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67072
大小:307.00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3-04
《儒家中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编号2009081156毕业论文(设计)(2013届本科)论文题目:论儒家“中和”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普遍和谐观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09级政教一班作者姓名:赵霞指导教师:吴点明职称:教授完成日期:2013年5月5日60目录诚信声明……………………………………………………………………………(1)论文题目……………………………………………………………………………(2)中文摘要……………………………………………………………………………(2)一、“中和”思想的产生及意蕴…………………………………………………(2)二、儒家“中和”观之精华……………………
2、…………………………………(3)(一)把握分寸,无过无不及……………………………………………………(3)(二)做到“权变时中”…………………………………………………………(4)(三)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和为贵”………………………………………(4)(四)推崇仁爱……………………………………………………………………(4)三、“中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4)(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5)(二)仁义道德——人与人的和谐………………………………………………(5)(三)“礼”、“德”——人
3、与社会的和谐…………………………………………(6)(四)“修身养德”——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7)参考文献……………………………………………………………………………(7)英文摘要……………………………………………………………………………(8)致谢………………………………………………………………………………(10)60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4、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赵霞二O一三年五月五日60论儒家“中和”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普遍和谐观赵霞(陇东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中国儒家“中和”思想博大精深,它倡导“天人合一”,主张“和为贵”,推崇仁爱,在社会实践中要求人们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做到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人与人的和谐和整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不难发现,这些思想与现当代我国大力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某些要求不谋而合。然而,我们知道历史与现实是不能被割断的,任何一种
5、思想和制度的产生都不可能摆脱历史和传统。因此,我们有必要追本溯源,去仔细探究一下儒家“中和”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做到古为今用,汲取传统和谐文化中的有益养分,这对于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字:儒家;和谐;中和思想;意义;启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我们人类不断追求的一个共同的社会理想。儒家“中和”思想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和谐,关怀国家、人类的命运等等,这一思想世代流传,浸润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受其影响,和谐一直成为中国人生活目标的价值追求。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
6、张,引起了全社会范围的强烈共鸣。那么我们借鉴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关于和谐的理念并做出适应时代精神的创新和发挥,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中和”思想的产生及意蕴根据文献记载,先秦以前,“中”、“和”二字基本上都是分开使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的理解有:“好”、“适宜”、“符合”、“恰当”等等,如“中看”、“中听”、“中的”,均赋予“中”以美好,正确,合理的含义。而儒家思想里面的“中”既不同于以上的理解,也不是数学概念中的“中间”或“一半”60,而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即指两端之间的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宋玉在形容一位女子时用过这样的描述:
7、“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1]讲的就是这个抽象的“中”。“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2]的观点。说明只有多种不同因素的互济互补、相互协调,多元的统一,才能形成美好的东西,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使事物健康发展。完全相同的因素、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的同一和结果不是“和”,就要为天地万物所弃,走向衰亡。[3]孔子继承和发展殷周时期“尚中”观念及其先秦思想家关于“和”的解释,融会贯通于自己的政治
8、、伦理的思想中,提出“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