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82645
大小:69.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4
《懿州往事之四运粮城的见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懿州往事之四:运粮城的见证王紫晨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懿州古城东南三里处,还有一座辽代的小城遗址。小城建在山坡上,城下是静静的绕阳河。由于河水改道,小城的北墙和西墙已被河水冲毁,现只残存坍塌的东墙和南墙。饶阳河畔高高的黄土断崖中间,露出一层残留的约一米多高四五米长的黑色土层。据阜新市博物馆馆长胡健介绍,这是被掩埋的辽代储藏货物的窖穴遗迹。小城内偶尔可见辽代的残砖碎瓦和陶瓷残片。当地老人管这座小城叫运粮城。运粮城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见证了辽代懿州地区的经济繁荣。辽代的“一国两制”契丹族早期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间,以渔猎为基本的生产方法。捕鱼有钩鱼法。冬春之间,河湖冰冻,凿冰眼用绳钩捕捉。狩猎
2、以骑射为主,因季节而不同。春季捕鹅、鸭、雁。四五月打麋鹿,八九月打虎豹。又有“呼鹿”法,猎人吹角模仿鹿鸣,引诱鹿来以捕射。契丹人饲养猎鹰作助手,捕捉各种飞禽。东北地区号为海东青的猎鹰,最为有名。契丹人还驯养豹,在出猎时随行捕兽。辽朝建国后,居住在潢河流域的契丹人继续从事渔猎。辽朝皇帝和随行官员,四季也在捺钵进行渔猎活动。辽圣宗耶律隆绪曾经三次到懿州捺钵,在绕阳河和关山渔猎,在绕阳河畔和皇妃萧耨斤(死后追封钦哀皇后)生下皇子耶律宗真,也就是辽兴宗。随着辽国建国后国内汉族人的迅速增多,为了适应契丹人和汉族人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辽太宗制定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统治办法,在中央(朝廷
3、)分别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 北面官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契丹有崇拜太阳的习俗,以左为尚,皇帝的宫帐坐西朝东,管理契丹人事务的办事衙署(牙帐)设在皇帝宫帐的北面(左面),称“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的衙署的官吏,主要是汉人,也杂以契丹贵族,设在皇帝宫帐之南(右面),称作“南面官”。 这种“一国两制”的做法对于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特长,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辽代的懿州(阜新)地区,归中央“南面官”系统管理。土地肥沃,河水充沛,林茂草丰,可耕可牧;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檀渊之盟后,宋辽结束了长期战争状
4、态,进入长达120余年的和平发展时期。通过广泛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北方契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时期,在辽王朝对头下军州各种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懿州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辽国经济繁荣的缩影。懿州的抗洪救灾和推广牛耕2004年1月,新华网记者报道,一块既为辽代记事碑,后又作为金代造像碑(在碑上刻像)的石碑,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物部门重新挖掘出来。原来,此石碑原位于塔营子古城,几十年前当地一位农民用马车将其送到县文化馆。“文革”期间,为保护古碑免遭破坏,文物干部将其深埋于当时文化馆院内的地下。石碑出土后,有关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在表面风化和有缺损的石碑上辨析了大部分碑
5、文内容。原来,此碑在辽代是作为记述当时懿州发大水,各地百姓赈灾建桥筑堤的功德碑。石碑四面刻有正文、村寨名、人名等共5000余字。碑文记载,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5年),懿州曾遭洪水之灾,冲毁道路、桥梁,懿州下辖的7个村寨居民抗洪救灾,咸州(开原)驻军和36个村寨百姓前来支援。这些村寨仍保留着中原的名称,如杜李庄、怀义村、田公主寨等。可能是中原的村寨整体迁徙来的,因此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名称和组织形式。这些村寨成为辽朝稳定的农业生产基层组织。这一基层生产组织的分布与现今农村村屯密度相仿佛。辽朝政府鼓励和推广牛耕,广泛利用畜力提高农业生产力。阜彰两县辽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铁制犁铧,犁板宽大,
6、为牛耕的主要农具。出土的铁锄也比较宽大。结构分为锄勾、锄板两部分,与现代仍在使用的铁锄很相似,证明当时已使用牛翻地、打垅,以铁锄除草,进行田间管理。从使用的宽大的犁铧和锄头,可知大田的耕种实行宽行大垅,保证了农作物的通风透光。彰武县境的遂州和东京道的其他五十余城设粮仓。因储藏的粮食太多,辽道宗时允许遂州等粮仓“出陈易新”。直到辽末,“虽累兵兴,(粮食)未当用乏。”据刘国友老师所著《阜新通史》记载,辽时,懿州地区有林地和草场达1000余万亩,辽朝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从来没有忽视畜牧业的发展。遂、横、闾等契丹牧人所建的头下军州除经营农业外还从事畜牧业。出土辽代文物与懿州手工业辽代的陶瓷业相当发达
7、。彰武县四堡子乡小南洼壕州遗址发现一个黑釉坛,高53厘米,小口,鼓腹,腹下收至坛底,釉彩均匀光亮。鼓腹坛和口小腹大的鸡腿坛,适于盛装液态储藏物,为生产生活中常备器物。一是盛装食盐水。食盐,是生活在草原上以肉食为主的民族每餐必备的调味品,非常珍贵。将盐溶成盐水,既便于使用,又防止损失。一般大坛半埋在灶旁,小坛放于餐桌中间空洞中。大冷蒙古族乡程沟发现两个鸡腿坛,其中一个坛肩部刻画一个很似“盐”的字。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