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随着中央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给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铜仁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财政部门作为经济管理综合职能部门,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主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和管理手段,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肩负着重要责任。本文拟从近年来铜仁地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实践出发,对财政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一、近年来铜仁地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取得的初步成效1、农村经济有新发展。一是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6年全区实现农
2、林牧渔业总产值93.42亿元,比上年增长6.8%,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二是粮食生产持续增长。2006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38.32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全区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50公斤,高于全省人均300公斤的水平。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2858公顷,增长1.3%。肉类产量31.59万吨,增长10.8%,水产品产量1.43万吨,增长8.7%。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个、7.4万亩,创立“梵净山”、“昭凤”等多个农产品品牌。2、农村居民生活有新改善。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不断
3、提高。认真落实免除农业税惠农政策,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及附加8368万元、农业特产税666万元,农民人均减轻负担27元。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补贴使农民受益14285.97万元,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12元,比上年增长5.6%,农村居民储蓄存款87.4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587元,农村家庭恩格系数降为49.2%。二是农民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6.29平方米
4、11,比上年增长5.8%。全区60%的村寨对居住环境进行绿化,对家庭庭院进行美化,对房屋居所进行亮化,对进寨路、连户路进行硬化,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3、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一是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度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仅2006年就新增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5580万元,全区49.02万学生享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消除D级危房67535.4平方米。二是增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投入。通过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绿证
5、工程”等培训,2006年全区农民适用技术培训达到19万人次,外出农民工67.3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30亿元。三是增加农村医疗卫生计生事业投入。近年来,在中央、省级财政大力支持,地县财政筹措资金1.95亿元用于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建设,改扩建137个乡镇卫生院,建成10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1个综合医院传染病区,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四是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投入。2006年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994万元用于农村特困户救助,全区14.97万农村特困户获得救助,建设农村敬老院6个。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
6、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积极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放奖励扶持资金193.2万元,享受奖励和补助农民3220人,落实扶贫资金163.2万元,惠及697户。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参合人数290.32万人,参合率达到83.94%,56.7万农民获得就医补助,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2005-2006年全区完成水利建设投入5.96亿元,新增、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1.43万亩,完成排涝面积6.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平方公里,解决人饮困
7、难和饮水安全13.47万人,一批病险水库得到整治,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新成绩。截止2006年底,实现11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共改扩建国省干线、县际油路1300.5公里,通乡油路883公里,通油路的乡镇达65.7%,建成通村公路4880.5公里,建制村通路率为79.1%,全区169个乡镇已全部通车。三是能源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2006年,财政投入资金2282.5万元,新建户用沼气池22825口,受益人口10.3万人,有效解决了农村
8、居民燃料问题;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各类生态建设和保护面积9.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8%。四是农村电力通讯快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农村电话达到154377户,村村实现通移动电话,农村电网改造占建制村的90%,有线电视用户24.89万户,电视覆盖率达到94.2%。5、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建设有新巩固。一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实施农村党的组织先进性建工程和深入开展以“五个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