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

ID:34156977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_第1页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_第2页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_第3页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_第4页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_第5页
资源描述: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  在历史上,黄遵宪当然不是以单纯的学者的面目出现,而是以一位发展全面而学贯中西的人物出现。大凡历史发展到一个关键时期,总会出现一批这样多才多艺的奇人。处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大时代,中国的天空就布满了这样一些闪着异光的星辰,黄遵宪就是其中的一颗。    黄遵宪是一位有思想,有胆识的社会改革家,但在中国这个封建落后而保守势力强大的社会中,他无法施展他的才华,他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家,而国势积弱的中国,也没有留给他驰骋的机会。也许得以保留的,最后也就是他的诗名。这是唯一可以慰藉他的寂寥与空漠的实在。也就是他的生命实际的最后证实

2、。    当然,作为诗人,黄遵宪仍然是惊才绝艳,仍然是开一代诗风的卓越诗家。他一生奔波,建树亦广,但不曾须臾离开的唯有诗,诗是他至尊至爱的能够给他的仕途失意以慰藉的唯一朋友。诗也是他继续关怀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最后的方式。一、天才的缺憾  黄遵宪死于光绪三十一年,时年58岁。许多悼念他的诗文都说到他的才干不为世用的遗憾,其中观云的一首挽诗说:公才不世出,潦倒以诗名。往往作奇语,跨海斩长鲸。寂寥风骚国,徒令时人惊!公志岂在此,未尽足尽?明屈原思张楚,不幸以骚鸣。使公宰一国,小鲜真可烹。才大世不用,此意谁能平!而公独萧散,心与泉石清。惟于歌啸间,志未忘苍生。  这诗深知黄遵宪

3、,他志不在诗,而终以诗名。这是他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一个时代若是剥夺了它的精英的所有的可能性,而独独留下了“无用”的诗,这是诗家的福音,却是社会的悲哀。而我们此刻也只能略去这位诗人也许更值得谈论却又谈不出什么的话题,专挑作为骚人墨客的痛苦“微不足道”之点来谈——这个畸形的世纪之交的时代,留下的是无数的悲痛和惨烈,留下的是无数的绝望和屈辱,而消失了的恰恰是那些奇兀的思考、激烈的呼吁和卓绝的苦斗。至于黄遵宪,我们也只能专挑他在非凡一生中留下的一些诗篇文字,议论这位诗人的点点滴滴。这一点不是我们的猜测。黄遵宪的弟弟黄遵楷也说到:“以非诗人之先足,而使天下后世,仅称为诗界

4、革命之一人,是岂独先兄之大戚而已哉,!……读兄病笃之书,谓‘平生怀抱,一事无成,惟古近体能自立耳,然亦无用之物,到此已无可望矣!”呜呼,先兄之不忍为诗人,又不得不有求于自立之道,其怆怀身世为何如耶?令海内鼎沸,干戈云扰,距先足之下世者六岁耳,先兄之不见容于当时,终自立于无用之地位,先兄之不幸,抑后于先兄这不幸耶?”这里说到许多“无用”、“不幸”之类的话,其见解正与我们所论相近。这种关于“他是诗人”的评说,是百年之后我们的事。是我们发现在别的方面无话可说,或者是,我们感到历史的沉重和无情,感到了一切是欲说还休,才想起了诗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话题。许多深谙社会和文学的人

5、都知道,诗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它往往能够代表一个社会的精神存在。它可以作为文明的灯盏在那里无限延伸地点燃着,代表那个时代不灭的光焰,它有时更是一个良知在那里思考和发言。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尽管“微不足道”,却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诗是一种最后的支撑,当一切都不存在的时候,诗存在着,所以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但是,谁都明白,如同诗不会亡国一样,诗也未能救国。当强邻压境的时候,在渤海和黄海迎战敌舰的还是北洋舰队。对于濒临灭绝的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卫护和图强的力量,不是诗,不是靠情感抒发,而是实际的决策和行动,而是实力和士气、军舰和远射程火炮!可是,1989年

6、的中国却拒绝了一切,惟独承认“百无一用”的诗!尽管有时人们会说,给我一个雪莱,给我一个莎士比亚,我将如何如何,但这时的中国,当丁汝昌的身影同那些威武的北洋舰队一起在黄海的滔天巨浪中沉没之后,人们的期盼依然是坚强的铁甲和沉雄的大炮的轰鸣。然而中国没有!一个社会忽视和拒绝诗人,特别是畏惧诗人的声音并试图取消这种声音,是这个社会的悲哀,但是,一个社会如果仅仅剩下了诗人,忽视和弃取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更具有实效的一切,那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这种忽视和弃取,若是涉及对这个社会的存在来说至关重要的智慧的大脑和行动的中坚,并试图取消和消除他可能对社会的发展施加的影响力,那几乎就是

7、一种灾难!    人们在黄遵宪寂寞死去时发出的“才大世不用,此意谁能平”和“屈原思张楚,不幸以诗鸣”的慨叹,乃是对一位经世的人才受到埋没,而独独实现了一位才华诗人的慨叹。那时代就这样轻易地埋葬了一个“霸才”,而不无凄怆地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诗才”。二、古典诗的革新  黄遵宪写的也是传统的古典诗,他的独特价值,也许就像《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直接告知的那样,在于他“能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有“新理想”本就非易,而又能熔铸入诗则更不易;但若把“新”的“理想”纳入“旧”的“框架”,便是相当难的。这种努力并取得成果是黄遵宪的贡献,却也是作为过渡诗人的黄遵宪的局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