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08741
大小:29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5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综合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综合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标志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事件是()A.隋朝建立B.隋朝灭陈C.陈桥驿兵变D.巨鹿之战2.有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里的“利“指的是()A.巩固了隋朝统治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强了北部边防D.便于隋炀帝南巡3.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他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历史上把唐朝鼎盛时期称为()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4.“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
2、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5.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封建帝王是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6.至今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B、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开放D、唐朝制度先进,疆域广大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A、北宋与辽的争战B、北宋与金的争战C、南宋与辽的争战D、南宋与金的争战8.如果对有关岳飞的遗迹作实地考察的话,去下列哪一个城市会最有收获
3、()A、西安B、成都C、杭州D、北京9.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B、食客盈门的酒楼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肆D、好汉比武的擂台10.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A.汉武帝B.隋文帝C.唐太宗D.唐玄宗11.体现“和同为一家”的是()A.日本遣唐使来唐B.金城公主入藏C.鉴真东渡D.马可·波罗来华居住12.要研究唐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书籍是()A.《史记》B.《西游记》C.《大唐西域记》D.《唐书》1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
4、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A.隋朝印制的《金刚经》B.唐朝印制的《大藏经》C.唐朝印制的《金刚经》D.隋朝印制的《大藏经》14.在河北民歌《小放牛》中有这样的歌词“赵州桥什么人儿修”,对唱是“赵州桥鲁班爷爷修”,其实对唱并不符合历史。如果由你来对唱,歌词可以改为()A.“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修”B.“赵州桥唐朝工匠李春修”C.“赵州桥唐朝工匠李白修”D.“赵州桥宋朝工匠毕升修”15.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16.“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
5、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形成于元朝的新民族是()A.苗族B.回族C.满族D.壮族17.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A.宣政院B.安西都护府C.西域都护D.澎湖巡检司18.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19.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一经推出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捧,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明朝的兴趣。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
6、学搜集了一些关于明朝的一些材料,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请立者,文武君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二:“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三: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固,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失海洋洪涛接天,巨涛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仁狂澜,若履通衙者……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出,明朝为了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7、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什么?废除丞相;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2)材料二是明朝时人们对选官制度的讽刺,指出该现象出现是因为明朝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利弊。八股取士;一方面使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这其中,既有和谐音符,也有战争插曲。在元末明初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