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法则

文言文阅读法则

ID:34218025

大小:53.4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4

文言文阅读法则_第1页
文言文阅读法则_第2页
文言文阅读法则_第3页
文言文阅读法则_第4页
文言文阅读法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法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本人结合几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经验,就常考的四小题文言客观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至于句子翻译题,许多大家已经有很多的见解,本人在此就不再赘言。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

2、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

3、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

4、项。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

5、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如2002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是说也,人常疑之D.使求过丸行过夷门,见侯生A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意思为“因为”连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讲得通

6、,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B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C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D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⑴根据陈述对

7、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如2004年高考试题(湖北卷):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