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05891
大小:588.0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3-04
《全等三角形与轴对称图形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6)二次备课知识与技能1、掌握“边边边”定理,且能灵活运用此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在交流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和严密性.数学思考1.渗透辨证唯物注意思想。问题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尺规来完成“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运用“边边边”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边边边”定理的应用
2、和转化意识的形成及辅助线的添加.教学突破:掌握“边边边”定理,且能灵活运用此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尺规来完成“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小明家的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装饰物,其中一块被打碎了,妈妈让小明到玻璃店配一块回来,小明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根据前面所学过的“SAS”“ASA”“AAS”判定来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老师提出“能否利用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让学生思
3、考并引出课题.二、自主探究实践探索一:已知三条线段a、b、c,以这三条线段为边画一个三角形,并把你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看剪下的三角形是否能完全重合.通过以上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模仿画图,并将画好的三角形剪下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得出它们是全等的,并概括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37/37实践探索二:教师出示三角形、四边形木架,让学生动手拉动木架的两边.教师提出问题:(1)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二次备课教师总结: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2)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
4、性的例子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并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产、生活和工程建筑等方面的应用.三、知识应用1.下列图形中,哪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图,C点是线段BF的中点,AB=DF,AC=DC.△ABC和△DFC全等吗?变式1若将上题中的△DFC向左移动(如图),若AB=DF,AC=DE,BE=CF,问:△ABC≌△DFE吗?变式2若继续将上题中的△DFC向左移动(如图),若AB=DC,AC=DB,问:△ABC≌△DCB吗?3.已知:如图,在△A
5、BC中,AB=AC,求证:∠B=∠C.37/37学生独立分析,学会运用“SSS”判断三角形全等,并加强对“SSS”条件运用的熟练程度.二次备课学生独立分析,老师板书,写出证明过程.变式1:学生在上题的基础上很容易将条件BE=CF转化为BC=EF,要求学生在课堂作业纸上完成,并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关注证明过程是否规范.通过变形让学生掌握基本图形,为后面解题作铺垫.这题需要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添加辅助线常用的方法.四、尝试练习1.已知:如图,AB=CD,AD=CB,求证:∠B=∠D.2.如图
6、,AC、BD相交于点O,且AB=DC,AC=DB.求证:∠A=∠D.学生独立分析并完成,教师点评.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探索,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我小结,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六、课后作业课本P24练习第1、2、3题.37/37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7)二次备课知识与技能1.会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能证明作法的正确性,并在经历“观察——操作——证明”的活动过程中养成善于分析、乐于探究和理性思考的良好
7、习惯。2.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能证明作法的正确性,体会与“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作法的联系,在比较中探究作法.数学思考渗透辨证唯物注意思想。问题解决能在不同的作图题中感悟相同的知识背景,在同一问题中探求不同的作法,从而进一步把握知识本质,逐步形成抽象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会“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和“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难点:几何图形信息转化为尺规操作.教学突破:会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能证明作法的正
8、确性,并在经历“观察——操作——证明”的活动过程中养成善于分析、乐于探究和理性思考的良好习惯.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能证明作法的正确性,体会与“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作法的联系,在比较中探究作法.能在不同的作图题中感悟相同的知识背景,在同一问题中探求不同的作法,从而进一步把握知识本质,逐步形成抽象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工人师傅常常利用角尺平分一个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