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国应急物流研究综述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流科技2009年第8期LogisticsSci-TechNo.8,2009文章编号:1002-3100(2009)08-0006-05我国应急物流研究综述与展望TheRetrospectandProspectofChineseEmergencyLogisticsStudy!!!!!!!!!!!!!!!!!!!!!!!!!!!!!!!!!!!!!!!!!!!!!!!高文军1,2,陈菊红1,胡飞虎3GAOWen-jun1,2,CHENJu-hong1,HUFei-hu3(1.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山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2、临汾041000;3.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1.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710054,China;2.SchoolofEconomicandManage-ment,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041000,China;3.SchoolofElectricalEngineering,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摘要: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能够降低
3、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因而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在综合近几年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基本理论、系统构建、风险、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对策及相关模型”六个方面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然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应急物流动态管理、虚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中图分类号:F406.5文献标识码:AAbstract:Becausetheefficientoperationofemergencylogisticscanreducetheharmscausedbyemergency,it
4、hascausedwidepublicconcernamongtheorists.ThispaperprovidesanoverviewofChineseemergencylogisticsstudyfromsixsides,basictheory,theconstructionofsystem,risk,existingproblems,thesolutiontotheexistingproblemsandrelatedmodelsonthebaseofreview-ingtheliberationsinrecentyears.Thengivesthe
5、majorfutureresearchdirections,dynamicmanagementofemergencylogistics,virtualemergencylogistics,riskmanagementofemergencylogisticsandthedecisionsupportsystemofemergencylogistics.Keywords:emergency;emergencylogistics;review0引言应急物流的高效协调运作能够将应急流体按所需流量以最大概率快速、及时、准确地运往目的地,从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6、避免灾害演化为灾难,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在2003年SARS疫情之后,亦开始关注应急物流研究,并且这种关注随着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一直持续至今。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1.1关于应急物流定义的研究应急物流的定义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将其理解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物流保障措施[1];二是理解为为了满足突发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2];第
7、三种观点认为是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3];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4-9]。上述定义的共同点是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标是满足紧急需求,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双向流向性强调不到位。笔者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应急物流定义为: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1.2关于应急物流产生原因的研究上文的分析指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原因。何明珂(2003)认为自然灾害、决策失误、国际环境复杂、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来自第三方的原
8、因是应急物流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4];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自然灾害、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