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技术的研究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技术的研究

ID:34392822

大小:7.24 MB

页数:101页

时间:2019-03-05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技术的研究_第1页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技术的研究_第2页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技术的研究_第3页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技术的研究_第4页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技术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技术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原创性声明删IIIILIIIIIllIIIIY2180471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叠盆:笙日期:丝生}哆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2、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毕导师签名:丞虹日期:兰堕诊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第一章绪论⋯⋯⋯⋯⋯⋯⋯⋯⋯⋯⋯⋯⋯⋯⋯⋯⋯⋯⋯⋯⋯⋯⋯⋯⋯..11.1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及意义⋯⋯⋯⋯⋯⋯⋯⋯⋯⋯⋯⋯⋯⋯⋯⋯⋯⋯⋯.21.3研究现状及

3、发展方向⋯⋯⋯⋯⋯⋯⋯⋯⋯⋯⋯⋯⋯⋯⋯⋯⋯.31.3.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31.3.2未来发展趋势⋯⋯⋯⋯⋯⋯⋯⋯⋯⋯⋯⋯⋯⋯⋯⋯⋯⋯⋯61.4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7第二章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数学模型分析及矢量控制原理⋯⋯⋯⋯.92.1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92.2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112.2.1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系⋯⋯⋯⋯⋯⋯⋯⋯⋯⋯⋯⋯⋯⋯.112.2.2坐标变换⋯⋯⋯⋯⋯⋯⋯⋯⋯⋯⋯⋯⋯⋯⋯⋯⋯⋯⋯⋯

4、112.2.3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一152.2.4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内环结构分析⋯⋯⋯⋯⋯⋯⋯⋯.172.3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192.4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2l2.4.1电压空间矢量⋯⋯⋯⋯⋯⋯⋯⋯⋯⋯⋯⋯⋯⋯⋯⋯⋯⋯.212.4.2扇区判断⋯⋯⋯⋯⋯⋯⋯⋯⋯⋯⋯⋯⋯⋯⋯⋯⋯⋯⋯⋯⋯⋯.242.4.3计算基本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252.4.4计算逆变器开关作用时间及切换点⋯⋯⋯⋯⋯⋯⋯⋯⋯..262.4.5三角波调制S

5、VPWM⋯⋯⋯⋯⋯⋯⋯⋯⋯⋯⋯⋯⋯⋯⋯.272.5PID控制器在伺服系统中的应用⋯⋯⋯⋯⋯⋯⋯⋯⋯⋯⋯⋯.272.5.1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282.5.2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一302.6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系统建模与仿真⋯⋯⋯⋯⋯⋯⋯⋯31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1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介绍⋯⋯⋯⋯⋯⋯⋯⋯⋯⋯.312.6.2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仿真实验⋯⋯⋯⋯⋯⋯⋯⋯⋯⋯.332.7本章小结⋯⋯⋯⋯⋯⋯⋯⋯⋯⋯⋯⋯⋯⋯⋯⋯⋯⋯⋯⋯⋯⋯36第三章基于粒

6、子群优化算法的控制器参数自整定⋯⋯⋯⋯⋯⋯⋯⋯⋯.373.1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理论分析⋯⋯⋯⋯⋯⋯⋯⋯⋯⋯⋯⋯⋯⋯373.1.1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373.1.2粒子群算法的运算流程⋯⋯⋯⋯⋯⋯⋯⋯⋯⋯⋯⋯⋯⋯..393.1.3粒子群优化算法中的参数分析及其设置方法⋯⋯⋯⋯⋯.403.2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自整定PI控制器的设计⋯⋯⋯一423.2.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423.2.2PI控制器参数自整定算法的实现⋯⋯⋯⋯⋯⋯⋯⋯⋯⋯.433.3在MATLAB/Simulink

7、仿真环境下的实验与分析⋯⋯⋯⋯⋯一453.4本章小结⋯⋯⋯⋯⋯⋯⋯⋯⋯⋯⋯⋯⋯⋯⋯⋯⋯⋯⋯⋯⋯⋯48第四章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参数辨识及控制器参数的自整定⋯⋯⋯.5l4.1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的基本原理⋯⋯⋯⋯⋯⋯⋯⋯⋯⋯⋯⋯514.2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的转动惯量的辨识⋯⋯⋯⋯⋯⋯⋯524.2.1MR.AS的参考模型和可调模型⋯⋯⋯⋯⋯⋯⋯⋯⋯⋯⋯⋯534.2.2MRAS的自适应率⋯⋯⋯⋯⋯⋯⋯⋯⋯⋯⋯⋯⋯⋯⋯⋯.544.3基于MR.AS的PI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564.3.1PI控制器参数自整定公式⋯⋯⋯⋯⋯⋯⋯⋯

8、⋯⋯⋯⋯⋯。564.3.2PI自整定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实验⋯⋯⋯⋯⋯⋯⋯⋯⋯.574.4本章小结⋯⋯⋯⋯⋯⋯⋯⋯⋯⋯⋯⋯⋯⋯⋯⋯⋯⋯⋯⋯⋯⋯.61第五章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设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