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让心理健康与道德回归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5卷第11期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月Vo.l25JOURNALOFSICHUANCOLLEGEOFEDUCATIONNov.2009让心理健康与道德回归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杨欣(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摘要:让心理健康与道德回归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之中,具有理论上的必然性以及现实的必要性。通过以心理健康为基础,道德为指引,反思为手段,个体自主建构的方式,在文明、健康、科学的外在要求和真善美的内在追求的共同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生活方式,必将实现心理健康与道德的完美融合、展现和升华。关键词
2、:心理健康;道德;生活方式do:i10.3969/j.issn.1000-5757.2009.11.014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757(2009)11001403一、心理健康与道德回归生活的依据境,实现生活的美满幸福;而一种不道德的心理健康生活是目前,在众多学者眼中,心理健康与道德是一种既对立为社会所不容的,同时个体也难以接受一种心理不健康的又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对立面主要体现在理论、意义和需道德生活。所以两者在来源、目的与表达方式上都根植于求满足上。道德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
3、生活,具有本质的统一性。2.生活方式具有个体性与社会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而心理健康则以心理学、社会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精神医学和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道德意义的重点是在对卷对生活方式作了如下定义性表述:不同的个体、群体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心理健康则关注个体的价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值感和成就感;作为需求,道德的核心是满足社会需求,心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理健康则是个体需求的满足。而两者的统一性,主要体现体系。从定义中不难看出,个体通过一定
4、的生活方式可以在个体的人格、认知等特点上。这样的统一性有助于从目实现个体与社会在需求和意义上的相互统一,并且两者各标的角度审视和规范两者的共同性,以及实现教育手段的自的理论还可以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反馈和修共通性。但这种统一性忽略了作为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正。3.道德与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相互趋近。道德与心理健本质结果上的统一性,并难以避免目标抽象化、手段形式康的表面矛盾,在生活的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化、理念模糊化等不足。究其实质,是由于目前对两者的研这种矛盾同时也可以是产生动力的源泉,驱使个体去重新究和实践依然局限于与生活脱
5、节的真空教育场景之中。审视自我,反思自我。随着生活的深入和发展,经由个体的目前,对于人文学科以及教育的研究正在摆脱过去把重新审视、梳理和规范,认识到两者根本目的的一致性和互人的生活世界抽象化、客观化、外在化的趋势,逐渐把注意助性,两者的对立和区别就不会再有那么明显和夸张,并且的焦点引向人的主体精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抽离了人两者会越来越趋近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因此,道德与心的生成过程和生活实质的物化世界观、主观同客观对立的理健康共同作为生活的准备,它们的回归具有理论上的必思维方式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判。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正然性。发生着向回
6、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主张用人的生活说当代世界由发达国家引领已开始了由现代社会向后现[1]明人,解释社会,并且在教育界也涌现出了许多向生活代社会的转型,同这种社会转型相适应,发达国家的价值世界回归的声音。观发生了从最大限度地推进经济增长转而通过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与道德两者最终的理想结果应体现为一种健的变化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生存幸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2]康、理性的生活习惯,即统一于一种既道德又心理健康的生活质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势必要以道德的彰显以及活方式。而心理健康与道德之所以在生活方式上具有统一心理健康的实现作为保障。可见道德
7、与心理健康通过一种性,有以下三点原因。1.道德与心理健康共同来源于生活,具体、真实的生活方式回归到生活之中,具有现实的必要为了生活,体现于生活。道德与心理健康都是人类在生活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生活给他们提供了诞生和成长的田园,二、有序的回归方式而两者存在的目的都是要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困解决个体和集体如何生活的问题已经上升为主要*收稿日期:20090618作者简介:杨欣(1982),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性发展。14第25卷(总第200期)杨欣:让心理健康与道德回归
8、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的政治问题,即生活政治的高度,而全球化的实质则被有感性与知性的一面,并且我们本身对道德和心理健康亦[3]表述为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虽有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