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ID:34219178

大小:83.28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3-04

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1页
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2页
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3页
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4页
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名词解释★★三纲八目:三纲: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高明的德行,亲爱人民,才达到最高的至善的道德境界。要求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来恢复本性,找回本来善良的内在本性。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纲目序列,也是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处世所致力的崇高目标,以及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明明德的功夫,平天下是止于至善的显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思想:分歧、核心、思想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起,“子”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的尊称。2

2、、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核心是以下的几个范畴:天人关系,(天道观本原和人道观人生哲学)古今关系、(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变迁关系,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知行关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求知的方法)名实关系.(名称和现实概念和实在之间的关系)3、春秋时期:先秦儒家、先秦墨家、先秦道家、兵家,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孙子兵法。4、战国时期:先秦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先秦名家惠滋、公孙龙。先秦杂家、吕氏春秋、吕不韦。先秦儒家孟子、荀子。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主张“势术法”三者并用三者皆为帝王之具,不可偏废。主张人性恶,趋利避害是法度赏罚并用的人性论的前提,倡导无为而治。君子任由

3、大臣自为,自己掌握赏罚大权。★仁义:1.孟子处理宗法等级制度下的根本的人伦关系・。“仁”为安身立命之所,“义”是处事行为之规。2.特别是“仁”发源与人们自然的恻隐之心,突出一个情字,”义”奠基与人们内在的羞恶之心,突出一个理字。(情理)3.孟子将“仁义”相合使“仁义”成为人生之道,社会之义的同义词和代名词。★中庸:平常、常道1.是孔子思想中的方法论和重要的哲学观点。2•是一种适度、恰当的追求和谐思想的方法和行为方式,“中”:中正、中和、不偏不依,“庸”:平常、常道,是儒家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的最高标准。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人生自然社会的基本方法。3.—方面强调”

4、用中”突出用中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强调用中之常,中道可以常行,说明中庸的普遍意义。★《中庸》:全篇都在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是道、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就在于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1・首先要有至诚无妄的心态,中庸把“诚”看做是世界的本性,“诚”看成和本体的同一,人修养到了至诚的程度,就可以从容中道。2•其次要有一种庸常的精神,每一种原则都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处境出发,从日常的琐事出发。3.再次要有一种行而不倦的精神。★虚一而静:1•荀子的认识论当中认识的方法,就是保持认识过程中以虚心、静心、专心为主要心理特征的良好心理状态。1.这样就可以排除内外的

5、消极干扰,获得客观真实全面的可靠的认识。★克己复理为仁:1.孔子倡导的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方法。2.认为克己复理就是:克制自己戒除放肆之心。复礼:就是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代的礼仪规范制度。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达到“仁”的道德境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孔子提出的达到“仁”的方法,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既要自强不息,自己建功立业又要善为他人考虑帮助他人成功,这是为仁的积极方面。2•他深刻的概括了人与人关系的根本原则。自己想立身和发展,也要同时帮助别人立身发展成功。★忠恕:1•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贯穿孔子伦理学

6、说的重要思想。2.“忠”要求积极为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3•行忠恕之道就是爱人,就是以“仁”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4•虚矩之道:儒家的一种推己及人为方法的道德行为模式,源自上面的忠恕。★四端:1•孟子用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2•孟子由性善论出发认为“四端”是人先天就拥有的。★尽心、知性、养性、知天:性是指人的先天的仁义本性。5、孟子的道德修养的方法6、尽心:通过反省将“恻隐之

7、心”等“良心”善端充分深刻地认识理解“所谓反身而诚”从而确立起道德的基础自觉的理性。达到知性的目的,体验到仁的仁义本性也就通晓了天。7、养性:只在心中有“性”“性”存心中的前提下,对善性进行培育和养护使其得以成长。最终形成为外显的道德行为方式达到善良道德境界,使自己的行动最终符合天的要求。★天人合一1、由孟子提出认为人和人伦道德根源在于天,强调“天道”、“人道”、“自然”,认为人与天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追求天人相通,天人协调和谐一致。2、天作为人性的赋予者或来源与人性合一,人需要通过德行的锻炼回归于天。3、天道和人道合一,天道是基础,人道顺承效法天道。★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