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期如何建设新闻真实性

在转型期如何建设新闻真实性

ID:34292222

大小:61.9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04

在转型期如何建设新闻真实性_第1页
在转型期如何建设新闻真实性_第2页
在转型期如何建设新闻真实性_第3页
在转型期如何建设新闻真实性_第4页
在转型期如何建设新闻真实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转型期如何建设新闻真实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转型期如何建设新闻真实性摘要: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特殊历史阶段,由于媒体数量激增、记者生存条件的改变以及媒体对于商业利润的追逐,导致新闻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职业道德滑坡,媒介失范越来越严重,失实报道屡屡发生,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我国新闻失实的总体情况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假新闻已成为新闻生产的伴生现象。本文旨在探讨在转型期出现媒介失范、假新闻频繁发生的原因,为在新环境下建立和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谋求出路。关键词:转型期虚假新闻一、❷假新闻频发的现状从2001年开始,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每年组织评选前一年度的“十大假新闻",以

2、鲜明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总结年度造假现状的同时,也给传媒界以警示和反思。从《新闻记者》连续八年评选出的80篇假新闻可以看出,当前违反真实性原则的新闻数量很多且增速明显,内容广泛且有所侧重,造假形式名目繁多,以至于一篇新闻被报道出来,读者的第一反应是怀疑报道是否真实!新闻是真人真事的报道,一旦失实,会给报道对象带来政治上、经济上、名誉上的损失,严重时甚至害人性命,损害国家的利益。报纸上不乏有名人去世、病故的虚假消息,一些和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也上了假新闻的榜单。2002年的假新闻《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中称:微波炉

3、的微波辐射会致人多种疾病,对食物的破坏也非常严重。经全国近六百家媒体转载,使得微波炉生产行业陷入困境。紧接着,2004年的"毒面粉事件”、2006年的"注水西瓜”、2007年的“蕉癌事件”、2008年的“柑橘风波”均给相关企业和当地果农造成了经济上、名誉上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引起了惶恐和诸多不便。虚假新闻逐步渗透到政治、经济领域o2001年5月的《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占8个》,纯属中国国内媒体自己给自己毁容,被评为“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2003年《中国经营报》刊发的《中央督察组上海明察暗访84%项目有违规之嫌》,

4、报道的内容和观点与事实严重不符,给上海市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上海的形象。假新闻还从国内新闻蔓延到国际新闻领域。2001年的十大假新闻《汤加出现反华风潮》即是一例,外交无小事,媒体竟如此草率转载,尤须引起警惕。二、❷假新闻产生的背景分析我们在讨论媒体频频出现报道失实的现象时,首先要考察的就是媒介自身生态环境的变化。1社会转型促动传媒调控机制的改变。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我们在考察当今中国媒介生态环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背景。正如前文所言,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从高度合一到适度分离,权力领域的分化、权力结构的重组直接

5、促成了传媒调控机制的变革。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媒体从原先一元化的刚性控制中逐渐脱离出来,实现了从组织性传播工具到大众传播媒介的转变。“党的逻辑”、“市场逻辑”以及正在兴起的专业意识成为传媒生存图景中三个互相推拉的力量。而“市场逻辑”由于其逐利性,刺激了虚假新闻的产生。2媒体数量急剧增加,结构日趋多元化。适应社会需求,媒介自身成长迅速,这种成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量”上的增加。仅从1980年到1999年的二十年间,我国的报纸数量就从188家发展到2038家,广播电台从106家发展到299家,电视台则从38家发展到352家。同

6、时,在规模上也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从1996年全国第一家报业集团一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1999年全国第一家广电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至今,我国共有39家报业集团和19家广电集团。此外,省级卫视在数量和规模上亦不断壮大。其次是结构的变化。在媒介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的同时,媒介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正如美国学者杰克•弗勒所言,“为了生存,每份报纸必须反映一个特别的读者群,通常情况下就如同手握一面镜子照着某一特别的地方,报纸必须和它的读者分享一种感觉、一系列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的分化带来了

7、媒介结构的分化。在广播电视方面,综合电台、专业电台、有线、无线、卫星电视、网络电视等等不断涌现,打破了原有单一化、综合化的格局;而报纸则从比较单一的党的机关报结构发展为以机关报为主导的多层次、多品种的报业结构,周末报、晚报、都市报等商业性大众化报纸蓬勃发展。媒体竞争的白热化使得部分记者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求得在竞争中暂时的优势地位。3受众群体分化,主体意识增强。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媒体的产业属性,受众的角色也发生转换,从以往的宣传对象成为“消费者”,享有信息知晓和传播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受众在媒体传播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实现了从“传者为中心

8、”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变。受众的主体意识开始复苏,需求也日趋多元与分化,频道和频率的专业化、报纸的专门化等等正是顺应这种趋势的体现。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一些记者生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