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02744
大小:19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05
《第八课指喻方孝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課 指 喻 方孝孺一、寓言簡介定義隱含寓意或教訓之作品。寓,寄託;言,議論。寓言的創作就是利用類比的思維,以比喻的技巧,將原本要說的哲理或勸諫寄託在所編造的故事中型式伊索寓言以動物為主角,作擬人化敘述,故事多為虛構。中國傳統的寓言寫作則是以人為主,主要在講人事結構以故事為喻體,以寓意為本體。故事有虛設的情節和隱喻的技巧,或誇張的手法起源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者,藉外論之。」(假託他人之語,陳說自己之意)莊子•天下篇:「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流變1.先秦:哲理寓言,作品集中在諸子散文裡面,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2.兩
2、漢:勸誡寓言,透過寓言宣導歷史的經驗教訓,在政治及生活上予人們警戒3.魏晉南北朝:嘲諷寓言,是中國寓言創作的過渡期4.唐宋:諷刺寓言,是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時期。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5.明清:詼諧寓言,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異稱韓非子稱「儲說」;劉向•別錄稱「偶言」;魏晉南北朝稱「譬喻」;或有稱「戒」(如柳宗元•三戒)、「說」(如艾子雜說)、「傳」(如中山狼傳)、「志」、「言」等源起作品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已具雛形,如:莊子、韓非子、列子、孟子著名作品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蝜蝂傳、三戒(黔之驢、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宋:蘇軾•日喻明:劉基•賣柑者
3、言、司馬季主論卜;方孝孺•指喻清:錢大昕•弈喻附註1.大凡以「喻」為題名者,每多寓言2.指喻:以指病喻國,說明「防微杜漸」之理(此文一大特色是以小喻大)3.方孝孺喜以一事為喻,以自抒所見,指喻外,如溪喻――以溪流地低故能奔流不息,喻人須以周公、孔子為源,謙沖自牧,始能有成二、明初三大家詩文風格宋 濂文章雍容典雅,為著名的臺閣體,有繁蕪之累,作品以記敘文及傳記最具特色,與劉基齊名。時人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推許宋濂為「當今文章第一」劉 基文風雄邁有奇氣,雖然不能和唐宋八大家並駕齊驅,但理充詞沛、神足氣旺之作可與初唐魏徵等輩媲美。詩沉鬱跌宕,與高啟齊名方孝孺文雄邁醇深,
4、渾然天成。內容多談修身養性理論之實踐,有韓愈文以載道之風,議論犀利深刻又嚴謹莊重。詩貴在綱常教化,以道德為根本。議論警拔,渾厚醇正,少雕琢之痕,有宋詩之風附 註方孝孺主張明王道、致太平,反對以武力爭取天下。認為一個人要為聖人,必須先識孟子;要識孟子,必須先識浩然之氣。曾說:「君子之於眾人,其生與死同,惟生而有益於世,死而無愧於心者,為君子;其不能然者,為眾人。」三、字義比較字形字 義詞 例1.艾多年生草本,可治病(ㄞˋ)終日而愈,「艾」可治也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離婁上)盡、終止(ㄞˋ)方興未「艾」口吃(ㄞˋ)期期艾「艾」五十歲老人(ㄞˋ)瞽史教誨,耆「艾」
5、修之(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美好、漂亮的人(ㄞˋ)積得些金帛,娶了些嬌「艾」(孔尚任•桃花扇)通「乂」,治理(ㄧˋ)有私淑「艾」者(孟子•盡心上)通「刈」,剷除(ㄧˋ)自怨自「艾」2.傅通「敷」,塗抹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世說新語•容止)通「附」,鑲嵌、裝飾「傅」璣之耳,阿縞之衣(李斯•諫逐客書)教導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孟子•滕文公下)教師賈生為長沙王太「傅」(史記•屈原賈生傳)3.萌發生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故態復「萌」草木初生的芽秋瓜未落蒂,凍芋強抽「萌」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
6、焉(孟子•告子上)事物發生的開端或徵兆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韓非子•說林上)4.虞憂慮以為無「虞」而不知畏性命堪「虞」預料、猜想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上)10/10欺騙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國名假「虞」滅虢、暮虢朝「虞」5.云說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臨表涕泣,不知所「云」(諸葛亮•出師表)荀伯子臨川記「云」也(曾鞏•墨池記)語尾助詞,無義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司馬光•訓儉示康)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韓愈•師說)6.果果真「果」至二月而後瘳不防底
7、下「果」踩滑了(紅樓夢•劉姥姥)果決君慮周行「果」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竟然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究竟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蘇軾•教戰守策)成功未「果」,尋病終(陶潛•桃花源記)如果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蘇軾•教戰守策)能吾去汴州,汝不「果」來(韓愈•祭十二郎文)7.病發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重病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禮記•檀弓)憂慮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論語•衛靈公)使其中不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