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19311
大小:28.0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5
《向寿戈再考(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向寿戈再考作者:陈隆文作者简介:陈隆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50052原发信息:《考古》(京)2008年第3期第81-85页关键词:寿客/楚国纪年法/襄城公标题注释:本文得到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基地项目的资助。期刊名称:《先秦、秦汉史》复印期号:2008年05期 董珊先生曾发表《向寿戈考》一文,拜读之后受益良多。董先生认为戈铭第一字应为“向”,第二字应释为“寿”,戈铭中的“向寿之岁”就是以向寿出使于楚作为纪年①。向寿其人见于《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他始任用于秦武王年间,活动于秦武王时及秦昭王前期。关于
2、向寿的事迹,董先生作了缜密而翔实的考订,认为向寿大致活动于公元前308~292年。向寿曾出使楚国,其如楚之事可与连云港所出楚戈铭文中的纪年“向寿之岁”互证。同时还考订戈铭中的“襄城公競脽”就是文献所记载的楚将“景翠”。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向寿如楚的时间应该是秦武王四年拔宜阳之当年,这一年相当于楚怀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06年②。这些考订都极有意义,读后使人增长了不少见识。这说明“向寿戈”应是一件标准纪年的青铜戈,在楚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董先生的启发下,笔者也对此“向寿戈”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现提出来以求教于学界诸
3、贤,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 1987年,在江苏连云港市锦屏镇陶湾村岗嘴发现3件铜戈,现收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其中一件就是所谓的“向寿戈”。董珊先生在其文后附记中说,此戈为征集品,与同时报道的另两件戈未必是同墓所出。但不论怎样,这应是一件较有价值的铜戈。该戈由内端向栏刻有两行铭文共11字(图一)。目前对此戈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释读结果。 (1)都寿之岁,襄城楚競(境)尹所造③。 (2)都寿之岁,襄城公競(境)尹所造④。 (3)□寿之岁,襄城公競脽所造⑤。 以上三种释读都认为戈铭中第二字应释为“寿”,而董先生则将第
4、一字释读为“向”,认为戈铭可释为“向寿之岁,襄城公競脽所造”。在这里应该提出的是,戈铭中第二字,能否释为寿字呢? 图一连云港出土铜戈铭文摹本 寿字在许慎所作《说文》中无,但在金文中却有寿字。按徐中舒先生编著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寿字诸形大致可列为图二⑥;同书还列有考字的诸种字形,大体如图三所示⑦。 很明显,“寿”、“考”两字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寿字的部与考字的部是一致的。但所不同的是寿字增加了形,这是释读寿字的关键。,像田畴。卜辞中有涛字,徐中舒先生谓从水从;罗振玉在《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中释涛,谓此“从水声,
5、今字从寿者犹,今字作畴也”。按罗说可从。《说文新附》云:“涛,大波也。从水,寿声”⑧。对以上字形的分析可知,寿字的主要特点是有形,这在战国时期的楚系文字中常可看到,《楚系简帛文字编》中所收录的寿字诸形如图四所示⑨,《楚文字编》中所收录的寿字诸形则可列为图五⑩。 寿春所出“府鼎”中的寿字又作形(11),很明显凡是寿字,都有或形。而今所谓“向寿戈”铭文中第二字中间却从形,而不是或形,这就很难使人信从了。 董先生在文中还引用了“上郡守寿戈”的资料,指出传世和出土有3件“上郡守寿戈”,纪年分别为十二、十三和十五年(图六)。陈平
6、先生据文献记载指出戈铭中“上郡守寿”即向寿,其观点可信(12)。可是若将“上郡守寿戈”与连云港出土的所谓“向寿戈”的铭文作比较,就会发现两器中的“寿”字并不相同。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向寿戈”中的第二字若释成“寿”字,恐有很大的疑问。 图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所列“寿”字的不同字形 图三《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所列“考”字的不同字形 二 董珊先生在其文中引用汤余惠、刘彬徽、李家浩三位先生的观点,认为这类铭文的纪年是战国时楚地以事纪年的省略格式,在“之岁”前面都是人名,他们是其他国家的使者,铭文以他们聘问于楚
7、之岁纪年。 图四《楚系简帛文字编》所列“寿”字的不同字形 图五《楚文字编》所列“寿”字的不同字形 我们知道,楚国的纪年有三种不同方式,一是以序数纪年法,二是以星岁纪年法,三以事纪年法。第三种以事纪年在青铜器铭文或简文中是常见的纪年法,刘彬徽先生曾经举出10例,如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竹简中有“齐客张果问王郢之岁”、“郙客困刍问王于郢之岁”;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竹简有“秦客公孙鞅问王于郢之岁”、“齐客缰艭问王于郢之岁”;荆门包山二号墓竹简有“齐客陈豫贺王之岁”、“□客监逅楚之岁”、“宋客盛公(聘)于楚之岁”、“东周之客
8、(许)归()胙于郢之岁”;其他还有“燕客藏嘉问王于郢之岁”、“秦客王子齐之岁”。 图六 以上10条以事纪年的材料,其中属秦客的2条,齐客的3条,宋客1条,燕客1条,郙客1条,东周客1条,不释字的1条。刘彬徽先生认为以上每条纪事材料中均有某客,乃他国之使臣。《周礼·大行人》记载:“大行人掌大宾之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