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74910
大小:56.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4
《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1.家长急功近利许多家教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父母盼望孩子能成才,这是正常的,但必须先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农夫“拔苗助长”的故事是可笑而愚蠢的,农夫因为看不出苗的生长,而采取了“拔苗”的措施,其实这样的故事何尝没有在重演。为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许多打着各种各样“速
2、成班”旗号的辅导班,在市场上已是屡见不鲜了。家长为了追求教育的即时效应就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也许不多久后是看到“效果”了,可是联系孩子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看,这样的发展优势能持续多久?这样的发展有没有以孩子的终身发展可能为代价?曾经有一则这样的新闻《神童的陨落》,有个单亲孩子,尽管母亲的收入微薄,还是把所有的金钱、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成才”上,孩子2、3岁时就开始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训练,在同龄人中他总是佼佼者,在小学和中学他由于优异的成绩而跳了级,15岁的他便收到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到了大学没有母亲的叮咛、压制,他的学习一落千丈,不懂得人际交往,他几乎没有朋友。
3、在一年级下学期,他仅有2门合格,二年级下学期,没有一门合格,被学校勒令退学。同时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从他的成长历程来看,早期教育的“成功”是其母亲刻意培养的结果,整个婴幼儿时期的苦读苦练,使它成为另人羡慕的“小天才”,但后来呢?2.家长的补偿心理现代3-6岁孩子的父母大多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很多父母可能在儿时有过许多的梦想都未曾实现。成为父母后,想起当年所失去的或遗憾的,就拼命给孩子补上,把自己的爱好、兴趣都强加给孩子,虽然很多孩子生活的富足,却不见得快乐。一方面,让孩子学习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只能导致他们更厌恶学习。或许一开始孩子是有兴趣的,可由于过
4、分强调学的结果及技能的掌握让孩子产生反感。有个母亲从小就梦想能有架钢琴,由于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未能如愿。如今有了孩子,经济条件也好了,就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孩子学琴上。孩子3岁时开始学,起初还有些兴趣,可母亲每天却规定了大量的练琴时间,让孩子越来越厌恶,不过在“高压”下,5岁的孩子就能弹出许多曲子来。正当母亲沉浸在欣喜中,孩子在快6岁时,竟用刀把自己的几根手指砍断,原因仅是不想再弹琴了。母亲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美梦”会变成孩子的“噩梦”。一方面,一味地给孩子补偿,把这种爱作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实行全方位的服务,处处迁就,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让孩子像小皇帝一样的生活。这样“
5、温室的花”,经不起一点的“风吹雨打”,久而久之不仅导致孩子形成任性、脆弱、缺乏独立性、生活意志薄弱的弱点,还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许多不当的行为。3.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家庭智力教育,严重忽视孩子人格品质的教育有些家长对子女寄以厚望,不惜人力、财力、物力,加大智力投资力度,甚至盲目攀比,对孩子施加超负荷的压力,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道德、品质等方面却缺少关心,甚至放任不管,有时还采取错误的引导,对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也很少了解和关心,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摧残,情感和性格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科学的家庭教育应该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品德
6、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育;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并重,在素质教育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应不仅仅着眼于知识传授的教育,而应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以便孩子适应社会,学会生存。4.管教过多,疏导太少父母们常常以自己的观点想法去左右孩子,可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会因此而改变吗?当然不会。“玩”其实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们每天主要的活动就是游戏。但有些父母总把它看成“不学无术”。“说谎”在孩子们的身上并不一定就是“犯罪”、“不诚实”的表现,可是有些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时,不是询问产生此问题的原因,而是更多地采用一些说教,甚至打骂等偏激的方式,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小大
7、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你觉得孩子错,孩子就错,你觉得孩子对,孩子就对,却没有仔细想过这些问题都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你为中心解决的,却没有推敲过一下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存在什么原因和潜在的问题。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可谓管教不严,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