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

ID:34416863

大小:1.51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5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_第1页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_第2页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_第3页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_第4页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卷第期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一年月凡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吕孝龙提要中国古典美学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它重情感、重伦理、重感性的直觉领悟,它没有西方客观实证的科学精神和度诚信仰的宗教观,、,食却创造了融宇宙人生和历史于一炉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给予中国人的情感与理想以慰藉和寄托。中国古典美学重感性情感的传统与西方美学,,中人的科学精神的融合互补将解开人类的美学之谜并创造出真正科学的生活理想和人格

2、理想。关键词天人合一感性恃感意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行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罕与伦比的古典美学其美学思、、独具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为重情感、重伦理、重想和美学理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天人合一境界的创造,重感性的直觉领悟和审美观照,它缺少西方美学抽象思辨的哲理性和严格实证的科学理性。中国美学理论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充分保留了情感性和形象性,,但缺少语言表达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特性的长处至今其含义朦胧模糊,。令我们洲陶醉但其局限性却令我们忧虑这些特性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基础之上产生的它们和中国文论、中国哲学有什么根深蒂固的联系人们怎样在对其优劣长短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批

3、判地继承这一巨大的精神遗产、这是面临世纪肩负建立新的中国文化中国粉学和中国美学重任的人们所必须深思的。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分工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缺乏充分的发展,所以以农业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十分牢固,它与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融为一体而长期延续下来。在此基础之上,以强调实用理性、血缘情感和经验直觉为特征的中国文化也长期延续下来。中国美学是最能表现中华民族思想方式和情感方式的意识形态,它当然最精微、最集中、。最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美学思想的第一个特征是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谐。天人合一乃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总体世界观,它认

4、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互不外在,二者相类相协,通为一体。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天、地、,因此人生的目的不是去认识和征服宇宙,而是泛爱万人三者一道贯通,“,”物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境界儒家则将天道天理与人道人性作为统一的整体来看待,孔子所提倡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乃是个人对于天道的规、,“,,,”范矩不思而得不思而合的境界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卷也强调人性与天理的统一,及至明代,程朱陆王强调“性即理”或“心即理”,都把天人视为是一体贯通的。,、,这

5、里儒道两家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无需论证的先验公理来阐述的但为什么只是天,天人真的无别吗,人合一而不是天人相分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天理与人性并没有什么相同之处,细察自然的物理与人的生理、心理多有区别之点,而少有共同之处,天人合一有什么科学的恨据它不是显得非常武断而荒涎吗其实不然。科学的观念本来自于西方天人有别的文化精神,正是由于天人有别,才需要分别探讨自然与人,这一方面导致从自然本身客观地研究自然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体系的产生,在这些科学的,、目的和理想是不能介人的,科学与人生观分开另一方面在探讨人的观念中人的感情时候,也强调天人之别,即把人的肉体和灵魂分开,认为人

6、的灵魂不应受肉体的摆布,而要自由地支配自身,由此发展出摆脱了肉体生命的理性精神宗教神学,最后,西方文化在宗教中安顿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这样一种天人相分、天人有别的观念,又必然使西方文化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内在矛盾,它们以个体与群体、、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唯心与唯物、自由与冲突感性与理性与必然等形式表现出来,并使西方人在此种种极端的对立中倍感困惑与痛苦。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由于未将天人相分,当然不会有多少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性,由于农业小生产方式的限制,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自然的探讨,大致停留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范围之内,对自然本体的深人研究是非常不够的。但天人合一观念的核

7、心内容不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而只是一种人生观、它所探讨的乃是人生之道或生命之道,它不是追求外在自然的真理,而是追求内在人生的价值,如果说西方天人之别的文化观念产生科学与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则产生道德与美学。,,,美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求真而是求善美的本质不是合规律而是合目的审美判断不是科学判断而是价值判断。西方文化概念中的科学判断乃是一种认识就认识来说,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它只反映对象的外在形式或内在本质,它只提供客体的知识,但价值判断则不仅注意对象的属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