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研究

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研究

ID:32374358

大小:2.86 MB

页数:66页

时间:2019-02-03

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研究_第1页
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研究_第2页
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研究_第3页
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研究_第4页
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文文摘升有降;K浓度在分解前期迅速下降,而后在低浓度水平上变化平缓;分解初期Ca浓度下降较快,到后期缓慢下降;3.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可萃取物浓度呈下降趋势,在分解前期下降较快,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酸溶性物质浓度有升有降。4.探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浓度变化动态、养分释放格局以及这种动态变化格局的控制因素;5.从凋落叶自身性质方面探讨了凋落叶分解的控制因素,发现凋落叶初始N浓度、P浓度、C/N比、初始酸不溶性物质/N比成为影响该区域凋落物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第三章为砂滤管法凋落叶分解动态。本章主要阐述了砂滤管法凋落叶分解的研究结果并进行了讨论:1.2年的研究期内砂滤管法凋落叶

2、分解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分解较快而后期分解较慢。前期分解较快可能是由于凋落叶底物化学组分的不同失重速率以及人工的粉碎作用造成的。2.砂滤管法中凋落叶年损失率为15.1%.41.4%,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年分解速率为20.1%,23.8%,落入阔叶树种范围内,和网袋法结果一致。3.通过比较网袋法和砂滤管法凋落叶分解发现:第一年分解末期,砂滤管法凋落叶分解,干重损失率都小于网袋法凋落叶干重损失率。第二年分解末期,除细柄阿丁枫外,其他树种利用砂滤管法分解的干重损失率仍小于网袋法。这主要是因为砂滤管对土壤动物阻隔作用形成的。第四章为米槠和杉木凋落叶混合分解。本章主要内容是探讨米槠和杉木凋

3、落叶混合分解干重损失的动态并与各自单独分解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混合凋落叶在米槠林内的分解干重残留率大于预测值,而在杉木林分解的干重残留率小于预测值,表明混合凋落叶在米槠林分解受到抑制作用而在杉木林分解受到促进作用。本章后面对其进行了讨论。第五章为结论和展望。对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做了概括总结。1.利用两种方法研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都出现两个阶段以上的分解格局。这种不同分解阶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凋落叶底物中不同化学组分的失重速率不同造成的。2.N浓度、P浓度、C/N比、初始酸不溶性物质/N比成为影响该区域凋落叶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3.网袋法凋落叶分解中,只有K元素养分释放速率与凋落叶初始化学组

4、分显著相关。凋落叶分解过程中,K从分解初期就淋溶释放;Ca随分解进行不断释放;不同凋落叶N、P的释放格局不同,在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富集一释放和直接释放是其主要的释放格局。4.利用砂滤管法进行凋落叶分解一般也可以分为初期快速的和后期慢速两个阶段。与网袋法的分解速率相比,砂滤管法凋落叶分解速率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砂滤V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管阻隔了土壤动物对分解的作用。5.利用网袋法对杉木和米槠凋落叶进行混合分解,发现混合凋落叶分解在杉木林有促进作用,在米槠林有抑制作用。6.在本实验中,利用两种方法研究凋落叶分解,针叶树(杉木和马尾松)干重失重率皆处于阔叶树种凋落叶之间,说明凋落物分解速

5、率的快慢与树种的生活型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对森林的保护、营林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深入的理解凋落物分解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利用模拟试验的方法。如室内设置单因子控制试验或多因子交互试验,并与野外观测结果进行对照,确定关键因子及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建立包含多个分解因子的数量模型奠定基础,也有助于深入认识凋落物分解的变化规律。Vl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AbstractThepresentstudywascarriedoutinWanmulinNatureReserveofFujianprovince,wherelitterfallof7nativespecies(Castano

6、psiscarlesii,Schimasuperba,Cinnamomumchekiangense,Castanopsis扣bri,Tsoongiodendronodorum,Altingiagracilipes,Pinusmassoniana)and1plantation(Cunninghamialanceolata)wereselectedtobetheresearchobject.Thedrymasslosspattern,nutrientdynamicsandchemicalcompositionchangeweremeasuredinthedecompositionproc

7、essbyusingbothlitterbagandcarborundumtubemethods.After2-year(2002—2004)studies,thefollowingresultshavebeenreached:1.Litterfalldecomposedfasterintheearlystageandslowerinthelaterstagebothinlitterbagandincarborundumtube,whichwasrela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