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文学评论基础精选

川大文学评论基础精选

ID:34359930

大小:164.31 KB

页数:66页

时间:2019-03-05

川大文学评论基础精选_第1页
川大文学评论基础精选_第2页
川大文学评论基础精选_第3页
川大文学评论基础精选_第4页
川大文学评论基础精选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大文学评论基础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四川大学考研——文学评论基础知识串讲资料第一章:文学本质论1、一些理论家对探讨文学本质的视点进行了归纳,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1953年发表的《镜与灯》一书中,归纳了西方文论从古至今的四个理论视点,这就是艺术家(作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古今一切文学理论都来自于站在这四个视点上对文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这就形成了模仿说(作品与世界),实用说(作品与读者),表现说(作品与作者)和客体说(作品本身)四种形态,每一种本质说就是对文学事实的一个视点的根本性认识。四要素说:是指艺术家(作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1953年发表的《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

2、,这四个要素是西方文论从古至今的四个理论视点。考察文学本质的这四个视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2、模仿说——西方人非常重视从文学艺术与世界的关系来把握文艺的本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认为文学艺术是对世界的模仿。模仿说基本上有两种主要的形态:A、柏拉图从理念说出发,认为艺术是神的模仿,“影子的影子”B、亚里士多德则从现实的角度认识到文艺的模仿本质,文艺模仿的是人类社会的行动,模仿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悲剧实质上也是一种模仿。对模仿说的评价:(再现论探讨文学的本质说明了文学的内容来源,强调文学与外界事物的相似性与真实性。不足之处

3、在于,忽视了文学的主体性,创造性的本质,也忽视了文学的存在形式的本质探讨。)模仿说更多可以说是一种更广泛的哲学体系或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或者是理念的模仿,真理的模仿。因而这种文学本质观过分强调文学的思想材料,对文学的审美本质,诸如想象,情感有所忽视。在古希腊19世纪以前占据西方文学本质观的主导地位。而随着美学学科的发展,随着美文学观念的凸显,随着人类文学的演进,关于文学是什么的答案有了新的方向。所以模仿说在18世纪受到了普遍的反感,开始式微。3、缘情说——(09年必考之一)出自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情”就是抒情,指内容而言;谈及的是诗歌的文体特征,是指文艺是

4、情感的表现。诗的特点是抒情,这比“言志”的提法更符合诗歌本身的实际,“诗缘情”这一主张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它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仪”束缚的巨大作用,诗因情而产生的提出是中国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明朝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独抒性灵”观,清代袁枚的“性灵说”,都是言志说,缘情说的变体。(http://blog.sina.com.cn/fangyiQQ:752039767)《诗大序》以情,志的统一,深刻揭示了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使言志和抒情成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审美准则,特别是吟咏性情说,则直接为魏晋“诗缘情”说的诞生则辟了道路。4、表现论——通过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来说明的,把文

5、学的本质视为主体的内在性的一种表现的文学本质观。表现论把注意力放在内部主观世界,即人的感受的情绪和情感等方面。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非常注重从作者的角度思考文艺的本质,主要有言志说和缘情说两种形态,而言志和抒情也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审美准则。西方的表现论主要有情感说(托尔斯泰),直觉表现说(克罗齐,科林伍德),性欲升华说(弗洛伊德)等形态,西方的表现论除了强调个体的超越,自由,更强调个体的情感性,而中国的表现论则更强调情与志的融合,强调社会伦理的责任感,这不是对社会超越,而是对社会的控诉,这种文学本质观的优点在于:首先,把握住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等特征。其次,把握住了文学

6、的情感特征,这是文学得以感人的重要方面。再次,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心灵的外化。它的缺陷在于它忽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的语言的审美特性,容易走向极端,使文学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表现论在东西方的文论中都流行得较为广泛。5、文学总有一种语言形态的实体,即文学文本(TEXT),这样,人们可以从作品的视角来思考文学的本质。《易经·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区别于先秦文论里的道家文论:老子,庄子认为“道不可传,得意忘言”)由于对言辞的重视,中国人看待文学本质就关注“文”,即文学性。魏晋南北朝对文学性的追求是极为突出的,陆机,刘勰是重要的

7、代表人物。当时的“文”“笔”之分正是文学性的追求(“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刘勰从“韵”“术”的角度区别文笔,强调“形文”“声文”“情文”,这是从作品本身去认识文学的本质。6、(中国历来颇为重视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的本质。)孔子早就对诗的接受效应进行过总结,提出“兴观群怨”说;《毛诗序》中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典论·论文》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钟嵘《诗品》中所谓“使穷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