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摘要】:与量范畴有关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汉语语法界研究的热点,表现在研究文献中量的名称层出不穷、学者们对主观量的持续关注、涉及量的文献大批出现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量的定义含混不明,二是缺乏对量的系统性及其次范畴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量的系统,并据此从句法的角度,以具体个案考察的形式探究现代汉语表达中量的次范畴之间的转变,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一些汉语语法现象。全文正文部分共六章,前五章着眼于句法结构中的量,最后一章从变换(也可看作篇章)的角度看句法位置对量的表达的影响。其中,第一章到第四
2、章研究量类之间的转化,第五章讨论量值的变化,第六章则看表量形式在不同句法位置变换时表量情况的变化。绪论部分首先概略地考察了语言中的范畴以及与量范畴有关的基本问题,接着对现有的量范畴研究情况作了较详尽的综述,指出了主要的不足和问题,然后交代了研究思路、方法和原则,说明了语料来源。第一章首先梳理了经常使用的“量”、“数”及“数量”等概念,然后尝试建立了量的系统,最后概括地说明量的次范畴之间的变化。在量的系统方面,大体上分为量类次系统和量值次系统。其中,量类次系统又基本量类和派生量类,量值包括量的大小、界限、序列和比例。对某一个特定的量定性,可以从量类
3、或量值角度,也可以同时从这两方面进行,现有研究及未来发现的各种量都可以纳入其中。量的转化或称“变量、量变”,是指量的不同次范畴之间的变化。第二章探讨物量与动量的转化。表物量、动量和性状量的典型形式分别是:名词及数量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名量词(如“个”)和动量词分别是物量和动量的计量单位,也是名量和动量的标记,其通常的句法功能是与数词构成数量短语修饰或限定名词、动词。“动量词+名词”、“名量词‘个’+动词”多数情况下不能组合为语法结构,但前面有适当的动词时会形成合乎语法的格式,因而可以从三个主要成分的来看待这些格式,这是本文采用的一个不同
4、于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思路和方法,与目前构式语法实际运用的分析思路相同。本文认为,“动词+动量词+名词”(V+Ld+N,如“进一趟城”)格式中存在着物量的动量化;而“动词+名量词‘个’+动词”(V+(一)个+VP,如“来一个不辞而别”)格式中存在着动量的物量化。第三章讨论物量、动量与性状量的转化。通过采用与第二章相同的思路分析“V+(一)个+AP”(如“图一个方便”)格式、“程度副词+动词+动/名量短语+(名词)”(“Adv.+V+L_DP/L_NP+(NP),很喝了几口(水)”)形式,我们认为,这两个格式中存在性状量的物量化和动量的性状量化。第四章
5、讨论的是时间量与物量之间的转化,分析的个案是含有表时段的词语T的“V+(了)+T+(的)+NP”(如“看了两小时的书”)。第五章量值的变化,主要是量的大小和量的比例变化。对前者,考察了倚变关系结构“越A越B”中量的大小变化的特点;对后者,考察了数量比例结构(如“一间屋子住三个人”)中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第六章,物量、动量和性状量词语的基式和变式(重叠形式)在不同句法位置变换时,表量情况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影响或制约量的表达。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并指出了本文尚存的问题与不足。【关键词】:量范畴量的变化量类量值系统句法位置【学位授予单位】:华
6、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H146【目录】:摘要8-10Abstract10-12绪论12-520.1范畴化,认知范畴及其语言化—语义范畴13-190.2量范畴及其语言表现19-200.3客观量与主观量20-210.4量研究综述21-470.5选题价值470.6研究思路、方法与原则47-510.7语料来源51-52第一章量的系统与量的变化52-731.1已有文献中量的系统52-541.2“量”、“数”、“数量”54-621.2.1基本意义55-591.2.2中英文工具书的解释591.2.3语言学、语法学文献
7、中区分使用的情况59-611.2.4小结61-621.3量的系统62-701.3.1量类系统62-661.3.2量值系统66-701.3.3量类与量值的组合701.4量的变化概说70-731.4.1量的表达、表量词语及其句法位置与表量结构70-711.4.2量类的变化71-721.4.3量值的变化72-73第二章物量与动量的转化73-982.0概说73-742.1物量、动量的表达形式74-792.1.1物量的表达形式74-772.1.2动量的表达形式77-792.2物量与动量的转化79-982.2.1“动词+动量词+名词”(V+Ld+N):物量的
8、动量化80-852.2.2“动词+名量词‘个’+动词”:动量的物量化85-98第三章物量、动量与性状量的转化98-1253.1物量与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