在池塘里沐浴,鱼儿在水里游玩,欣赏翠竹的美丽,边读书边赏景,困了就喝杯茶,愁了就喝杯酒,时而听听雨声、风声,一天就这样不经意的过去,日子虽然平淡无奇,诗人却悠然自得。清人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评价白居易是“家人琐语”④。诚然,自居易的养生诗里没有了崇高的爱国热情,没有了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更没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写的都是诗人在闲暇时光所从事的自己喜爱的活动:喝茶、饮酒、赏花、听琴、看书等,甚至无事可做时吃饭、睡觉,他都会认真地感受、体味并写入诗中,虽然这些选材不能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扉,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诗人最真实、生动而具体的生活体验。二、表现生活的诗意化德国诗人赫尔德林曾说过:“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晚年的海德格尔看到这句话时也骤然醒悟,何谓诗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六),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最本质的追求。诗意就是静静地享受生活中的阳光雨露、点点滴滴,诗意就是静下心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诗意地栖居着的养生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41卷28.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49卷37.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H】.北京:中华书局,1979:645卷28.④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013.⑤转引自杨伟祖.诗意地栖居:平衡和谐充满爱的生命状态【J】.人与自然,2012,129(11).⑥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9卷3.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大家。自居易的养生诗“诱於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①(《与元九书》),他把“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丧所经所遇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开卷而尽可知也”②(《醉吟先生墓志铭》),使这些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平凡而细致生活中的诗情画意。白居易性格乐观、豁达,一生喜好交友。当他给友人备下了酒,想邀请朋友来小聚时,在邀请诗中写N-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盔无?@(《问刘十九》)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刘十九而言,除了有美酒、泥炉和欲雪的黄昏外,更有着友人自居易的深情,那种渴望把酒言欢的友谊,当然令人神往和心醉,诗中有酒,但诗本身比酒更醇浓。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自居易的邀请诗后,定会立刻前往相会,于是,两位好友围着火炉,促膝长谈、放歌豪饮,也许室外正飘着漫天的雪花,但室内却是那样的温暖、明亮。这样平常的邀请友人小聚的生活场景,我们现代人最普遍的邀请方式是发个短信,内容大抵是“繇,您好!今晚X时X分邀请您在酸饭店小聚,恭候光临",千篇一律,毫无友人聚餐的情趣。而在白居易眼里,如此平常的生活小事却被他描绘地那么地富有诗意和生活情趣,顿时让我们感受到原来我们平时循规蹈矩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原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自居易表现生活的诗意化在于善于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连沐浴、梳头如此平常之事在自居易眼里都极富诗意。如《新沐浴》中写到沐浴前弘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半酣半饱时,四体春悠悠”④,连沐浴都变得如此美好!可见自居易是位生活品位极高的养生大家。面对年华老去,他也能诗意面对,如《自咏老身,示诸家属》中所写:寿及七十五,俸君五十千。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家居虽获漫落,眷属幸团圆.置榻素屏下,移炉青帐前。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65卷45.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03卷71.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H】.北京:中华书局,1979-356卷17.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17卷36. 第三章白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面对“古来稀”的岁数,白居易仍诗意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有妻相伴,有甥侄在膝下,有美粥可尝,想看书就让孙子们读给他听,想写诗就提笔而作,想休息了就晒着太阳拥被而眠⋯⋯,过着这样的生活,老又何忧!这让我不禁想到现代一首流行歌曲里的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原来人也可以很优雅地老去。第三节自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自居易养生诗的语言平淡而有思致,力求避开奇险怪涩之语,尽量选用朗朗上口、朴实通俗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读来清新爽口,仿佛诗人就端坐在对面给我们讲故事、唠家常般亲切,毫无距离感和陌生感,并且发人深省。正如叶燮在《原诗》中所说:“言浅而深,意微而显,此风人之能事也。"@一、喜用口语自居易的养生诗几乎“无稍晦之词”@,语言明白晓畅、平易浅显,这主要表现在以口语如诗,“传为老妪能晓"④(叶燮《原诗》),像“每因"、“渐觉”、“不如"、“食来"、“不必"、“还有"、“可以"、“只有"等口语在白居易养生诗中随处可见。“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其一)、“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其二)这两句诗就用到了口语“应是’’、“只有",自居易在沐浴时有感而发,认为自己年老色衰、头发半秃的原因应该是由于烦恼过多引起气血不足而致,那么该如何延缓衰老,使自己长命百岁呢?只有皈依佛教,才能拜托衰老、苦难和厄运。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⑦(《适意二首》其二)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55卷37.②转引自蹇长春.试论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J】.社会科学,1980,(2):80~83。③赵翼著.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6.④转引自蹇长春.试论自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J】.社会科学,1980,(2):80~83.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05卷10.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05卷10.⑦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1卷6.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这句诗用到口语“自从",诗人写到经历了十年的宦海沉浮,终于消尽内心为官致仕的抱负,自从返回田园生活中,顿时觉得无忧虑也无愧疚。先生老去饮无兴,居士病来闲有馀。。犹觉醉吟多放选,不如禅坐更清虚。①(《改业》)这句诗用到口语“犹觉”、“不如",写诗人年老体衰、赋闲在家,觉得喝酒、吟唱太放纵逸乐,不如学习“禅坐"更显得清静虚妄。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夸诗。@(《斋月静居》)这句诗用到口语“忽忽’’、“些些’’,写诗人在斋戒之月心静无思,有时候爱睡睡觉,有时候爱吟唱诗歌。以上这些口语在白诗中比比皆是,都是来自于当时下层百姓口中的语言,白居易往往用大众化、口语话的语言作诗,脱口而出、如话家常,这也正体现了白居易作诗的标准“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自居易刻意用这种平白如话、浅切言情的语言力避中唐诗坛奇险怪异的诗风,表达了其真率自然、力去矫饰的平易诗风。二、语近思深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这就是所谓的淡处藏美丽,处处著功夫。自居易的养生诗语言虽通俗浅切,但却在平凡的语言之中蕴藏了深厚的生活哲理、处世哲学。一自居易是一个有着兼济天下思想,且“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④的现实主义诗人,当面对仕途失意、壮志未酬的现实处境,他并没有消极颓废、一蹶不振,而是很好地拿捏进退、懂得取舍、自我圆通,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乐天知命、开朗豁达。当诗人身居洛阳,位在闲职时,“闲’’便成为这一时期生活的最大特点,诗人自称“洛阳多闲客,其中我最闲"@(《登天宫阁》)作为专门做了几首以闲为题的诗歌咏之。如诗人在大和三年(829)作《咏闲》:但有闲销日,都无事系怀.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1.北京:中华书局,1979:804卷35.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82卷26.③(清)刘熙载撰.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5卷2.④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卷1.⑤(清)彭定求编.全唐诗【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2788 第三章自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树合阴交户,池分水夹阶。就中今夜好,风月似江淮。①这首诗就短短八句话,写诗人在闲暇之时“无事系怀",早上一直睡到客人来才起,午饭也吃得和僧人斋饭一样简单、素朴;闲来无事就欣赏门前的绿树、庭前的池水和夜晚的风月。从字面上看就是诗人写他一天的生活状态,即所睡、所吃、所见、所感,但就是这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却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发人深思:何为生活?人究竟该怎样活着?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候,当我们一直努力工作、拼命挣钱为了满足住大房、开好车等一系列物质追求时,我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便认为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对比白居易的生活状态,我不禁羞愧万分。原来生活真的可以很简单,平平淡淡才是真。所谓生活就是指生动地活着,而幸福生活的标准不在于物质欲望是否得到满足,源于人内心的恬淡、知足。知足常乐,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诗人紧接着在大和八年(834)又写了《喜闲》: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圆在会昌二年(842)又写了《闲乐》:坐安卧稳舆平肩,倚杖披衫绕四边。空腹三盔卯后酒,曲肱一觉醉中眠。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从以上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得乐且乐、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而这种韵味盎然,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歌正是言淡而情浓、语近而思深。自居易很多养生诗没有大红大绿的景物,也没有喧闹嘈杂的市声,只有清风、明月等,在幽淡平和的语言中寄寓了一份高雅别致酌情怀,令人怦然心动。如《友人夜访》:麓间清风簟,松下明月盔: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11卷27.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18卷31.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11卷35.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幽意正如此,况乃故人来?④诗歌用平和浅淡的语言描绘出友人来访的喜悦之情:清风轻轻地吹拂着簟帘,诗人在皓月当空的松树下饮酒赏月,在如此幽静闲适的氛围下,又听闻古人来访,话叙衷肠,又是何等顺心惬意啊!细细品读,“竟El有馀清”②(《听弹(古渌水)》),让我不禁联想到周华健所唱的《朋友》:“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纵观白居易的养生诗,用的是平语常字,淡淡写来,虽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言浅而思深,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对人生的思考。与浓墨重彩的诗篇相比,更显得淡雅秀朗、含蕴无穷。第四节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白居易养生诗中借酒、茶、琴、书、松、竹、莲等物象表现了其闲逸的情趣,使这样意象都赋予“人格化”的特征。一、“酒"是诗人不离不弃的伴侣酒是白居易无言的伴侣,无论诗人处在人生的哪一阶段哪一时期,酒都如影随形,朝夕相伴,白居易的一生是有酒相伴的一生。他爱酒、酿酒、赞酒、吟酒、醉酒,酒伴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酒是诗人消愁解忧的伴侣。当愁苦来袭时,诗人就想到了酒,在酒的默默相伴中,诗人纷繁的思绪逐渐化解变得安静、恬和。如“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闻新蝉赠刘二十八》),“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④(《秋江送客》),“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能沃烦虑销,能陶性情出"@(《对酒》),即使李白说到“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但自居埸仍借酒聊以自慰,获得暂时的解脱,已足矣。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0卷6.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n】.北京:中华书局,1979:96卷5.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87卷26.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83卷9.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58卷17.⑥‘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30. 第三章白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酒是诗人会友的伴侣。自居易一生朋友众多、待友真诚、挚友情深,当与友‘人相聚时总是把酒言欢、吟诗唱和。如《自题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中借“春风小楹三升酒"①邀请友人来小聚;诗人还常常携酒会友,如“不挈一壶相就醉,若为将老度残春”②(《携酒往朗之庄居同饮》):在友人聚会上更是以酒助兴,如“密座移红毯,酡颜照绿杯。双娥留且住,五马任先回。醉耳歌催醒,愁眉笑引开。平生少年兴,临老暂重来。"@(《醉中戏赠郑使君》),诗中描绘出了有酒做媒使得朋友相聚时气氛十分融洽、热闹。酒是诗人怡情的伴侣。当诗人一人独处时,与酒为伴,借酒颐养性情,如“厨香炊黍调和酒,窗暖安弦拂拭琴。老去生涯只如此,更无余事可劳心。"④(《偶吟二首》其二);诗人还亲自酿酒怡情,如“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捧疑明水从空化,饮似阳和满腹春.色洞玉壶无表里,光摇金盏有精神。"@(《咏家酝十韵》)。酒是诗人患难与共的伴侣。当诗人身处贬谪之地时,酒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诗人左右,无言地分担苦楚、消磨寂寞,诗人在酒的慰藉中重新审视自我,思考人生,收获了乐观与旷达。如“况是血肉身,安能长强健?人心苦迷执,慕贵忧贫贱。愁色常在眉,欢容不上面。况吾头半白,把镜非不见。何必花下杯,更待他人劝?"@(《:花下对酒二首》其二),诗人在酒的相伴中看到了生命的本质:“况是血肉身,安能长强健?人心苦迷执,慕贵忧贫贱",于是从容而坦然的举起酒杯,不需旁人来劝。’二、“茶"是诗人浮云不系的良师益友自居易一生嗜茶、懂茶,自称“别茶人",他的一生是如何达到“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⑦(李忱《吊自居易》)的超然境界呢?这在自居易饮茶养生诗里便能找到答案。当自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思想上经历重大的转变,他在《重题新居东壁》中表达了对人生的重新认识: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589卷26.②顾学颈校点.自居易集【_】.北京:中华书局,1979-356卷17.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45卷16.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H】.北京:中华书局,1979:620卷27.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597卷36.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14卷19.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1.北京:中华书局,1960:49卷4.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长松树下小溪头,班鹿胎中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糜林鹤是交游。云生润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①可见,是茶和大自然治愈了白居易心头的创伤,让他认识到“苟免饥寒外,馀物皆浮云”②(《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自此之后便“无复长安心”③(《食饱》),“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④(《养拙》)自此之后,自居易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情,以茶修身养性,以茶涤清心灵。“蜀荼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殴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蜀茶》),“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荼。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吟元郎中自鬃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荼人。”⑦(《山泉煎茶有怀》晚年的白居易更是以茶自娱,他从茶中参悟了人生哲理,把茶视为“穷通行止长相伴”@(《琴茶》)的良师益友,因此才能在宦海沉浮中超然于事外,不烦恼于名利欲望,不迷恋于滚滚红尘,自居易在品茶写诗中启迪心情。三、“琴’’是诗人高山流水般的知音自居易在《北窗三友》中最先提到的“三友"之一:“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可见琴在诗人心目当中位置之重要。自居易精通音乐,善于以琴养生,听琴、弹琴已成为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他看来,“掩琴坐空庭⋯⋯犹得心平和"@(《寄崔少监》),即弹琴可以净化心灵,使原本浮躁的内心变得安静、平和;当他无所事事时,也会“琴聊以自娱"n(《松斋自题》);自居易晚年得了风疾,古琴更是诗人心灵的安慰,时时离不开琴的相伴,正如他在《好听琴》中所言: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73卷25.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8卷5.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9卷8.④顾学颌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99卷5.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86卷14.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02卷19.⑦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30卷20.⑧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56卷25.⑨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5卷29.⑩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72卷21.11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21.北京:中华书局,1979:96卷5. 第三章白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琴者,情也,可见琴能养疾,琴能畅通人的性情,令人消除烦忧,心绪变得安宁,胸襟变得开阔,人自然变得乐观豁达,从而达到“清畅堪销疾"的治病之本的效果。四、“松、竹、莲”是诗人人格的写照自居易一生“野性爱栽植"②(《东溪种柳》)。世界上花树万千,自居易养生诗中为何多见“松、竹、莲"呢?这些是自居易特别喜爱的植物,可以说是白居易人格的写照。松与竹经冬不凋,因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岁寒三友"。诗人每到一处,总爱在自家庭院前、池塘边和房屋四周栽植松、竹来装点居处。爱一样东西总是有理由的,所谓“托物言志’’,诗人栽植松、竹正是以“松、竹’’自喻,象征着自己人格的正直、坚贞。如《栽松二首》其二中说: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诗人称松为“君",名为写松,实则写自己,寓示自己同松一般迎风傲雪、昂首挺立的高风亮节。又如《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蔓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0风霜侵不得.④.鼍诗中以秋竹喻友人以及自喻,寓示自己像秋竹般孤傲正直,不为外物所扰,象征自己坚贞的品格以及高洁不俗的志趣。白居易不仅爱植松、竹,而且喜欢脱俗的白莲,他“嫌红种白莲"@(《忆洛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17卷23.②(清)彭定求编.全唐诗【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2624.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4卷10.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卷1.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I.北京:中华书局,1979:556卷25.59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中所居》),还把园中小池称作“白莲池”,并在许多诗中写到白莲,如“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逼"①(《白莲池泛沉舟》)i“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演。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感白莲花》),“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③(《六年秋,重题白莲》)等,白莲这一意象正象征诗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爱莲说》)的高洁人格品性。此外,白居易所喜好栽植的松、竹、白莲都属于冷色调,从色彩学的角度上来看,冷色调的景物往往会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可见自居易正是融情于景,借这些景物来表达自己渴望安宁、静谧的闲适生活和幽趣。综上所述,自居易借以上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人的生活,装点了诗人的庭院,排遣了诗人的寂寞,更是寄托了诗人尽情享受自然恬淡生活的养生旨趣。第五节自居易养生诗的情感和情调特色白居易的养生诗用通俗浅切的语言,描写了普通的日常生活,流露出诗人作为一个世俗之人的真情与实感,吟咏出普通人平凡、实在的生活状态,诗歌里没有高谈阔论,总是贴近生活,表现了闲情逸志和淡泊悠闲的情调。一、直抒胸臆所谓“风格即人",白居易率真的性格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即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诗人总是在诗中直抒胸臆、力去矫饰,尽情挥洒自己的喜怒哀乐。正如赵翼所称,白居易诗几乎“无不迭之隐”。@元稹是自居易一生情同手足的挚友,自居易在许多交友养生的诗歌中表达出了对元稹的深厚友谊,如《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12卷27.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3卷29.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111.北京:中华书局,1979:601卷26.④高克勤编著.北宋散文111.上海:上海书店,2000:33.⑤赵翼著.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6.60 第三章自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①诗歌大意是写花开时,我和李十一一同醉酒来消除春之愁绪,醉酒后折了花枝当作喝酒的筹码。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常见,屈指算来,元九你今天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吧。白居易写此诗时可谓是即席拈来,不假雕琢,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直接在结尾“计程今日到梁州"中倾泻而出、毫无掩饰。诗人思念挚友,便常在心里计算对方的行程,这首诗正体现出了诗人深情所注、自然流露的实意常情。自居易情感的直接流露经常表现在诗的题目中,如《冬日早起闲咏》、《自诲》、《适意二首》、《思旧》、《叹老三首》等,这里以《喜陈兄至》为例:黄鸟啼欲歇,青梅结半成:坐怜春物尽,起入东园行。携觞懒独酌,忽闻叩门声。闲人犹喜至,何况是陈兄?从容尽日语,稠叠长年情。勿轻一盏酒,可以话平生。②此诗不论从题目中的“喜"字还是内容上“犹喜"、“何况”二词,都直接表达出诗人对好友不期而至感到欣喜若狂,于是兴致高昂,斟满酒杯与友人开怀畅饮、促膝长谈,心中的千言万语也随着酒香的弥漫而娓娓道来,有酒有友,于是乎“可以话平生"。白居易情感的直露还表现在他许多无欲养生诗里,如“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感时》),“吾亦适所愿,求闲而得闲"④(《小阁闲坐》),“尽日方寸间,澹然无所欲”@(《秋居抒怀》等。自居易或喜或悲,或忧或愁,或闲淡知足,或寂寞惆怅,或酒后洋狂,或醒后慵懒⋯⋯这一切的真情实感无不体现在其养生诗中,白居易的养生诗仿佛一架时间机器,让我们穿越千年,看到了真实、丰满的自居易。二、情调淡泊悠闲自居易是唐代极富生活品味的大诗人,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总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充满闲情逸致,也正因如此,自居易拖着多病的身躯走过了人生的七十五个春秋,成为唐代诗坛当之无愧的寿星。纵观其养生诗,可见白①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I卷14.②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H】.北京:中华书局,1979."125卷6.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2卷4.④顾学额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14卷36.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9卷5.61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居易深谙养生之道,他遵循外在的养生实践,如饮酒、品茶、吃素食和粗食等,但他更注重内在的养心,他通过内心的淡泊无欲来颐养性情,延长寿命。因此,白居易的很多养生诗都表现出情调的淡泊悠闲,这在其休闲养生诗中表现地尤为突出。如《春眠》一诗:新浴支体畅,独寝神魂安;沉因夜深坐,遂成日高眠。春被薄亦暖,朝窗深更闲;却忘人间事,似得枕上仙。至适无梦想,大和难名言;全胜彭泽醉,欲敌曹溪禅。何物呼我觉?伯劳声关关。起来妻子笑,生计春茫然。①诗中写到诗人刚刚沐浴之后肢体舒畅,因深夜打坐,白天太阳老高了仍在拥被春眠,仿佛忘却了人间所有烦恼之事,快活似神仙。是什么把我的美梦搅醒了,醒来一看原来是伯劳鸟在不停地啼叫。起来后妻子笑着说称“生计春茫然"。从诗中可见,就是平日里普通的春眠在作者眼里都显得那么悠闲自在、其乐融融。又如《闲居》: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独啸晚风前,何人知此意。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谁能从我游,使君心无事。国诗人在闲日里紧闭门户,“静扫松下地",在徐徐的晚风前“独啸”,有谁能明白我的内心呢?尽日坐在家里望着门前的山,困了就枕而睡,谁能同我一同游玩,可以“使君心无事”。再如“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快活》),“平生尚恬旷,老大宜安适"④(《昭国闲居》),“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咏拙》),“即可畅情性,亦足傲光阴”@(《食饱》)等诗句都体现出情调的淡泊悠闲,让人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闲情逸致。综上所述,白居易养生诗的写作特色与自居易整体诗风一脉相承:众体兼擅、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⑤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北京1.北京】.北京中华书局97962110卷6.853卷37.599卷36.125卷6.119卷6.159卷8. 第三章自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诗风平易、真率自然、语近思深,表现了“俊才达士的通脱自在”①,客观上体现了中和之美、闲淡之风。自居易作诗才华横溢、敢于创新、技巧纯熟而富于变化,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无愧于中唐诗坛领袖的称号。然而人非圣贤,自居易的些许养生诗也略有瑕疵。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应该具有一种含蓄之美,表达委婉、言不尽意,给人以无穷的回昧。所以,好的诗歌应该介于表达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但观自居易养生诗,有些作品语言太过直白,缺乏了应有的文采和情韵,显得枯燥乏味,如“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饱食闲坐》),“饥来吞热物,渴来饮寒泉’’④(《思旧》)等诗句,明显缺少了诗味,读来索然无味。然而瑕不掩瑜,自居易作为中唐诗坛才思横溢的大诗人,其诗歌创作上些许瑕疵并非其无力驾驭诗歌语言,因中唐诗坛“以韩白为坐标出现诗坛的分野’’@,白居易是为了践行自己的诗歌主张“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并序)而有意为之,自居易平易的诗风给中唐诗坛带来一股健康、清新的风气,对后世诗歌创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①余恕诚著.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08.②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17外集卷上.③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75卷30.④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4卷29.⑤余恕诚著.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15.⑥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52卷3. 白居易养生诗研究结语“养生”是一个自古以来始终不断的永恒话题,也是对当今生活有现实启发意义的话题。白居易的养生诗仿佛是能穿越千年的月光宝盒,引领笔者走进了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平淡而惬意的生活:“前松后修竹”,“花开将尔当夫人",“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融雪煎香茗”,“日高睡足犹慵起”⋯⋯自居易是位极富生活品味的养生大家,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都能从容坦然地面对,“人间世事何时了,我是世间了事人”,他极尽所能化解内心的忧愁,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地丰富多彩、悠闲惬意。他深谙养生之道:外在养身、内在养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白居易不仅通过饮酒、品茶、吃素食和粗食、交友、读书、听琴等外在养生方式颐养天年,而且还通过内在的淡泊无欲、知足保和、无所执的平常心来修身养性,以内养外,从而使自己多病之躯得以延长,“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安然度过了人生的七十五个春秋,成为唐代当之无愧的诗坛寿星。白居易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但从养生角度来研究白居易者并不多。据此,笔者以当今社会热点话题“养生”为切入点研究自居易诗歌,想来不仅丰富了白居易研究的内容,更是古为今用,从古人身上汲取养生旨趣,让今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领悟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一、著作部分[1]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2]陈友琴.自居易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3]南怀瑾、徐芹庭注译.周易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4]程俊英撰.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春秋】孔丘著.季景书主编.论语[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6][战国]孟子著.任大援、刘丰译注.孟子[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7]石一参著.管子今诠[M].北京:中华书局,1988[8]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9][西汉]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10]李景华著.建安诗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1][三国魏]阮籍著.黄节注.阮步兵咏怀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2][晋]张华著.范宁校证.博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南朝宋]刘义庆撰.丁玉柱等点评.世说新语[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15]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6]《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19][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1[后晋]刘啕等撰.旧唐书(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2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 [23][清]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4][清]赵执信、翁方纲著.《谈龙录·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清]刘熙载撰.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6][清]赵翼著.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7]鲁迅著.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8]余恕诚著.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29]仓阳卿.中国养生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林语堂著.生活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施俊.中国传统养生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7[32]路志峻、田桂菊.中国传统养生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33]刘克智、周淑娴.唐代诗人行为与养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莫励锋.莫励锋评说自居易[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35]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l二、论文部分[1]蹇长春.试论自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J].社会科学,1980,2[2]祝德纯.白居易闲适诗艺术探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9[3]黄根柱.杜甫晚年生活与养生诗话[J].家庭医学,1997,12[4]胥洪泉.白居易与花[J].涪陵师专学报,2000,l[5]谭作文.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儿日]埋田重夫、李寅生.从视力障碍的角度释自居易诗歌中眼疾描写的含义[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张英强.试论白居易诗歌的医药学思想[J].中医文献杂志,2001,4[8]孙昌武.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9]赵荣蔚.论自居易后期闲适诗歌的创作心态[J].阴山学刊,2002,8[10]史昭素.试论自居易闲适诗的分期、内容及艺术特色[J].广州大学学报(社 参考文献会科学版),2002,10[11]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12]翁世勋.漫谈自居易与养生(上)[J].养生月刊,2003,2[13]翁世勋.漫谈自居易与养生(下)[J].养生月刊,2003,3[14]林森.花开将尔当夫人——自居易的花木情结[J].绿化与生活,2003,5[15]赵明正.汉代养生思潮、经学诗教与汉乐府[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16]:文lJ涛.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17]毛妍君.自居易闲适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18]陈龙.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东都洛阳生活[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6[19]贺毅.自居易诗中的养生思想(--)[J].长寿,2006,4[203徐新.自居易诗话养生[J].现代养生,2007,3[21]文雪平.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观问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2]王秀林.唐代士大夫喜欢结交僧徒的原因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23]王文妲论魏晋文人的死亡焦虑和养生意识[J]语文学刊,2007,12[24]陈娜.论自居易的闲适诗[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25]李振刚.自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论文选[C].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3[263袁军煊.自居易病中诗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27]伍婷婷.论自居易的琴诗[J].大众文艺,2010,2[28]闰敬芳.自居易闲适诗中的友情[J].文山学院学报,2010,3[29]陈光玖.从李白人生境界谈养生文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4[30]毛妍君.论白居易闲适诗中渗透的现代休闲思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1]傅艳华.自居易诗歌中花意象解读[J].运城学院学报,2010,667 自居易养生诗研究[32]刘艳萍.浅析自居易的诗酒人生[J].黑河学院学报,2010,8[33]闫茂华、宋喜贵、路长梅.诗经中的饮食与养生文化考究[J].农业考古,2011,1[34]徐艳文.唐宋诗人与茶[J].贵州茶叶,2011,3[35]潘岳、李林洋、卢晓波.浅析唐诗中的养生之道[J].文艺生活,201l,7[36]曾庆鸿.自居易以琴养生[J].养生月刊,2011,1l[37]秦利英.白居易饮酒诗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2[38]贾东梅.自居易的养生诗[J].祝您健康,2012,2[39]杨伟祖.诗意地栖居:平衡和谐充满爱的生命状态[J].人与自然,2012,11 致谢当第一次在周末往返于六安——舍肥途中,我就在抱怨,这样的拼车日子何时才能熬到头啊?历时两年,我在安大文学院研修班修完全部课程并顺利结业时,内心反而有种莫名的失落。同样,当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重拾书本考完英语、学科综合,终于迎来撰写学位论文的时刻,我又在畏惧,我何时才能写完几万字的论文申请答辩啊?放弃了暑假、寒假休息时间撰写论文、几经修改,终于将“答卷"呈现给各位专家时,我的内心也并没有如释重负、大功告成之感。原本迫于工作压力,必须拿到硕士学位才能评职称的目的来安大读在职研究生的我,此时此刻,不禁对自己当初功利性的求学目的产生了深刻地质疑,学习本是一件十分高尚的事儿,难道我来求学的目的就如此庸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的导师陶新民老师曾在研修班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过:“你们来学习进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拿学位、评职称,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自身修养,开阔眼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从而做到世事洞明。"在这里,我由衷地感谢陶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以及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让我在安大的学习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为人、治学的道理。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教研室的同事们,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硕士论文。此外,撰写学位论文对我思想境界也有很大的提升。通过对自居易养生诗的整理和分析,我从养生大师自居易身上看到了他恬淡知足、悠闲惬意的生活理念和乐观豁达的处世哲学。今后,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多陪陪家人和孩子,珍惜身边的拥有,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之美,从而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6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张大玲.双重悖谬中的苍老人生——鲁迅《祝福》之祥林嫂形象文化意蕴解析.科教导刊.2012,3[2]张大玲.略评关于《离骚》结构的“三、二、一"式文章学分析说.科教文汇.2012,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