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及对联文化

对联及对联文化

ID:34395795

大小:4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5

对联及对联文化_第1页
对联及对联文化_第2页
对联及对联文化_第3页
对联及对联文化_第4页
对联及对联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联及对联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联及对联文化一、什么是对联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是一种流传于口头、书本,或者题写在壁柱上的对偶语句。其一字一音,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题刻在壁柱上的对联,谓之楹联。由于对联通常以壁柱作为表达场所,所以,楹联也常用来泛称整个对联。二、对联的特点对联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如:中华民国对袁世凯。第二,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同。词性相对,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结构相应,就是两联的语法结构相

2、同。节奏相同,就是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权变的情况:(一)在大的结构上一致,而细微处允许有些差异;如上面的例子,芦苇对竹笋,都是名词对名词,但芦苇是联合式名词,竹笋则为偏正式名词,有细微的差别,是允许的。(二)句中自对而上下不对。广西柳州柳侯祠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三)借对。所谓借对,就是用某个词语的甲意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的同时,又借它的乙意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分为借上、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称为借下。如: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

3、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借上联的词语以适应下联的称为借上。如湖南桃花源的题联: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地犹武陵郡,喜垂髫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此外,还有正对(上下联意思补充)、反对(上下意思相反,互相映衬)、串对(流水对)、半对半不对等情况。可参照近体诗对仗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这种权变,多源于表意的需要;此外,也可以使句式显得更加灵活。第三,平仄相对,音调和谐。原则:出句中平仄交替,对句中平仄对立。特别是句脚的字,必须平仄相对。第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或正或反,但须有关联意。又有“六要素”之说,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4、,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三、对联产生的原因对联是我国的特产。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思维方式。第二,语言因素。...四、对联的起源、发展1、对联的起源关于对联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1)先秦说。先秦时期,已有很多对偶比较整齐的句子。如:上古歌谣中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易·乾卦·文言》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系辞》中的“仰以

5、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等;《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中的“乘肥马,衣轻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独立而不改,周行则不殆”等。虽然刘麟生先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但这些大多是不劳经营,率尔而对,不是有意去作“对联”。至于《封神演义》中写的姜子牙登台拜将一段,所谓“子牙至岐山,将近将台边,有一座牌坊上有一副对联:三

6、千社稷归周主,一派华夷属武王。”当为小说家言,不足信。(2)汉魏说。据传说,东晋王羲之某年年关自书一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因人们酷爱其书法,不久为人揭去。复书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又被揭去。后书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清晨补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虽是标准的对联形式,但系传说,并无实据,当出自后人的附会。(3)梁代说。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说:“考宋(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

7、舆矣。”(3)五代说。五代说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其依据是我们迄今所见史书记载最早的一副对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关于这副对联,有四种说法:A、孟喆说。宋李颀撰《古今诗话》、黄休复撰《茅亭客话》载:后蜀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书“元亨利贞”四字。则该时之桃符,惟录经典吉祥语,固未事铺采摛文也。然才藻横溢者,每苦难抒怀抱。昶子善书札,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B、辛寅逊说。宋孔平仲《谈苑》载: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按,指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

8、纳馀庆,佳节号长春。”C、孟昶说。孟昶说又有两个版本:据宋秦再思《洛中记异录》载,孟昶所作联语为“天垂馀庆,圣祚长春”;据《宋史·蜀世家》、《宋史·五行志》及宋张唐英所撰《蜀梼杌》载,则孟昶所作联语为“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