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

ID:9766478

大小:7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08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_第1页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_第2页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_第3页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_第4页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内容摘要】“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在学术界被广泛运用,但却并未得到学理上的建构与阐析。“观照”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照是在艺术创作中摄取、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途径。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而是审美主体在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的观赏与晤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观照的主要方式,是“仰观俯察”、“远观近察”的“流观”。中国的审美观照方式与传统哲学中的道家、佛学与理学都有某些内在的联系。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韵味与意境,是与其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密切相关的。【关

2、键词】审美观照;观照方式;仰观俯察;远观近察一、“审美观照”的涵义与“观物取象”审美观照,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实践性联系的特殊方式。中国古代诗论、画论中在这方面有十分丰富的资料,却并无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论概括。在当代的美学论著中,多有使用“审美观照”这个概念者,却同样缺少关于“审美观照”这个概念的理论建构。而笔者以为,“审美观照”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基础和当代理论活力的美学理论范畴。无疑地,中国古典美学有着广大而渊深的理论资源,很多资料至今对于艺术创作和当代的中国美学的发展,仍有源源不断的借鉴价值。但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很多

3、概念,尚处于前理论的状态,以一种经验的、未经抽象的形式存在着,如同未经提炼的矿藏。然而,这些概念的存在,却是美学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美学在当代世界美学格局中的地位与突进,有赖于传统文艺美学中的范畴的升华与理论提炼。“审美观照”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什么是“审美观照”?这是应该从学理层面加以厘清的。“观照”是一个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的概念。它的来源出自于佛学。《辞海》中的“观照”辞条说:“观照:佛教指静观世界,以智慧照见事理。”这个辞义是来源于佛学辞典的。丁福保《佛学小辞典》中即说:“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曰观照。”观即“止观”,这就要求主体以般若智慧直观

4、事物,而直接洞照事物的本质。如《坛经》所云:“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菲起诳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道。”指的便是不借助于理性解析的直观体验。而“审美观照”这个范畴在中国古代的美学资料并无直接的存在,更多的是以“观”等说法指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作为审美对象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审美观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摄取、形成审美意象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途径。没有审美创造主体对于对象物的观照,审美意象是很难形成的。“观物取象”是关于“审美观照”的一个基本的命题,《周易》已提出“象”与“意”的关系问题,其中云:“子曰:‘书

5、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①这里将“象”作为表达“圣人之意”的最重要的因素。《周易》中所说的“象”是卦象,而非艺术形象,但却是与艺术形象或审美意象相通的。“立象尽意”之说对后来的艺术创作和理论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的。正如李泽厚、刘纲纪先生所分析的:“《周易》所说的‘象’虽非艺术形象,却同艺术形象相通。其所以如此,当然不是出于什么巧合,而是因为《周易》中大约始于殷商的各个卦象,经过《传》的阐释发挥,已不只是为了定吉凶而已,而且成为整个宇宙万物、人

6、类社会的象征,俨然构成为一种解释世界的模式了。而《传》的作者们既然企图用殷周遗存下来的卦象来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特别是解释奴隶主阶级理想中的文明社会,他们就不可能把‘文’或美的问题撇开不管,因而使得《周易》所说的‘象’既包含着对现实事物的摹仿(以符号指谓象征现实的形象),同时又有美的因素,涉及了自然和社会中的美的事物。这样,《周易》所说的‘象’就不只是卦象,而同时具有美学的意义了。”②这种分析,应该说是较为客观的,这从中国艺术理论中对于意象的重视及“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就可以得到印证。《周易》中所说的“象”是对客观现实事物的

7、一种反映与摹仿,如《系辞》中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是,像也。”意思是《易经》的内蕴是卦象,卦象是用卦来象事物。但是,《周易》之象并非仅是对事物表层形象的摹写反映,而是对事物深层蕴含的符号化彰显。《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所谓“赜”,是指幽深复杂的事理。在《周易》作者来看,“象”是圣人发现天下幽深难见的道理把它譬拟成具体的形象,用来象征事物适宜的意义。如果仅是对外在形象的摹写与反映,那就没有多大价值了。易象又是以之表明事物变化的征兆。《系辞》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8、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因而,“象”是作为事物变化的征兆而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