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72842
大小:1.47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3-04
《天山云杉林地表凋落物养分和持水特性的初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S715.3单位代码:10364密级:学号:S10090706239安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天山云杉林地表凋落物养分和持水特性的初步研究NutrientandWater-holdingCharacteristicsofLitterofPicea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ForestintheTianshanMountains研究生:范静指导教师:刘华副教授申请学位门类级别:农学硕士专业名称: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方向:园林植物生态所在学院:林学与园林学院二零一三年六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2、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安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摘要天山云杉(Piceaschrenkianav
3、ar.tianschanica)是我国新疆天山山地森林中分布最广、蓄积量最大的树种,是构成新疆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新疆山地乃至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森林凋落物作为连接植物与土壤养分循环的“纽带”,具有增加土壤肥力、促进营养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持水文生态效应及森林碳循环的作用。本文沿天山山脉选择处于不同经度的5个地点(昭苏、新源、呼图壁、天池、奇台)的天山云杉林分的凋落物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天山云杉凋落物的储量、持水特性、养分元素含量的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5个地点天山云杉凋落物总储量变化在(8.48±0
4、.52)~(11.10±0.33)t·hm-2之间,其储量大小顺序为天池>奇台>昭苏>呼图壁>新源。凋落物单位面积储量呈现东部地区(天池、奇台)>中部地区(呼图壁)>西部地区(昭苏、新源)的规律。2)呼图壁、天池和奇台3个地点凋落物的未分解层储量大于半分解层的,并且未分解层储量与半分解层储量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呼图壁凋落物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储量与天池和奇台相应的分解层间储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奇台和天池2地点凋落物的未分解层储量小于半分解层的,未分解层储量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3)天山云杉凋落物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关系:Q=k
5、ln(t)+p;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二者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Y=ktn;持水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二者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S=kln(t)+p。4)5个地点天山云杉凋落物的总持水量、持水率的大小排序均为呼图壁>新源>天池>昭苏>奇台,且每一地点的天山云杉凋落物半分解层的持水量和持水率均大于未分解层的。而云杉凋落物最大吸水速率大小排序为新源﹥昭苏﹥呼图壁﹥天池﹥奇台,并且新源地区凋落物最大吸水速率与其它4个地区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5)天山云杉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在5个地点间存在差异,C素含量以奇台地区的最高,N素和P素以呼图壁
6、地区的为最高,K、Ca、Mg素含量均以昭苏地区的为最高。其中,5个地点天山云杉凋落物未分解层的C素含量均大于半分解层的,N、P、Ca和Mg素含量均小于半分解层的。6)从西到东天山云杉凋落物C/N与C/P变化趋势是一致,均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大小顺序依次为新源、昭苏、呼图壁、天池和奇台,且未分解层的C/N和C/P均大于半分解层。7)5个地点中,昭苏地区总碳储量最大,天池地区的最小,其大小顺序是昭苏>奇台>新源>呼图壁>天池;碳密度最大的是奇台地区,为4.17tC/hm2,最小的新源地II区,为2.28tC/hm2,其大小排序为奇台>天池>呼图壁>昭苏>新源。
7、关键词天山云杉,凋落物,养分,持水特性IIIIAbstractPicea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wasatreespecieinthemostwidelydistributedandthelargestvolumeinthemontaneforestofXinjiang,itwasthemainforestinTianshanMountainsForestecosystem,itwasveryimportanttomaintaintheecologicalbalanceandimprovetheecologicalenvironm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