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

ID:34280438

大小:145.8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04

上传者:U-25954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1页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2页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3页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4页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一、心理学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形式以及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4、心理内容:人的心理(意识)包括个体社会化过程心理过程个体差异心理过程认识——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个体差异意识倾向气质、性格、能力★二、心理学的实质1、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人的心理则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2、(1)人的心理、意识是与动物反映形式根本不同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2)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反映是物质的普遍特性,但非一切反映都是心理。*肯定心理的反映,有两个含义:第一,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第二,心理是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神经系统,也别是脑的反映机能与产物。前者是从心理的来源与内容来说的,后者是就心理的生理基础而说的。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主观能动性反映②动物的反映形式:感受性。③人的意识——反映的最高形式。3、反射*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在中枢神经下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作的反映*参与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有机体对外部影响做出反应,大体经历如下神经通路: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元,效应器。(1)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①无条件反射也叫做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这些由固定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刻板的反射就是无条件反射,也称作本能。(第一信号系统)②条件反射也叫做获得的反射或个体反射。这些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就是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望而生畏”。(第二信号系统)(2)条件反射不仅有阳性的,也有阴性的。(3)巴甫洛夫就此还提出了动力定型和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4、(1)人的心理往往被称作意识。(2)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和人脑的机能,它是社会的产物。5、我国学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综合主导活动、智力和个性特征,将个体划分为:(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期(14、15~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三、动机(书65页)*动机(motiv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或引向行动,在日常用语中具有力、能、力量等含义。11 *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是动机。(一)1、动机的含义:有机体的行为都是有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2、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部:人的需要(2)外部:刺激诱因。3、动机的分类(1)按需要种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动机(2)按时间分:长期动机和短暂动机。(二)动机的特征和作用有:启动性、方向性、强度、持久性。(书65-66页)(三)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2、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的积极性愈高,学习的潜力愈能发挥,因而学习的效果也愈好。3、学习动机的分类:(书66-68页)(1)按照动机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2)按照引发动机因素的来源不同,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按照按照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不同,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4)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内容。(四)动机与目的、效果的关系1、动机与目的:(1)目的是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是驱使行动达到结果的内在动因,这是动机实现过程中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表现在:①动机与目的紧密相随,在任何活动中都不存在无动机的目的,也不存在无目的的动机;②动机与目的虽然具有区别,但是两者可以相互交替和转化,在一定的场合下动机可以成为行动的目的,特定的目的也可以称为行为的动机;③动机与目的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动机与目的之间并不都是意义相对应的,通常一个动机不限于一个目的,而一个目的也可以受多个动机所支配。2、动机与效果(书70页)(1)动机与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动机可以促进行为效果,行为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不关系并总是一致的。(3)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使教育者得到这样的启示: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但也不是唯一的条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以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动机强弱的标志,而要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和激发学生的动机,注意改善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尽可能地使动机和效果保持一致。(五)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书70-71页)◆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的积极性愈高,潜能的发挥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佳。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的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斯基和多德森(R.M.Yerkes&J.D.Dodson,1908)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1)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2)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3)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1、耶斯基——多德森定律的内容: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1)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2)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3)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六)需要(书72—73页)*武德沃斯提出以内驱力概念代替本能,用以解释推动行为的内部状态,后人称他为动力心理学之父。*需要、内驱力、目标和诱因是构成动机过程的基本因素。*人脑对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是需要;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需要。11 1、需要的含义: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不平衡,并力求达到满足的内心状态,也是个体内部和外部现实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1)任何需要都是外部现实要求的反映。(2)需要是个体的主观状态。2、需要的种类(按照需要的对象不同分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1)物质需要包括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精神需要又称为认知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类动机是个体理解自己和理解环境的整体,生长和实现是人类动机特定的特征,也是最完整和最有效的表现方式。*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上而下排列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与理解、审美和自我实现,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求知与理解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书75页)(七)动机归因(书83—84页)1、美国著名归因论家韦纳(B.Weiner,1972)自70年代开始,就对学生在学业成就范围内的成功和失败的结果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原因是:能力强或弱、努力程度大或小、任务难或易、运气好或坏。2、学业成就行为归因的三维分类特性可控制性不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内部持久努力一时努力能力心境、疲劳、技能发挥外部他人持久努力他人偏见他人一时努力他人帮助他人能力任务难度他人心境运气、机遇★四、注意(书100页)(一)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生理基础是人的定向反射。2、注意的理论(书102页)(1)过滤器模型:英*布洛德本特提出的,是单通道模型。(2)衰减器模型:没*特瑞斯曼修正过滤器模型提出的,是双通道模型。(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书104-108页)*1890年威廉*詹姆士在其《心理学原理》中提出冠以注意的双重系统假设,即把注意区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无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因素,同时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是密切联系的。(1)刺激物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的内部因素:①需要和兴趣②情绪状态③知识经验2、怎样保持有意注意?*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间接兴趣、干扰。(1)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2)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①首先,要经常按照活动任务的要求,提醒自己去注意正在进行的活动;②其次,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也可以加强对活动的注意;③再次,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对于保持有意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3)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4)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三)注意的特征(书108-111页)*注意的品质:范围、稳定性、转移、分配。11 1、注意的范围(1)含义: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范围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①知觉对象的特点②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2、注意的稳定性(1)含义: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2)双关图形(书109页)(3)短时间(1—5秒)的注意起伏不会影响对复杂而有趣活动的完成。因此,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于同一对象,而是说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变化,但是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书110页)*注意的起伏是稳定性的体现(4)注意的分散(书110页)3、注意的分配(1)含义: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于两个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例子: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4、注意的转移(1)注意的转移是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2)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不同点(书111页)(3)注意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原来注意的专注度;二是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教学上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原因:(1)刺激过多或过少(2)情绪急剧波动(3)反抗或淡漠(4)寻求注意和承认2、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书113—116页页)(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可以采取这些方式引起注意:给予信号、邻近控制、提出问题、特殊安排、提出批评(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互相转换的规律★五、感觉和知觉(书117页)(一)感觉和知觉的含义1、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任何一种感觉信息反映的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信息一经过感觉器官传达脑,知觉就随之而产生。3、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特征(1)感觉的基本特征:①只反映当前事物②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③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进入人类意识的唯一通道④感觉是人的必然需要。(2)知觉的基本特征:①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感觉的整合②离不开经验③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事物整体性。4、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书118页)(1)相同点: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它们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一旦事物在我们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之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2)不同点: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以及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3)显然,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知觉。可是,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不能把知觉归纳为感觉的机械综合。因为知觉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其他心里成分|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11 5、感觉和知觉是我们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简单人士,但却是我们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书119—120页)*大脑皮质各感觉区的活动是产生各种感觉的主要生理基础。(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书120--121页)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皮肤感觉。(2)内部感觉接受体内刺激,反应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1、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中哪种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分为视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2)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3)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等。◆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①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②社会知觉包括个人的知觉和人际知觉。*错觉和幻觉(书122页)*错觉:空间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例子:“度日如年”、“一日三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自我知觉(书122—123页)(四)感觉的一般规律(书124—127页)*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与感受阈限、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对比、感觉后象,感受性和练习。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书124页)(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2)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3)绝对阈限和绝对感受性、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都成反比关系。(4)19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R表现原初刺激的强度,以R+△R表现刚刚察觉出较原初刺激强一些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每一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常数,即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是个常量。公式为:△R/R=K2、感觉的相互作用(书126—127页)(1)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一种是不同感觉之间的互相作用。①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现象中的突出事例。*感觉的适应例子:“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②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五)知觉的特性(书130—132页)1、知觉具有相对性(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选择性:知觉过程中的人可以把对象从背景中优先区分出来(2)知觉的参照系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反映保持相对不变。(六)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有:知觉者的1、知识经验;2、定势;3、需要和情绪。(书132页)◆定势也叫心向,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感知或思维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七)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书138—140页)1观察和观察力的含义(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2)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11 *观察力最可贵的品质是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或因果关系。2、观察力培养的方法(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六、记忆(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视。(二)记忆的分类1、按照记忆的映像的不同性质,即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信息加工理论,按照信息处理的先后顺序,即按时间分类,将记忆区分为三个阶段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书143—146页)(1)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瞬时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以映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视觉映像的保存在1秒钟左右,听觉映像的保存在4~~5秒钟左右。*感觉记忆的最明显列子是视觉后象。(2)短时记忆简称STM,也叫工作记忆,比感觉记忆长一些,大约在20秒钟左右,最多不超过一分钟。其典型的列子是查记电话号码。①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②短时记忆的容量应该是组块或单元,而不是绝对的数量。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关键在于将材料组成更大的组块。(3)长时记忆也就是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至数日、数周、数年、甚至终生都能保持的记忆,简称LTM。①近代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多次的复述,都可以传输到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是以组块的方式存储的。(4)引起注意重复按时间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记忆表象*记忆的表象:从感知到思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1、记忆表象的含义: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2、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11 3、记忆表象的作用(书149页)(四)记忆的过程1、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重现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2、识记(1)识记的含义: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2)识记的分类(书151-152页)①按照人在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意象程度不同,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按照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3、保持和遗忘1)保持的含义:是识记的材料(经验)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巩固和储存的过程。2)遗忘的含义: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重现。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3)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提取失败说。(书154-155页)①干扰说是麦克奇等提出的,其依据是“刺激—反应“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②提取失败说是阿什克拉夫特提出的。所谓的“舌尖现象“和”话到嘴边现象“就是如此。4、遗忘的规律(书157页)(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的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2)遗忘规律的内容:我们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①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②以往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③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的慢,忘得少。5、再认和重现(1)再认和重现是两种不同层次保持程度的表现形式。(五)如何有效的组织复述与复习?(书165—170页)1、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复习时间。(1)复习要及时;(2)复习方式多样并给予具体指导;(3)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胶体进行的方法;(4)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方法比较。2、复习要适量。3、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11 *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保持与回忆,应把练习进行得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超额学习达50%效果最佳,高于100%,其保持的增加两反而会成比列的递减,出现保持效率降低的情况。(六)良好的记忆品质具有的特征:(书172页)1、识记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七、思维与想象(书174页)(一)思维1、思维的含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2、思维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征。3、思维的种类:人的思维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²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分为:(1)动作思维:依赖具体的动作进行的思维(2)形象思维:借助事物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进行的思维——思维障碍①思维速度障碍②思维形式障碍③思维内容障碍④思维贫乏⑤内向性思维2)、根据指向性分为:(1)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3)、根据创新程度分为:(1)常规思维。(2)创造性思维。4)、根据是否经过思考和对过程有无清晰的意识:(1)直觉思维(2)分析思维4、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书180页)5、解决问题的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6、解决问题的策略(书193页)(1)从初始状态摸索着向目标状态前进,可以用算法或启发。(2)启发法如:选择性搜索、目的手段分析、逆推法(3)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成败的因素有两类:即情境的因素和个人的因素。(书201—203页)◆个人因素包括:知识经验、功能固着、定势、原型启发、个性特征、动机和情绪(动机水平适中,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①“功能固着”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对情境中的物体往往固定不变的按其最常见的功能加以表征,让他不能表征出物体的心功能。②“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过去常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于是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在解决新问题前便有了一定的心理倾向。总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二)想象1、想象的含义: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11 2、想象的分类(书207页)(1)想象活动按其是否代有目的性和自觉性分可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①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的想象。如做梦、激情等状态下的想象,②随意想象是很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活动。(2)随意想象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书209页)3、幻想,是指向个人所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书210页)4、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书215—216页)(1)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八、情绪与情感(书317页)(一)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产生的体验。(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书317—318页)情绪与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区别:首先,情绪从一开始而且始终是跟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机体的活动、感知觉相关联的。而情感则更地跟社会性需要、社会认知、理性观念及观点等相联系。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尽管人的情绪已由需要的社会化而不同于动物的情绪,但在其表现形式上仍代有许多原始的动力特征;情感仅为人所有,带有显著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它是个体社会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与标志。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表浅性,它随情境或一时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情境的变迁或需要的满足而较快地减弱或消逝;而情感则因它基于对主管和客观关系的概括而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它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正是由于情感的这种特性,它常常被看做是个性的结构或个性的表现。再次,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在的表现,比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等;而情感则显得更加深沉,而且经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情绪一旦发生,人往往一时难以冷静或加以控制,而情感一般不存在这种情况,它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进行。联系:情绪和情感虽有各自的特点,其差别是相对的。在现实的具体人身上,它们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加以严格的区分。通常把来你跟着合成作感情。(三)情绪的种类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是由自塞里耶(H.Selye,1976)提出的。4、焦虑(书334页)(1)焦虑的含义:是因遭受心理上的冲突或挫折而发生的一种紧张的、恐惧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2)正常焦虑与异常焦虑的区别(书334—335页)(3)状态焦虑与品质焦虑(书336页)(三)情感的种类(书341页)高级的社会情感大体可以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1、道德感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善恶、是非、荣辱关系的情感体验。其表现形式大体分为:知觉道德感、想象性道德感、伦理性道德感。2、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与美的观念是否满足实现而产生的体验。3、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是否满足人的认知或探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4、情绪和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书345—351页)11 ★九、意志、性格、能力(一)意志(书352页)1、意志的含义: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2、人的意志自由是有条件的,并受历史条件的制约。3、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1)意志和认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书354页)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2)意志和情绪也有密切的关系情绪既可以称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称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称为意志的动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消弱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消极的情绪对意志行动的干扰作用,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意志薄弱者则可能被这些消极的情绪所压倒,使行动半途而废。可见意志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意志坚强者能够控制失败时的痛苦和愤怒,能够控制胜利时的狂热。总之,认识、情绪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的。意志过程包含有认识和情绪的成分,认识和情绪过程也包含有意志的成分。1、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书359页)心理学家米勒认为,心理冲突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二)性格(书364页)1、性格的含义: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2、性格的特征(书455页)(1)表现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与气质(书469—470页)(1)气质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2)气质的类型: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个人机体的状态取决于这四种体液的数量,后来他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人血液占优势,胆汁质人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人粘液占优势,抑郁质人黑胆汁占优势。²(3)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两种基本活动类型:兴奋与抑制。其具有三种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高级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不平衡(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活泼型)不灵活(安静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弱(弱型)抑郁质4、性格的类型(书475页)性格的类型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1)按理智、意志和情绪三者哪一个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分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2)最普遍的分法是荣格提出的按个人内部世界还是外部世界,把人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3)威特金等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把人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11 (三)能力(书478页)1、能力的含义: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智力商数,简称智商或IQ,表示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一般认为:(1)70以下为智力落后,70~79之间称为临界,80~89之间为中下智力,智商在90~109之间为中智,110~119之间为中上智力,120~139为优秀智力,140以上为非常优秀智力。一般而言,中智的人最多。(2)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3、因材施教(书492—499页)气质与性格的关系(一)气质和性格的区别(1)气质主要受个体先天生物特征制约,具有很大的“天赋性”,相当稳固;性格则由后天环境和教育造就,可塑性较大。(2)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性格有好坏之分。(3)气质与性格不一对应。同一气质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性格表现;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有同一种性格反映。(4)儿童早期个性更多地表现为气质,随着成长,性格越来越重要。(二)气质与性格的联系(1)气质会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性格带上个体独特的气质色彩。(2)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速度。(3)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造气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回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区别:(1)情绪是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连。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比较低级;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比较高级。(2)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情感较深刻而稳固。(3)情绪冲动而外露;情感深沉而隐含。——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2)情感是情绪的内容。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